炕上只有两条被子,叶明泽一条,二弟三弟合盖一条。被子还算厚实,只是被面有些褪色,估计有些年头。</p>
有多少年没过过这样的苦日子了?叶明泽躺在被窝里,仔细回想,也没能想起来最近盖这种老式棉被的日子。</p>
第二天,等叶明泽醒来时,床上已不见叶明溪叶明江的踪影。</p>
“娘,大哥起来了。”小妹叶柳被娘派了任务,就在他门外干活,时刻留意着房内的动静,一听到声响,立马告知母亲江氏。</p>
今天正好轮到江氏做饭,听到小女儿叫喊,洗了洗手,从厨房钻出来,意思意思敲了下门:“明泽,娘进来了。”说完不等大儿子应答就推门而入。</p>
“起来了?身子大好没?”江氏看儿子已无大碍,总算放下心来,“去厨房吃还是在这里?”</p>
“娘,不用麻烦了,我去厨房吃。”叶明泽看天色早就大亮,知道他要不是病号,早被叫起来了。</p>
一番洗漱后,叶明泽打量起院子。一色的青砖瓦房,可惜年头久远,不再那么鲜亮。房子只有一进,正房四间,东厢五间,西厢五间。房间不少,可人更多,近三十人,挤在这么一个小院子里,不说拥挤,至少也不算宽裕。</p>
“明泽,还愣着干嘛?粥都要凉了。”江氏一边忙着手边的活,一边不忘关照大儿子。</p>
“马上就来。”</p>
早饭是一碗玉米粥,两个黑面菜窝头。叶家一年到头都是一日三餐,虽然农忙以外每餐只能吃个七分饱,但这样的日子还是有很多人眼热。没办法,古代田地出产不高,每年还要交各种税,能吃两餐饱饭的都不太多。</p>
江氏手里不停忙活着:“明泽,今天公公允了你可以在家休息一天。”</p>
“嗯,知道了。我去外面看看。”叶明泽一吃完就撂下筷子,起身往外走去。</p>
叶家村有一百多户,像他家这样有二十几口人的也有二三十家,剩下的多数都只有十几口人。叶明泽家靠近村子中心略偏北,村东两三里处就是大海,另三面被大山围绕。</p>
这个时候像他这样还在村子里闲逛的没几个人,多数不是上山就是下海,为生计忙个不停。</p>
叶家村很偏僻,距离最近的镇子都有十几里,平时除了出海归来要卖鱼的,其他村民很少进镇。大多数村民只有逢年过节才会结伴进镇采买。平常偶尔缺个物件,都是能借则借,实在凑合不了的才不得不进趟镇子。</p>
村里有半数都姓叶,大部分房子都是泥墙茅草顶,泥瓦房也有几间,青砖瓦房的只有两家,其中一家就是叶明泽家。逛遍整个叶家村,他还看到有几家是纯粹的茅草屋,真正的家徒四壁,简直不忍直视。</p>
多数房子虽不怎么样,占地面积却不小。每家每户都有前院后院,目之所及,面积最小的都有好几百平米。</p>
叶明泽逛了一圈,与原主记忆能一一对照后,也不再碍老一辈人的眼,悠哉悠哉地晃回家。</p>
</p>
☆、第2章 逛后山</p>
</p>
叶明泽到家的时候,离午时还有段时间。家里挺闹腾,大堂嫂没有出去,专门看顾几个五岁以下的小豆丁。四个小家伙,闹起来真能折腾死人,有时大堂嫂一个人还顾不过来,时不时要在家的弟弟妹妹帮忙。</p>
叶明泽抱起还不满周岁的大侄女叶岚,悠的她咯咯直笑。七堂妹叶双、四堂弟叶明泊和五堂弟叶明瀑也不甘落后,三人围着他团团转,嚷嚷着要抛高高。</p>
叶明泽满足了几个小家伙的要求,一轮下来,真心觉得比种田还要累。</p>
等到感觉头又开始有点晕乎,叶明泽赶紧停下来歇息。</p>
“小妹,我看你都忙了一早上,还没忙完?”叶明泽搬了条板凳,坐在叶柳旁边开始帮忙掐海虾米。</p>
“大哥,弄这个费劲,大点的要掐头去尾,晒后去皮,小的要把杂七杂八的东西挑干净,特别费时间。”叶柳叶菁叶青仨堂姐妹已经忙了好几个小时,看情况还得继续忙下去,“大哥,你帮忙一起弄的话,应该能赶上午饭。”</p>
“昨天出海收获如何?”家里分两拨每隔三五天出一趟海,这次正好轮到大伯和父亲,昨晚他们回来时,叶明泽正晕着呢。</p>
“还不就那样,这次还算好的,捕了两篓子小鲳鱼,能卖几个钱。有时候运气不好一点收获都没呢!”大伯家的二女儿叶青今年十三岁,做事说话都很利落,“这次下网还捞上来不少虾米,这个不值钱,丢了又浪费,看着都烦。”</p>
“只是在海边才不值钱吧!那些远离海洋的人想吃还吃不到,你就知足吧!”叶明泽知道这里到处都是渔村,普通海鱼在周围镇县都卖不上价。</p>
在四人说说笑笑中,时间过的飞快。快到饭点时,大伯和父亲驾着驴车回到家。叶明泽帮忙卸车,看到两个篓子都是空的,再看两人面带笑容,想是卖了个好价钱。</p>
“老大老二,卖了多少?”继奶奶温氏不知道从哪窜出来,急急忙忙地问着收获。</p>
“娘,今天每斤多卖了一文钱,两篓子五十来斤,一共得了二十七个大钱。”大伯掏出小布袋给温氏,上次三弟四弟出海只得了不到一篓子的秋刀鱼,统共只卖了六十几文(一两金子=十两银子=一百个大钱=一千文)。</p>
“哎,好,好!”温氏接过钱,笑眯眯地很是满意,“这次辛苦了,先进屋喝口水,马上开饭。”</p>
等叶老爷子扛着锄头到家时,堂屋上已经摆好碗筷,就差他们几个。屋里摆了两桌,爷爷奶奶几个叔伯和十岁以上的男孙一桌,剩下的人一桌。幸亏桌子比较大,一方能坐三个大人,媳妇那桌挤挤也能坐下。</p>
叶明泽坐在爷爷这桌,众人吃相都还好。娘那桌就有些糟心,孩子多,主食还好,一人一份,各吃各的,吃完就没。菜蔬就得抢,手快有,手慢无。最小的那几个孩子夹不到几筷子,只能做娘的多多照顾。</p>
看着小孩子那桌如蝗虫过境般,很快就只剩光溜溜的碗碟,叶明泽觉得脑门疼。</p>
虽说只吃了个七八分饱,小孩子们倒也算乖觉,没有上爷爷这桌要吃的,想来也是习惯了。</p>
中午这顿吃的是干饭,掺了一半白面的馒头花卷,一盘小黄鱼,一盆紫菜虾皮汤,一碗腌萝卜,一盘小青菜,再加上一大盆野菜,这些就是叶明泽的午饭。由于饭菜缺油少盐,这里的人饭量都很大。</p>
叶明泽在现代最多吃两小碗米饭,现在吃了三个成年男子手掌心大的实心馒头,才将将五分饱,不得不多吃几筷子菜。</p>
别说叶家村靠海,餐餐能吃得起海鱼的还真没几家。多数村民捕到鱼都卖了补贴家用,只留一些下脚料自己吃。</p>
叶明泽吃惯了山珍海味,骤然换成这些寡然无味的菜,没有撂筷子还得多亏是魂穿。要是换成他自己的身体,估计一时还难以下咽。</p>
默默地吃完午饭,叶明泽几兄妹帮着自己娘收拾碗筷。</p>
“明溪明江,下午你们是下地还是去山上砍柴?”叶明泽下午想去山上看看,趁着午睡前的时光正好问问两个弟弟的打算。</p>
叶明溪:“去山上吧,柴火不多了。”</p>
家里的柴火都由几个大点的孙子负责,叶家村地处北方,冬天最低温度接近零下三十度。这里只能种一季作物,光靠秸秆不够一大家子烧。</p>
“行,那我也去,一会走时别忘了叫我。”叶明泽有午睡的习惯,说完倒头就睡。</p>
这次上山去了四人,听说三人下午要去山上,大伯家十五岁的儿子叶明湖非要跟着。叶明泽也不嫌弃,正好多一个劳力。</p>
四人拿了三副扁担,每人背着一个背篓,朝后山进发。</p>
后山是离叶家村最近的山头,就在村子北面,距离村子不到一里。由于村民常年出入,但凡大点的动物都被猎了,只能见到一些野鸡野兔,时常还能看到一些小孩子在山脚附近玩耍。</p>
沿着大道一直走到山腰处,叶明溪叶明江叶明湖三人开始分头砍柴,叶明泽则选了一条小道准备碰碰运气,有额外收获最好,没有采些野菜也不错。</p>
</p>
有多少年没过过这样的苦日子了?叶明泽躺在被窝里,仔细回想,也没能想起来最近盖这种老式棉被的日子。</p>
第二天,等叶明泽醒来时,床上已不见叶明溪叶明江的踪影。</p>
“娘,大哥起来了。”小妹叶柳被娘派了任务,就在他门外干活,时刻留意着房内的动静,一听到声响,立马告知母亲江氏。</p>
今天正好轮到江氏做饭,听到小女儿叫喊,洗了洗手,从厨房钻出来,意思意思敲了下门:“明泽,娘进来了。”说完不等大儿子应答就推门而入。</p>
“起来了?身子大好没?”江氏看儿子已无大碍,总算放下心来,“去厨房吃还是在这里?”</p>
“娘,不用麻烦了,我去厨房吃。”叶明泽看天色早就大亮,知道他要不是病号,早被叫起来了。</p>
一番洗漱后,叶明泽打量起院子。一色的青砖瓦房,可惜年头久远,不再那么鲜亮。房子只有一进,正房四间,东厢五间,西厢五间。房间不少,可人更多,近三十人,挤在这么一个小院子里,不说拥挤,至少也不算宽裕。</p>
“明泽,还愣着干嘛?粥都要凉了。”江氏一边忙着手边的活,一边不忘关照大儿子。</p>
“马上就来。”</p>
早饭是一碗玉米粥,两个黑面菜窝头。叶家一年到头都是一日三餐,虽然农忙以外每餐只能吃个七分饱,但这样的日子还是有很多人眼热。没办法,古代田地出产不高,每年还要交各种税,能吃两餐饱饭的都不太多。</p>
江氏手里不停忙活着:“明泽,今天公公允了你可以在家休息一天。”</p>
“嗯,知道了。我去外面看看。”叶明泽一吃完就撂下筷子,起身往外走去。</p>
叶家村有一百多户,像他家这样有二十几口人的也有二三十家,剩下的多数都只有十几口人。叶明泽家靠近村子中心略偏北,村东两三里处就是大海,另三面被大山围绕。</p>
这个时候像他这样还在村子里闲逛的没几个人,多数不是上山就是下海,为生计忙个不停。</p>
叶家村很偏僻,距离最近的镇子都有十几里,平时除了出海归来要卖鱼的,其他村民很少进镇。大多数村民只有逢年过节才会结伴进镇采买。平常偶尔缺个物件,都是能借则借,实在凑合不了的才不得不进趟镇子。</p>
村里有半数都姓叶,大部分房子都是泥墙茅草顶,泥瓦房也有几间,青砖瓦房的只有两家,其中一家就是叶明泽家。逛遍整个叶家村,他还看到有几家是纯粹的茅草屋,真正的家徒四壁,简直不忍直视。</p>
多数房子虽不怎么样,占地面积却不小。每家每户都有前院后院,目之所及,面积最小的都有好几百平米。</p>
叶明泽逛了一圈,与原主记忆能一一对照后,也不再碍老一辈人的眼,悠哉悠哉地晃回家。</p>
</p>
☆、第2章 逛后山</p>
</p>
叶明泽到家的时候,离午时还有段时间。家里挺闹腾,大堂嫂没有出去,专门看顾几个五岁以下的小豆丁。四个小家伙,闹起来真能折腾死人,有时大堂嫂一个人还顾不过来,时不时要在家的弟弟妹妹帮忙。</p>
叶明泽抱起还不满周岁的大侄女叶岚,悠的她咯咯直笑。七堂妹叶双、四堂弟叶明泊和五堂弟叶明瀑也不甘落后,三人围着他团团转,嚷嚷着要抛高高。</p>
叶明泽满足了几个小家伙的要求,一轮下来,真心觉得比种田还要累。</p>
等到感觉头又开始有点晕乎,叶明泽赶紧停下来歇息。</p>
“小妹,我看你都忙了一早上,还没忙完?”叶明泽搬了条板凳,坐在叶柳旁边开始帮忙掐海虾米。</p>
“大哥,弄这个费劲,大点的要掐头去尾,晒后去皮,小的要把杂七杂八的东西挑干净,特别费时间。”叶柳叶菁叶青仨堂姐妹已经忙了好几个小时,看情况还得继续忙下去,“大哥,你帮忙一起弄的话,应该能赶上午饭。”</p>
“昨天出海收获如何?”家里分两拨每隔三五天出一趟海,这次正好轮到大伯和父亲,昨晚他们回来时,叶明泽正晕着呢。</p>
“还不就那样,这次还算好的,捕了两篓子小鲳鱼,能卖几个钱。有时候运气不好一点收获都没呢!”大伯家的二女儿叶青今年十三岁,做事说话都很利落,“这次下网还捞上来不少虾米,这个不值钱,丢了又浪费,看着都烦。”</p>
“只是在海边才不值钱吧!那些远离海洋的人想吃还吃不到,你就知足吧!”叶明泽知道这里到处都是渔村,普通海鱼在周围镇县都卖不上价。</p>
在四人说说笑笑中,时间过的飞快。快到饭点时,大伯和父亲驾着驴车回到家。叶明泽帮忙卸车,看到两个篓子都是空的,再看两人面带笑容,想是卖了个好价钱。</p>
“老大老二,卖了多少?”继奶奶温氏不知道从哪窜出来,急急忙忙地问着收获。</p>
“娘,今天每斤多卖了一文钱,两篓子五十来斤,一共得了二十七个大钱。”大伯掏出小布袋给温氏,上次三弟四弟出海只得了不到一篓子的秋刀鱼,统共只卖了六十几文(一两金子=十两银子=一百个大钱=一千文)。</p>
“哎,好,好!”温氏接过钱,笑眯眯地很是满意,“这次辛苦了,先进屋喝口水,马上开饭。”</p>
等叶老爷子扛着锄头到家时,堂屋上已经摆好碗筷,就差他们几个。屋里摆了两桌,爷爷奶奶几个叔伯和十岁以上的男孙一桌,剩下的人一桌。幸亏桌子比较大,一方能坐三个大人,媳妇那桌挤挤也能坐下。</p>
叶明泽坐在爷爷这桌,众人吃相都还好。娘那桌就有些糟心,孩子多,主食还好,一人一份,各吃各的,吃完就没。菜蔬就得抢,手快有,手慢无。最小的那几个孩子夹不到几筷子,只能做娘的多多照顾。</p>
看着小孩子那桌如蝗虫过境般,很快就只剩光溜溜的碗碟,叶明泽觉得脑门疼。</p>
虽说只吃了个七八分饱,小孩子们倒也算乖觉,没有上爷爷这桌要吃的,想来也是习惯了。</p>
中午这顿吃的是干饭,掺了一半白面的馒头花卷,一盘小黄鱼,一盆紫菜虾皮汤,一碗腌萝卜,一盘小青菜,再加上一大盆野菜,这些就是叶明泽的午饭。由于饭菜缺油少盐,这里的人饭量都很大。</p>
叶明泽在现代最多吃两小碗米饭,现在吃了三个成年男子手掌心大的实心馒头,才将将五分饱,不得不多吃几筷子菜。</p>
别说叶家村靠海,餐餐能吃得起海鱼的还真没几家。多数村民捕到鱼都卖了补贴家用,只留一些下脚料自己吃。</p>
叶明泽吃惯了山珍海味,骤然换成这些寡然无味的菜,没有撂筷子还得多亏是魂穿。要是换成他自己的身体,估计一时还难以下咽。</p>
默默地吃完午饭,叶明泽几兄妹帮着自己娘收拾碗筷。</p>
“明溪明江,下午你们是下地还是去山上砍柴?”叶明泽下午想去山上看看,趁着午睡前的时光正好问问两个弟弟的打算。</p>
叶明溪:“去山上吧,柴火不多了。”</p>
家里的柴火都由几个大点的孙子负责,叶家村地处北方,冬天最低温度接近零下三十度。这里只能种一季作物,光靠秸秆不够一大家子烧。</p>
“行,那我也去,一会走时别忘了叫我。”叶明泽有午睡的习惯,说完倒头就睡。</p>
这次上山去了四人,听说三人下午要去山上,大伯家十五岁的儿子叶明湖非要跟着。叶明泽也不嫌弃,正好多一个劳力。</p>
四人拿了三副扁担,每人背着一个背篓,朝后山进发。</p>
后山是离叶家村最近的山头,就在村子北面,距离村子不到一里。由于村民常年出入,但凡大点的动物都被猎了,只能见到一些野鸡野兔,时常还能看到一些小孩子在山脚附近玩耍。</p>
沿着大道一直走到山腰处,叶明溪叶明江叶明湖三人开始分头砍柴,叶明泽则选了一条小道准备碰碰运气,有额外收获最好,没有采些野菜也不错。</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