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uc1p.com!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第62章 良种和化肥
  【在你的印象里,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呢?】
  【精神饱满却面黄肌瘦,充满干劲却总吃不饱?】
  【事实上大多数人的生活确实如此?】
  【1949年建国之初,我国的粮食产量为1.13亿吨,人均209公斤】
  【而一般情况下国际认为的粮食安全标准线是多少呢?400公斤,差了将近一倍】
  【如此可以想象我国缺粮程度,人民生活的艰难程度】
  【即使到1956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也不过1.92亿吨,人均占有量306公斤,依旧达不到国际安全线】
  洪武年间,金陵城。
  朱元璋看着天幕好像失去了色彩,天幕所看到的影像估计就是后世所在的年代,再往前五六十年左右的世界。
  而这讲的怕是后世建国后的一段往事。
  从天幕中可以看到,里面的场景基本都是在农村,要么是收割小麦,要么是铺路或者挖矿等。
  里面的人较之后世,实在是非常的瘦,虽然影像是黑白的,却可以到其精神面貌要饱满得多,其热情在天幕外都能感受得到,这种洋溢着的热情和质朴在如今应天府下辖各县的农民身上依然可以看到。
  不过相对而言,天幕中的那个年代,似乎有一股蓬勃的生机。
  朱元璋无暇顾及为什么后世之人的精神变化,依然仔细地观察着。
  从一幕幕划过的生活场景来看,那时农村的生活和如今比,几乎相差无几。
  是什么让他们后来变化如此之大呢?
  朱元璋无从得知,这个答案天幕从未说过,不过他更在意的是:大明在天幕的帮助下,是否能复刻这个奇迹呢?
  和兴茶食店,一众食客都寂然无声,原来他们五六十年前和我们也差不多。
  如果去掉那一些机械和汽车,还有随处一行行的文字,那几乎是翻版的乡下场景。
  那拿着连枷脱谷和如今也是相差无几的,还有一堆人在晒稻谷收稻谷等。
  还有那一些随处可见的文字:
  “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建设!”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保证农业生产需要”
  【这种情况下人们在吃食上自然没法挑剔,向来是有啥吃啥】
  【糙米、高粱、番薯等就是人们的一日三餐,即便如此粮食依旧不够吃,为了增加饱腹感,稀饭野菜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馒头米饭什么的,堪称老百姓最大的盼望,而那时的稀饭跟现在也不一样,基本都是粗糙的杂粮】
  【要是谁家吃了顿大米小米做的稀饭,那不得了啊】
  【那时候供应限量、调料不足的情况下,野菜口感跟现在也没法比】
  【清水一烫,撒点盐拌拌就差不多了,估计有人想,野菜烫一下,撒点盐吃起来也不错的】
  【对,一顿两顿是不错,但要是天天吃年年吃呢,别说觉得不错了,只怕看见野菜都要吐了】
  【然而在那个年代,有野菜吃也不错了,毕竟好吞咽好消化】
  【最折磨人的还是那些粗粮,窝窝头听说过吧,但你知道当时人们是用什么做的吗】
  【碾碎的玉米棒子芯,这种东西别说口感了,吞咽都艰难,而且还极难消化】
  【至于肉蛋点心一类,更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时候,买点也就差不多了】
  【而且这些东西很难买,要粮要票不说,还得看供应,人民生活艰难之苦是什么造成的呢,缺粮、粮食产量极低】
  【那么问题来了,五六十年代的粮食产量为何会那么低】
  贞观年间,长安城。
  李世民听着天幕的描述,这些在他们眼中‘艰苦’的过往,其实已是不可多得的和平时期,苦是苦了点,但也不是不可忍受。
  虽说距离盛世还有些差距,但也相差无几了。
  而且其提到的艰苦、粮食不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口太多了,如果人口少一半的话,那情况可能会好很多很多。
  说到粮食产量低,如今的大唐也没好到哪里去,同样是差不多的耕种田地,后世人口比大业年间还多了二十倍,比如今更是.
  按后世的说法,红薯可以应急用,但做不了主食,土豆倒是不知道具体情况。
  难道除了高产作物和化肥,还有其他增产的方法吗?
  五六十年代的经验总结,或许对如今的大唐来说,也是良方呢。
  【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就是种子问题,众所周知,想要粮食产量高必须选择好种子】
  【因此育种问题是重中之重,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育种概念】【几千年下来育种更是成了每代人都在做的事,不过由于信息流通速度制度等方面的问题,育种工作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
  【如小麦这种常规作物,在建国初的亩产量你敢想象有多少吗?150斤至200斤】
  【而如今呢,哪怕是极贫瘠的地方,每亩也能收获500斤,土地肥沃的地方甚至有1300斤,如此大的产量差距,育种起到了极大作用】
  【要知道如今我国农民使用的小麦种子,都是从良种公司购买的,经过无数次选育,在产量稳定性抗倒伏抗病毒等方面,有很大优势】
  【而五六十年代呢,粮种再怎么好产量也不如现在,想培养出高产的种子,必须得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育种,而这需要的时间绝不是一年两年】
  “短短几十年,小麦增产4-5倍,这真的是人力能做到的吗?”有武将喃喃自语,说出了其他人的心思。
  从古至今,农业的进步、粮食的增产都是极为缓慢的,且是民间自发演化改进的。
  无论是耕种技术也好,或者是耕种工具也罢,那都是在一小片地区内发展,需要极长的时间才能推向全国。
  “想不到种子对收成的影响竟如此之大!”有人感慨着,他当然不是不知道优良的种子产量更高,只是没想到会高到这种程度罢了。
  短短几十年增产4-5倍,其种子必然是不断选育改进的,否则有如此高产的种子早被发现了。
  而这一切都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对于农民来说,即使是丰年家里余粮也不多,未知的品种代表着风险,这也是育种难以进行的原因之一。
  李世民看着大发感慨的文武官,突然间意识到,无论何朝何代,似乎真的没有人低头看过那帮在泥泞田地里觅食的百姓。
  更别提育种这种费时费力的大事了。
  而事实正是如天幕所言,各地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畅,也许一山之隔小麦水稻因品种不同,那产量也会是天差地别。
  这又是一个粮食增产的全新方向,这个新的方向是指以朝廷的名义总揽全局,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和培育优良的品种。
  如果真能办成,那同样的耕地,以全国为一个总体,粮食产量将会大增。
  这是一个大工程,几乎是以十年为单位的伟大事业。
  李世民内心动容,从天幕来看,后世对于这种大工程的投入是极大的,像育种、黄河治理、涉及地域极广却只提到一次的三北防护林。
  这种工程解决的问题又是和民生息息相关的,这些事都给了他不少的灵感。
  【如袁隆平院士几十年精力都用在育种上,才终于培养出杂交水稻,可想而知育种工作有多难了】
  【然而再是困难育种工作也得做,毕竟没有好粮种,粮食产量就上不来,这关系到百姓的温饱问题】
  【为了选育良种,解放初期我国农业部还展开了群众选种运动,发动全国老百姓一起选种】
  【虽说声势浩大了些,但群众选种成果也斐然,到1959年我国2444个优良品种,有2/3都是各地农民选出来的,推广面积更是高达18亿亩】
  【正是有这样的育种基础,我国粮食产量在60年代中期,才能突破2亿吨大关】
  【当然除了种子外,灌溉和化肥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两大因素,灌溉自不必说,这个需要国家层面进行极大的投入水利设施建设,而我国对于水利设施的建设也是没停过】
  【化肥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知道,老话说得好,庄稼一枝全靠肥当家】
  【肥料不足的话庄稼自然长不好,所以现在农民种地基本都不会吝啬在化肥上的投入】
  【但那个年代呢,就是拿着钱伱也买不到化肥,全国上下都缺】
  【此外人口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建国之初我国人口就超过5亿】
  【即使是到现在,想养活这么多的人口也是非常不易的,更何况物资极度匮乏的五六十年代】
  洪武年间,金陵城。
  武英殿前静悄悄的,一众文武官员也是知道轻重的,像涉及到民生大事那可是万万马虎不得的,毕竟不为乌纱帽也得为自个的脑袋着想。
  朱元璋若有所思,从天幕得知,这育种也是横跨几十年的大工程,即使是到后世也依然进行着。
  其实仔细琢磨一下就知道,这事情还真就非朝廷不可。
  对于升斗小民来说,要他们去选育和改良品种,那真是太为难他们了。
  对于家业稍大一些的地方大族来说,这事也是吃力不讨好,毕竟人力物力投入太大,耗时又久,还不一定见效.
  怪不得后世是举国之力去办此事,这倒是很好的一个思路。
  以行省-府-县一级级落实下去选种,执行得好的话,于民未有骚扰又得此实惠,确实是个好的办法。
  朱元璋粗略地想了一遍,又将目光投向评论区,那是交叉验证的地方。
  《因为工业化程度没上去,机械,化肥,良种没发展。前辈一代人吃了几代人苦,战天斗地抓生产,搞科研突破,斡旋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封锁,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化肥跟不上产量太低成本高,70年代与美国破冰买了欧洲13座最先进化肥厂解决粮食危机》
  《其实70年代以后,粮食供应已经好很多了,最主要是化肥,良种和水利工程的功劳,但是那时候中国穷,好一点的东西都出口换外汇了,所以大家日子过的还是紧巴巴,而养猪是需要粮食的,只有等到以后有钱了,大量进口转基因玉米,大规模养猪养鸡才能做到》
  《没吃饱只会有一个烦恼,吃饱了就会有无数个烦恼》
  (本章完)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More+

限定室友(1v2)

擎苍月

战少,你媳妇又爬墙了

繁初

社死得到的男朋友

清茶与

医妾

北枝寒

贼老天你该死

不再恋爱(2)

影子

麦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