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uc1p.com!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第197章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让王崇古表态,是看在朕跟王崇古七年情谊的份上,可不是朕有求于他,不管他愿不愿意挑这个头,朕都要对兵部有所动作了,兵部尚书的位置,也不可能再留给石茂华了。”朱翊钧一边说着,一边示意左右给王锡爵、汪宗伊赐座。
  皇帝一行人巡过文安霸州文安县后,就要往回走了。
  三百里的距离,已经足够远了,再往前的大城县这些地方,看不看也差不多——而涿州、蓟州这些地方,有留学的风险,还是别太轻佻为好。
  于是,在离京二十余日之后,皇帝一行人经由安信、王庆坨,从武清杨村驿坐上了去往通州香河县的龙船。
  到了香河县后,便顺着通州,一路巡回京城。
  而上船半日后,许是皇帝歇息足了,便将吏部尚书王锡爵、礼部尚书汪宗伊叫到房间,开起了小会。
  “陛下,此事石尚书还未必牵涉其中,现在商讨要罢黜石尚书,是否有些为时过早。”汪宗伊思索片刻,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自南郊祭天之后,皇帝愈发强势,如今事情还没个定论,就已经决定要罢黜兵部尚书石茂华了。
  汪宗伊并不介意皇帝对九卿大员予取予夺,这是皇帝的威福。
  但,最好还是不要道义有亏。
  王锡爵屁股挨着矮墩,坐在汪宗伊的对面,紧随其后地插话道:“臣倒是以为大宗伯此言差矣,石茂华即便并未牵扯其中,也少不得一个失察之罪,勒其闲住,并无不妥。”
  汪宗伊闻言,心中并不赞同。
  失察是个筐,谁都可以往里装,要这么论起来,石茂华上面的王崇古是不是也失察,时任内阁首辅的张居正是不是也失察?
  但他也知道皇帝的意思,王锡爵又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也没必要再开口争论了——失察之罪,至少面上说得过去,勉强够用了。
  朱翊钧批阅着京城传来的奏疏,一本一本打开又合上。
  听得两名大员一时没了言语,他才头也不抬回道:“哪怕是以其老病,石茂华也该致仕了,此事不必多议,还是说一说兵部尚书的人选罢。”
  明廷的军事权,是一分为二的。
  其一曰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其二曰兵部,有调兵之权而无统兵之权。
  国朝之初,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往往还能压兵部一头——洪武年间的大都督李文忠,永乐到洪熙年间的张辅,都是跟皇帝一起打过天下的,打天下的一代勋贵,自然不是兵部能压制的。
  但一场土木堡之变,形势陡然逆转,兵部一举驾凌在了五军都督府头上。
  总览了一应兵部原有的,以及五军都督府本来的职权。
  军事决策、作战方略、军械制造、武将升迁、征调部队、国家防务……等等等等。
  哪怕起初最忌讳的统兵之权,亦可由一干总督、提督、总制、总理、经略、巡抚加兵部官衔而辖之。
  兵部之势大,单看从嘉靖年间一直绵延至今,围绕京营的争夺,就可见一斑——顾寰数度执掌京营、又数度被罢免,就是绝佳的缩影。
  也正因为兵部百年来越发势大,朱翊钧自登基以后,从来没有用什么激烈的方式干涉。
  而是从京营下手,着眼九边督抚,蚕食至今。
  本来打算等上一两年熬死了尚书石茂华、侍郎罗凤翔等人,再顺理成章将其捏在手中。
  但如今既然找到了借题发挥的口子,也就顺势为之了。
  所以,无论王崇古接不接,无论石茂华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回京之后,总归要借着这个由头发难了。
  正旦阅兵,岂不是插手兵部的绝好配菜?
  届时,大明朝六十万兵丁的军权真真切切握在手中,才有底气宰割山河,才有威势生杀予夺,才资格比肩太祖太宗。
  王锡爵不知道皇帝又在幻想,只听皇帝说到铨选兵部尚书,自觉应该率先题请。
  他思索片刻,开口道:“启禀陛下,广东巡抚凌云翼如何?”
  凌云翼在广东是立了功的。
  万历四年十一月,领十万大军,平定造反的瑶民,并取平定罗旁山瑶民之意,增设罗定州,直隶广东。
  这种改土归流、稳固疆域的大功,升任兵部堂官,可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至于凌云翼是太仓同乡这种事……举贤不避乡党嘛。
  皇帝还未答话,一旁的礼部尚书汪宗伊却是率先摇了摇头:“不妥,凌云翼此人在广东杀戮过甚,有暴戾恣睢之名。”
  这或许怪不得凌云翼,毕竟当初“瑶民举事,杀官掠地,广东十府残破者六”,如此声势浩大,凌云翼狠下杀手即时扑灭,反而彰显其人的才能。
  但为官之道,很多时候不是单单只讲对错。
  凌云翼既然背上了暴戾恣睢的名声,那么其人一旦入主兵部,便必然少不得士林非议,科道搅扰,甚至一顶不利于团结少民的帽子,也要扣上来。
  能少一事,又何必自寻烦恼。
  王锡爵欲言又止。
  他有心给凌云翼说句公道话,想了想,还是叹息一声,不再言语。
  批阅奏疏的朱翊钧将手边最后一本奏疏批完,顺手放到桌案旁边。
  他抬头扫了一眼两人,目光落在汪宗伊身上,开口问道:“大宗伯可有合适的人选?”
  按理来说,这种事本应吏部拿出人选,而后放上廷议商讨时,才有礼部说话的空间。
  但九卿之位事关重大,自然要私下先达成共识,否则廷议上不能全票通过,就显得这一届廷臣班子不够和谐了。
  汪宗伊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陛下,臣以为福建巡抚栗在庭合适。”
  栗在庭从布政使升任巡抚,乃是以镇压兵变推功。
  三年前,巡抚福建都御史吴善言嫌兵丁军饷太多,便上奏削减三分之一的军饷。
  这边中枢还没收到奏疏,福建就已经引起了一轮哗变——营兵马文英、刘廷用等人,领了兵戈齐备的数千人聚啸督抚衙门,向吴善言上诉军饷之事。
  对此,吴善言懒得解释,也不等中枢的批复,自作主张告诉大头兵们“减饷之事已定,不愿当兵的听其回家务农。”
  结果是显而易见地。
  数千人涌入巡抚衙门,衙门大堂直接被砸烂,巡抚吴善言遁逃失败,被抓起来一通好打,奄奄一息。
  若非隔壁布政司衙门的栗在庭闻讯赶来,临机决断,安抚妥当,这位吴巡抚再晚一步送医就没命了,届时数千涉事的兵丁杀害巡抚,不想反恐怕也得反了。
  事后,半身瘫痪的吴善言被勒闲住,而由栗在庭接任巡抚福建副都御史。
  加上栗在庭升任巡抚的三年里,与总兵俞大猷镇压少民改土归流,清剿倭寇藏身岛屿,擒杀通倭豪强,年前已然推功加衔为副都御使兼兵部侍郎。
  如今再入主兵部,虽然快了些,但也说得上一句水到渠成。
  王锡爵想了想,将栗在庭其人的履历在脑中过了一圈,也微微点头。
  两人不约而同朝皇帝看去。
  可惜,这两人都认可的提议,却被皇帝给否了,只见朱翊钧缓缓站起身:“福建市舶司临门一脚,栗在庭还不到回京的时候。”
  皇帝起身,两人自然也跟着站了起来。
  汪宗伊走在皇帝身后,恭谨道:“臣斗胆问,不知陛下属意何人?”
  说是斗胆,其实他问得心安理得,因为皇帝真的会跟他们这些人好生商量——这也是他列居九卿以后,最为感动之处。
  朱翊钧走到房间的窗户前,从楼船上眺望着沿河的景象。
  “两广总督殷正茂已经在进京的路上了,你们以为其人如何?”
  殷正茂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与张居正同榜,出身徽州府歙县,是许国的同乡。
  论功劳,其人可谓“平两广功最伟”;论政治光谱,先后受到高拱、张居正的重用,乃是铁杆新党;论文治,其人除了在军事上表现不凡外,在铸钱一法、变盐一疏上,都彰显了不俗的才能,可谓是能文能武。
  王锡爵思索片刻,缓缓颔首:“殷公姱节好修,功勋卓著,宜掌兵部。”
  说罢,他便将目光落向身旁的汪宗伊。
  朱翊钧也转过头,朝汪宗伊看去。
  却见汪宗伊神色不太自然,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两人都知道汪宗伊与殷正茂有些过节,见状也不以为怪。
  嘉靖二十七年前后,殷正茂为兵科给事中,汪宗伊为兵部郎中。
  本来就是普通同僚,但不巧有个巧合,殷正茂的长子,叫殷宗伊。
  这也就罢了,无非取名想一块去了而已,大家避讳着一点也就完了。
  但偏偏殷正茂这厮不懂人情世故,心中钦佩汪宗伊,为了与之结交,便整天在那儿开玩笑一般,我儿宗伊、我儿宗伊地谈论家中长子的事情,企图吸引注意力——就跟小学生假装不经意地踩漂亮女生的脚一样。
  汪尚书古板士人,哪里受得了这个,忍无可忍之下,就直接对殷正茂衙署呵斥、上奏弹劾、去书争理,一条龙伺候。
  殷正茂又是个嘴硬的人,梗着脖子不肯认错,两人的过节与隔阂,便在此时种了下来。
  见皇帝跟吏部尚书,都静静等着自己的意见,汪宗伊别过脸去,低声回道:“回禀陛下,殷正茂乃天下士,宜入兵部。”
  过节过节,不过小节,不能影响了对于正事的判断。
  朱翊钧闻言轻轻颔首,而后看向王锡爵:“回京以后,王卿尽快部议题请。”
  王锡爵虽然是空降,但接下来实掌吏部,定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毕竟如今的吏部官吏,一半都是申时行这七年以来留下的班底,而两人又是穿一条裤子的,班底必然能迅速消化——历史上王锡爵不得言官们亲近,申时行便将自己的门生言官借给了王锡爵使用,两人称一句政治上的连体婴儿也不过分。
  王锡爵闻言,拱手应命。
  说罢一事,朱翊钧没有结束这场谈话。
  而是转身往房间外走去,邀约道:“走吧,随朕出去透透气。”
  王锡爵与汪宗伊自然没有二话,默默跟上皇帝。
  挥退了意图跟上的一干内臣侍卫,朱翊钧领着两人出了房间,走下三层楼船。
  这个时节,天空已经开始飘起鹅毛大雪了。
  这是万历七年顺天府境内最后行船的半个冬月,到了腊月更冷,便不能再行船了。
  两岸的行人裹着厚厚的衣裳,匆匆忙忙。不时有爱凑热闹的百姓,凑在岸边眺望河间的龙船。
  河面上不时能见到浮冰飘过,也不知是不是河中的水手除冰的成果。
  龙船前方,还有开道的陪船,作驱逐民船、清理浮冰之用。
  朱翊钧踏步走下楼船,面色复杂开口道:“不出宫哪里能见到这些可怜人。”
  两人朝楼船下方看了看,自然明白皇帝所指。
  河床上不止有水手破冰,陪船开道,途径逆流时,还有顶着刺骨寒风拉船的纤夫。
  汪宗伊发自肺腑回道:“陛下仁德。”
  至少在他看来,皇帝是知行合一的仁德。
  但朱翊钧却没接下这夸奖,自嘲一笑:“朕动动嘴巴罢了,到头来还是在寝用民脂民膏,只能算良心没坏,算不上仁德,差远了。”
  他也不说跟谁比差远了,身后两人不知如何接话,不由沉默了下去。
  走到甲板上后,朱翊钧从袖中拿出一份奏疏。
  他转过身,将奏疏递给朝汪宗伊:“汪卿,内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马自强离京时,送来了最后一份奏疏,是关于科举的安排,卿替朕参谋参谋。”
  汪宗伊闻言,肃然起敬。
  他这位前任礼部尚书,时日无多,能不能过完今年都还是两说,竟然临走之前还心系国家,实在令人动容。
  汪宗伊怀揣着敬意,伸手将皇帝递过来的奏疏恭谨接过。
  看见封皮时不由愣了愣,标题曰——《迎接科举工作的新方向》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内阁辅臣与六部九卿这些亲近皇帝的大臣,行文上也越来越多这种怪异而不失精准的措辞了。
  他感慨一句,而后便收敛思绪,翻开奏疏阅读了起来。
  汪宗伊年纪大了,不再像年轻时一目十行——脑子还勉强跟得上,眼睛却是完全跟不上了。
  当然,看得缓慢也有好处,至少让他表情变幻的过程,显得明显了很多。
  好半晌之后,才定格为锁紧的眉头,僵硬的表情,怪异的眼神。
  汪宗伊缓缓合上奏疏,看着皇帝沉声回道:“陛下,恕臣直言,马公所奏,有些太过儿戏了。”
  “科举乃是国朝抡才大典,若是妄自添加些数算、逻辑因果学说这等下九流的东西,恐怕……有违圣人之道。”
  下九流还是比不入流好些的,汪宗伊也不是全盘否定这些东西。
  但要是放在科举里面,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马自强上这等奏疏,看来真的是病入膏肓,已经神志不清了,实在令人遗憾。
  朱翊钧看了一眼这古板的老头。
  这就是能臣做到九卿位置上,不得不面对的事情了——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不会轻易做应声虫。
  对此,朱翊钧也只能温声解释:“大宗伯,话虽如此,但马公所言也不无道理。”
  “科举是为国抡才,却未非为国选圣,除了个人品行操守之外,还需为理政计较。”
  “二者并行不悖,兼而有之,才不失为一名好官。”
  汪宗伊闻言,神情并未有太大变化,摇头驳道:“陛下此话固然真知灼见,但这数算、逻辑因果之类的事物,于治国,恐怕也未见什么益处。”
  皇帝如今人尽皆知的几大爱好,钓鱼、辩经、数学。
  汪宗伊对皇帝的态度并不意外,但他仍旧坚持。
  朱翊钧闻言,叹了一口气,发自肺腑劝道:“有之则未见益处,无之,就害处尽显了。”
  “早年不少州府堂官,在收税时,便不乏错算税赋数目的情况,如今度田清户之际,更有不少知县知府,连核对的本事都欠缺,一头雾水之下为属官小吏所欺,这都是不通数算的害处。”
  “逻辑也是一样,就像那吴善言在福建哗变一事被贬谪后,仍旧在家大言不惭说着什么,兵丁反对,正说明他做对了,被打断的双腿正是他触及时弊的明证。”
  “更别提虾蟆给事胡汝宁、抛开事实谭御史这些笑话了,个个蠢而不自知,实在令人厌恶。”
  皇帝话神色诚恳,语气真挚,与汪宗伊耐心解释着。
  汪宗伊似乎也听进去了,站在原地变幻表情,一副陷入沉思的模样。
  王锡爵避到一旁,冷眼旁观,并没有掺和这事的打算。
  他比汪宗伊看得更明白一些,什么马自强上疏?这分明就是皇帝自己的意思。
  还不明朗前,或者说,走到廷议这一步时,他也不想轻易表态。
  半晌之后。
  沉思的汪宗伊,终于回过神来。
  面对皇帝期待的目光,汪宗伊顿了片刻,还是坚定地摇了摇头。
  无视皇帝遗憾的目光,他朝皇帝一拜,认真道:“陛下说得固然在理,但……各省官学,本就教习了数算,臣以为,粗通这些皮毛,于理政之用,已然足矣。”
  “而经典列次取士,乃是国朝根本,不可动摇,决然不当在名次上增损,孰重孰轻,还望陛下明鉴。”
  汪宗伊在基层、中枢为官这么多年,哪怕不知其所以然,也能凭借经验而知其然。
  一旦数算优劣影响科举名次,那往后保不得会出现精通数算而粗通经典之辈,如此以往,经典和数算谁高谁低,可就不好说了。
  朱翊钧闻言,迟疑片刻,重重地点了点头:“汪卿所言有理。”
  “那便按汪卿所言!”
  “以官学所授数算添设副卷,再增一考,只以数算黜落,而不增损进士名次。”
  他顿了顿:“开春后的这一科就算了,从万历十一年进士科开始。”
  数算是各州官学的选修科目,稍微提升一下地位,并不需要酝酿太久让人从头修习。
  至于逻辑学,至少要再等上两科,教材、老师完备后,才是加入副卷的时机。
  当然,还是那句话,不管之后多难改,先慢慢改起来,做多少是多少。
  汪宗伊听了皇帝这话,不由愣了愣。
  他突然反应过来,皇帝这是会错意了。
  他的意思是数算、逻辑学说等等,选修足矣,不必列考。
  但皇帝只拿着不增损名次的说法,想用数算来筛人,嗯……只作为低一级的门槛的话,好像确实也不会增损名次。
  汪宗伊思来想去,脑中不免有些混乱。
  只觉得愈发算不清皇帝这说法后续影响如何。
  在他还未想清楚之际,只听皇帝再度开口。
  “还是汪卿想得周道,各省官学本就开设了数算课,若是因副卷被黜落,正说明学习态度不端,平日里并未好生听讲,其操守品行也必然好不到哪里去。”
  汪宗伊本来稍微有了思路,正欲开口,闻言犹豫稍许,又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不得不说,若是只有省学教授的难度,那皇帝这话倒也没说错。
  官学的数算简单到了极点,他当初在湖广省学进修时,只在一年里略微分神,就将数算结了课。
  正常而言,至少八成以上举子,不会卡在这道门槛。
  这个比例,跟做做样子没什么区别。
  当然,若是这点难度的数算都被黜落,就真是非蠢即坏了——在士林,学习态度不端,就是一种道德败坏。
  汪宗伊有所动摇,这次没再断然拒绝,只是勉强道:“陛下且容臣回礼部商议一番。”
  改不改,怎么改,不是嘴皮子一碰就能解决的。
  这种涉及到国朝根本的大政,至少得商议个大半年才有结果。
  朱翊钧欣慰地点了点头:“卿先想想,待回礼部议个条陈出来。”
  “另外,今科固然来不及,但明年四月的庶吉士考录,或许可以增设数算一科。”
  他也不是需要数学家来考进士,用小学数学、基础逻辑学筛去一点理性思维都没有的人,其实就够了。
  当然,关键还是在于提高数学跟逻辑学的社会地位——为此,哪怕礼部第一年将门槛降到最低,只出些加减乘除之类的题目,让所有人通过,朱翊钧都可以接受。
  进了科举,地位慢慢也就上来了,不说主流,抬到次主流的位置足矣。
  当然,过程中恐怕免不得地方官府炮制一些新型祥瑞,譬如什么私塾落第童生,一夜之间顿悟,在大明数学界跃居十二名云云。
  朱翊钧想着想着,自己都忍不住摇头失笑。
  虽然不知道皇帝在笑什么,但汪宗伊与王锡爵对视一眼,还是陪着干笑了两声。
  正勉强咧嘴之际,汪宗伊突然见王锡爵跟皇帝的表情突然僵住,笑容戛然而止。
  汪宗伊不明所以。
  “陛下,可是有什么不妥……”
  话还没说完,余光在岸旁的河堤上惊鸿一瞥,似乎看到了什么,问话同样戛然而止。
  因老迈而模糊的视线渐渐清晰。
  岸边是一段杳无人迹的乡道。
  一道粗布拉开,几名士人站在岸堤上,一左一右拽着粗布一端,奋力挥舞,朝着龙船这边吸引注意。
  只见粗布上一行大字随风而动——惟皇庄侵占而不度,独帝戚匿户而不清。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本章完)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More+

在霸总的世界一穿而过

半袖妖妖

冒名充军,女主她力能扛鼎

尔徽

夫人该洞房了(重生)

杳杳冰敲月

质女

狂上加狂

我的后宫全性转了[穿书]

绮绣雪

反派他六亲不认[穿书]

江羊大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