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遍地是黄金!!!
第542章遍地是黄金!!!
老李叹了口气,拍拍傅雷的肩膀:“你小子啊,就知道钻钱眼里去。这年头,机会多着呢!”
临近退伍那天,连队给傅雷他们开了个欢送会。
战友们凑钱买了几个菜,还弄来两瓶“太行酒”。
战友李国强拉着傅雷的手,眼圈都红了:“老傅,可得给俺写信啊!”
傅雷使劲点点头,心里也是一阵酸楚。
几年的军旅生活,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这帮兄弟们早就成了他的亲人。
八月的燕京火车站,热得像个蒸笼。
傅雷穿着件褪了色的军装,背着个发旧的帆布包,里面除了几件换洗衣服,就是老李给他写的推荐信。
站台上人挤人,空气里飘着一股焦煤味。
挤在人群中,傅雷突然想起在部队的日子。
那会儿训练再苦,晚上回到宿舍,总有人笑嘻嘻地递来一瓶汽水。
“傅雷!傅雷!”突然有人在喊他。
一回头,竟然是他新兵时期的老班长刘光福。
他穿着件白衬衫,手里提着个黑色的公文包,在人群中使劲招手。
“你咋在这儿?”傅雷愣住了,使劲揉了揉眼睛。
“我刚从宝县回来,准备回老家拿点东西。”刘光福兴奋地说,“听说你要去挖煤?别去了,跟我去宝县吧!那边机会多着呢!”
傅雷心里一动,又犹豫了:“宝县?那不是在粤省最南边吗?去那么远,家里人肯定不放心。再说了,那边人生地不熟的.”
刘光福拉着傅雷坐到长凳上,从公文包里掏出几张照片:“你瞧瞧,这是宝县特区,到处都在盖楼,缺人得很。”
“我现在跟了一个院子的老大哥做工程……”
“在我们建筑工地干一个月,工资比煤矿高多了。傅雷,你想啊,咱当兵时学的技术在那边多吃香!”
傅雷接过照片,只见一栋栋高楼在蓝天下拔地而起。
照片虽然有点发黄,但能看出那边的天特别蓝。
刘光福压低声音说:“老李早就看出你死脑筋,这不,特地来信让我来劝你。咱当兵的,不就是要敢闯敢拼吗?”
“再说了,我大小也是公司的的领导,由我罩着你,你怕什么?”
想起老李那意味深长的笑容,傅雷心里一亮。
那天晚上,傅雷就在火车站的电报室给家里拍了个电报,说改变主意去宝县了。
结果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
第二天一大早,傅雷收到老爸的回电:“胡闹!好好的煤矿不去,跑那么远干啥?家里等着用钱呢!”
傅雷心一横,回了电报:“爸,您相信我,宝县机会多,我一定多挣钱孝敬您和妈!”
就这么着,傅雷跟刘光福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三天三夜的硬座,屁股都坐麻了。
火车摇摇晃晃,载着他们穿过大半个夏国。
沿途的风景不断变化,从北方的黄土高坡到江南的鱼米之乡,再到南方的绿水青山。
刚到宝县,傅雷就傻了眼。
满街都是打工的人,像潮水一样涌动。
工地上到处是吊车轰鸣,卡车呼啸。
人们脸上都带着股子拼劲,跟北方的燕京完全是两个世界。
街边的小店里,放着从没听过的粤语歌,飘出陌生的饭菜香。
刘光福带傅雷去了他们负责施工的建筑工地。
公司老板姓许,大家都叫他许总。
这人虽然个不太高,但说话却中气十足。
看到了精气神十足的傅雷,许大茂眼前一亮:“部队出来的好啊!你这样先从小工干几天,表现好就当班组长!”
傅雷就这样留在了许大茂的建筑公司,他和老员工张国强挤在工地的铁皮房里。
工地的住宿条件一般,房顶总是渗水,下雨天得支五六个脸盆接水。
晚上就着煤油灯写信回家,墨水和汗水在纸上晕开。有时候想家想得厉害,就跟张国强聊天,说说老家的事。
妹妹的来信总是又长又细:“哥,我考了年级第一!老师说让我参加奥数竞赛,就是报名费要20块钱”
每次看到这里,傅雷都恨不得多长两只手,多干点活。
常常干到半夜,手上的茧子越来越厚,可心里却越来越踏实。
日子虽然苦,但处处是希望。工地上的工人来自五湖四海,大家都为了梦想在打拼。
有次傅雷送水泥,不小心扭了脚,刘光福二话不说,让人顶了他三天班,还给他看了病买了药。
躺在床上的时候,傅雷总想起在部队的日子,那时候受伤了,战友们也是这样照顾他。
仅仅一个月,傅雷便当上了小组长。
拿到第一个月380块钱的工资,激动得一宿没睡着。
他赶紧给家里寄去300块,在信里写道:“爸,妈,我在宝县找到了好工作,你们放心。等我攒够钱,就给妹妹交学费。”
过了几天,他老爸回信了,字迹都激动得有点抖:“儿啊,爸错怪你了。你有出息,好好干!”
看着信上的字,傅雷眼睛有点湿。
想起临走时,老爸站在村口,欲言又止的样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傅雷跟同事们一起亲手建造的高楼慢慢长高,宝县的天际线也在不断变化。
今年初,傅雷升任技术组长,工资涨到550块。
发工资那天,傅雷激动请刘光福吃饭,两个大老爷们竟然偷偷抹眼泪。
有一次,老李来宝县看傅雷刘光福他们俩战友。
站在他们建的大楼前,老李笑着说:“小傅,还记得当初非要去挖煤吗?
现在觉得我安排老刘去接你这事儿,高明不?”
傅雷愣住了,看看老李,又看看刘光福,他们都笑了。
“你们.”傅雷的眼眶突然湿润了。
原来,这一切都是老李和刘光福精心安排的啊。
站在工地上,望着眼前这座年轻的城市,傅雷常想起在火车站的那个偶遇。
要是当初真去了煤矿,现在会是啥样?
这他说不准。
只知道一件事,人这一辈子啊,总得有那么几个好兄弟
刘光福也是这样感慨,当初他回来,要不是许大茂非要拉着他来宝县闯荡,
他现在也许就是某一单位里早九晚五,一个月撑死到手一百多块钱。
那现在,他是社会上人人尊敬的刘副总,月薪加分红大几千元。
刘光福收入颇为可观,而身为老板的许大茂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当初南下之际,他听取了刘之野的建议,并未如其他人那般如没头苍蝇般盲目乱撞。
许大茂目标明确,径直选定了建筑行业。
来到宝县后,许大茂就开始做工程建设、修路筑桥搞基础设施建设。
去年,许大茂正式组建了宝安建筑公司,成为了宝县特区最早组建建筑公司的包工头之一。
随着机会越来越多,许大茂几乎每月都会带很多老家人过来,于是能承揽更多工程建设。
到了84年,许大茂已经在宝安特区大有名气了,资金雄厚,工程机械先进,施工资质高,手下有六百多建筑工人。
他在宝安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取得一级建筑资质的民营企业,第一个承接宝安市样板工程的企业.
如今的宝安仿若一个巨型工地,处处是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厂房建设如火如荼,基础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这里,似乎遍地都藏着财富的密码。
后人曾言:“立于风口之上,猪都能飞起来!”而当下的宝安,恰是那股强劲的风口所在。
而且相对于北方,如今的宝安,生活的气息弥漫在每个角落。特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欢乐园歌舞厅成为了这个时代人们聚会、消遣的场所。
在罗湖海关,成群结队的人们排队出境,期待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街头的岗亭默默守望着忙碌的生活,成为了社区的一部分。
某幼儿园里,孩子们欢声笑语,正值无忧无虑的年纪。
在八卦岭工业区,求职者们聚集在这里,渴望通过努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而在工地搭建的工棚里,外来务工者们辛勤劳作,追求生存与发展的希望。
出租车的增多为城市的流动性带来了便利,成为了繁忙生活中的一部分。翠竹苑,这一批夏国最早的商品房见证了无数家庭的奋斗与努力。
大学生模特则在这片土地上展示年轻的活力与梦想。
金威啤酒的喝酒比赛吸引了众多女士加入,现场欢乐气氛浓厚。
与此同时,街头一位成功人士拿着“大哥大”边走边喊,“喂喂喂?你大点声,我听不见!”
这是去年刚面世的高科技产品,象征着地位与财富,绝非一般小老板所能承担地起的。
许大茂手里就有一部,可惜回了燕京就无用了,因为没有信号。
否则,他非嘚在傻柱面前显摆一下不可。
宝安真是个好地方啊,许大茂简直是乐不思蜀!
这里的社会风气相对开放。
许大茂闲暇时最爱去发廊,迪厅里闲逛。
他喜欢看发廊里的年轻女性在街上互相交流,仿佛无所不知,形成了特有的社交圈。
不像回了燕京,变化不是很大。
到处还都透着一股独特的朴素劲儿,热闹是挺热闹的。
如今的京城街道还宽敞的,特别安静,汽车鸣笛的声音很少听到。
自行车还是人们最常见的交通工具。
从早到晚,不管是着急赶去上班的年轻人,还是不慌不忙出门买菜的老年人,大街上总是能看到自行车车轮不停地转,到处都充满着生机。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各种各样的自行车就像流动着的景致,构成了这个时代最为典型的画面。
骑车的人虽然穿得很朴素,可自行车却有点讲究的意思。
品牌自行车就像家庭的“脸面”,不管是新买来的,还是用了几年还刷得特别亮。
车把上的漆皮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老是能让邻居们心生羡慕。
孩子们也不服输,趴在后座上,嘴里喊着“一快两慢”,手指还比划着车轮的转速呢;
而那些有急事要忙的人呢,会在车后架绑上大大小小的竹篮、麻袋,一路上叮叮当当的,清脆的声响就在街头回荡着。
路口也没有复杂的红绿灯,过马路的人都特别守规矩。
骑车的、推车的、走路的,全都有条不紊地停下脚步等着。
哪怕有些性急的人悄悄蹬两下车子,最后也还是乖乖听话,站在马路边笑着跟旁边的人唠几句嗑。
自行车能流行起来,可不单是因为它实用,这里头还藏着一种独特的文化。
你瞧,车后头挂个布袋,车前面的篮子里装着大萝卜或者馒头,这一辆自行车啊,它可不只是个用来赶路的东西,更像是一个家庭的“移动小仓库”。
骑车出门的时候,也是邻里之间增进感情的好机会。
要是碰到熟人了,把车头一转,两个人就停下来唠几句,然后笑着摆摆手就走啦。
刘之野经历两世了,可他还是喜欢这种人与人之间很自然的亲近感,让普普通通的出行变得既热闹又暖心。
只要一得空,他就喜欢去这样的市井间漫无目的的溜达。
这年头,燕京街头巷尾就像是市井生活最鲜活的展示台。
生活不像后世那么方便,但满是烟火气和人情味,很简单可并不单调。
大家都忙着讨生活呢,不过相互之间有一种在现代社会很难见到的温情。
清晨的菜市场,是一天热闹的起始点,太阳才刚冒头,市场里的摊贩们就都已经就位了。
一块木板,再加上一张旧报纸,就变成临时的货架了,新鲜的蔬菜、新摘的水果还有各类家禽肉类都整齐地摆在上面呢。
卖菜的老农,头发都白了,他的一双手糙糙的。
每次利利索索称完一份大白菜,就会再多添一把香菜,还笑着讲:“多给你些,这不用算钱。”
买菜的人一听,也会笑着回一句:“下回还来您这儿买!”
夜晚的街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小商贩们把卤味摊子支起来,拿简易的油灯把摊面照亮。
一锅卤鸭飘出浓浓的香味,引得下班路过的行人停下脚步。
大婶拿竹签扎起一块儿鸭肉,尝了下就笑着点头说:“味儿真地道!”
摊主朴实地笑笑,讲道:“要没加祖传的调料,咋能把您老留住呢?”
这样的对话简简单单,却满是真诚,让人忍不住去回味。
这年头没有连锁超市跟便利店,邻里间的互相帮助可就是日常生活的依靠了。
哪家没米了,敲敲邻居家的门就能借到一碗米;
哪家孩子生病了,周围的街坊邻居就会送过来一包刚熬好的草药呢。
这样的情形啊,差不多天天都会出现。
人们的生活虽说物质不太充裕,可这种团结互助的气氛,使得一定个年代的日子过得特别。
市井生活可不只有吃喝,还有不少简单的乐子呢。
有个拎着鸟笼的老头儿,就爱到广场的长椅上,
跟其他养鸟的朋友一块儿晒太阳,他们不时互相打趣几句,再比比谁的鸟叫声更清亮。
旁边的小娃娃们光着脚丫到处跑,手上拿着用五分钱买的绿豆冰棍,吃得满脸冰碴子,还边吃边咯咯直笑。
这样惬意的画面,就是最平常的“幸福时刻”。
街巷的另一头,有几个年轻人围着一台很简易的卡拉ok机,正唱着当下流行的歌呢。
他们唱得可能不咋好听,可还是常常能把围观的人招来,引得人家鼓掌叫好。
一首歌完事儿后,好几个听众赶忙递上香烟,然后大家都哈哈一笑,那气氛又温馨又热闹。
好多地方高楼不多见,街道两边的平房和老式建筑与新设施并存。
这让城市透着一股既守旧又时尚的味儿,就像一只脚刚迈进现代化,另一只脚还留在旧时代呢。
到了夏天,街道两边的槐树枝繁叶茂,绿荫浓郁,树影投在地上,斑斑驳驳的,透着一种静谧,就在那繁忙的街口。
一辆有轨电车慢慢开了过去,车身是银灰色的,上面写着简单的标语。
这种老式的交通工具速度虽然慢,却装着几代人的回忆。
车厢里头,乘客们都挨在一块儿呢。
有的拎着菜篮子,有的抱着孩子。
车上的人说话带着北方那种特有的爽快劲儿:“大姐,您朝里再挪一挪,给孩子腾个地儿呗!”
到下车的时候,售票员那清脆的声音报着站名:“前门到啦!”虽然人很多挤来挤去的,但整个过程还是有条不紊的。
……
何氏饭庄门口每到饭点,门口就排起长队,眼巴巴地等着。
有时站得久了,就聊起天来。“听说南边那条街要拆迁了,要盖洋房。”
“是啊,都什么年代了,总不能老住平房吧。”
饭店门口最热闹的时候是的晚上,整天街上很热闹。
大人们纷纷出来遛弯,看热闹跳交谊舞。
收音机里放着《小白杨》《长江之歌》,有时还能听到《上海滩》的主题曲。
孩子们在路灯下玩弹珠、跳皮筋,藏猫猫,立刻就被围得水泄不通。
傻柱家饭店大厅有台24寸的大彩电。
每到《霍元甲》《上海滩》播放的时候,大厅里就挤满了附近的街坊邻居们。
如果大厅里还没上客,大家就坐这站着,连大门口都围满了人。
傻柱也不小气,索性准备一大盘瓜子,炒得又香又脆。
看到精彩处,大家一起惊呼,震得整条街都听得见。
五点刚过,天色渐暗,一辆乌黑锃亮的皇冠122在“何氏饭店”门前“嘎吱”停下。
“嘿!何老板,有大老板来了!”街坊老吴,一眼就看出这车不普通。
何雨柱心里纳闷,怎么这时候就有人来吃饭了。
等来人下车,他才知道是谁。
刘光福稳稳地将车停下,赶忙小跑到后座,为许大老板打开车门。
许大茂披着大衣,内里西装笔挺,头发整齐地梳向脑后,油亮发光,他迈步下车。
“何老板,别来无恙啊!”许大茂开口道。
“嚯!我当是谁呢?”傻柱眼睛瞪得老大。
(本章完)
老李叹了口气,拍拍傅雷的肩膀:“你小子啊,就知道钻钱眼里去。这年头,机会多着呢!”
临近退伍那天,连队给傅雷他们开了个欢送会。
战友们凑钱买了几个菜,还弄来两瓶“太行酒”。
战友李国强拉着傅雷的手,眼圈都红了:“老傅,可得给俺写信啊!”
傅雷使劲点点头,心里也是一阵酸楚。
几年的军旅生活,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这帮兄弟们早就成了他的亲人。
八月的燕京火车站,热得像个蒸笼。
傅雷穿着件褪了色的军装,背着个发旧的帆布包,里面除了几件换洗衣服,就是老李给他写的推荐信。
站台上人挤人,空气里飘着一股焦煤味。
挤在人群中,傅雷突然想起在部队的日子。
那会儿训练再苦,晚上回到宿舍,总有人笑嘻嘻地递来一瓶汽水。
“傅雷!傅雷!”突然有人在喊他。
一回头,竟然是他新兵时期的老班长刘光福。
他穿着件白衬衫,手里提着个黑色的公文包,在人群中使劲招手。
“你咋在这儿?”傅雷愣住了,使劲揉了揉眼睛。
“我刚从宝县回来,准备回老家拿点东西。”刘光福兴奋地说,“听说你要去挖煤?别去了,跟我去宝县吧!那边机会多着呢!”
傅雷心里一动,又犹豫了:“宝县?那不是在粤省最南边吗?去那么远,家里人肯定不放心。再说了,那边人生地不熟的.”
刘光福拉着傅雷坐到长凳上,从公文包里掏出几张照片:“你瞧瞧,这是宝县特区,到处都在盖楼,缺人得很。”
“我现在跟了一个院子的老大哥做工程……”
“在我们建筑工地干一个月,工资比煤矿高多了。傅雷,你想啊,咱当兵时学的技术在那边多吃香!”
傅雷接过照片,只见一栋栋高楼在蓝天下拔地而起。
照片虽然有点发黄,但能看出那边的天特别蓝。
刘光福压低声音说:“老李早就看出你死脑筋,这不,特地来信让我来劝你。咱当兵的,不就是要敢闯敢拼吗?”
“再说了,我大小也是公司的的领导,由我罩着你,你怕什么?”
想起老李那意味深长的笑容,傅雷心里一亮。
那天晚上,傅雷就在火车站的电报室给家里拍了个电报,说改变主意去宝县了。
结果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
第二天一大早,傅雷收到老爸的回电:“胡闹!好好的煤矿不去,跑那么远干啥?家里等着用钱呢!”
傅雷心一横,回了电报:“爸,您相信我,宝县机会多,我一定多挣钱孝敬您和妈!”
就这么着,傅雷跟刘光福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三天三夜的硬座,屁股都坐麻了。
火车摇摇晃晃,载着他们穿过大半个夏国。
沿途的风景不断变化,从北方的黄土高坡到江南的鱼米之乡,再到南方的绿水青山。
刚到宝县,傅雷就傻了眼。
满街都是打工的人,像潮水一样涌动。
工地上到处是吊车轰鸣,卡车呼啸。
人们脸上都带着股子拼劲,跟北方的燕京完全是两个世界。
街边的小店里,放着从没听过的粤语歌,飘出陌生的饭菜香。
刘光福带傅雷去了他们负责施工的建筑工地。
公司老板姓许,大家都叫他许总。
这人虽然个不太高,但说话却中气十足。
看到了精气神十足的傅雷,许大茂眼前一亮:“部队出来的好啊!你这样先从小工干几天,表现好就当班组长!”
傅雷就这样留在了许大茂的建筑公司,他和老员工张国强挤在工地的铁皮房里。
工地的住宿条件一般,房顶总是渗水,下雨天得支五六个脸盆接水。
晚上就着煤油灯写信回家,墨水和汗水在纸上晕开。有时候想家想得厉害,就跟张国强聊天,说说老家的事。
妹妹的来信总是又长又细:“哥,我考了年级第一!老师说让我参加奥数竞赛,就是报名费要20块钱”
每次看到这里,傅雷都恨不得多长两只手,多干点活。
常常干到半夜,手上的茧子越来越厚,可心里却越来越踏实。
日子虽然苦,但处处是希望。工地上的工人来自五湖四海,大家都为了梦想在打拼。
有次傅雷送水泥,不小心扭了脚,刘光福二话不说,让人顶了他三天班,还给他看了病买了药。
躺在床上的时候,傅雷总想起在部队的日子,那时候受伤了,战友们也是这样照顾他。
仅仅一个月,傅雷便当上了小组长。
拿到第一个月380块钱的工资,激动得一宿没睡着。
他赶紧给家里寄去300块,在信里写道:“爸,妈,我在宝县找到了好工作,你们放心。等我攒够钱,就给妹妹交学费。”
过了几天,他老爸回信了,字迹都激动得有点抖:“儿啊,爸错怪你了。你有出息,好好干!”
看着信上的字,傅雷眼睛有点湿。
想起临走时,老爸站在村口,欲言又止的样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傅雷跟同事们一起亲手建造的高楼慢慢长高,宝县的天际线也在不断变化。
今年初,傅雷升任技术组长,工资涨到550块。
发工资那天,傅雷激动请刘光福吃饭,两个大老爷们竟然偷偷抹眼泪。
有一次,老李来宝县看傅雷刘光福他们俩战友。
站在他们建的大楼前,老李笑着说:“小傅,还记得当初非要去挖煤吗?
现在觉得我安排老刘去接你这事儿,高明不?”
傅雷愣住了,看看老李,又看看刘光福,他们都笑了。
“你们.”傅雷的眼眶突然湿润了。
原来,这一切都是老李和刘光福精心安排的啊。
站在工地上,望着眼前这座年轻的城市,傅雷常想起在火车站的那个偶遇。
要是当初真去了煤矿,现在会是啥样?
这他说不准。
只知道一件事,人这一辈子啊,总得有那么几个好兄弟
刘光福也是这样感慨,当初他回来,要不是许大茂非要拉着他来宝县闯荡,
他现在也许就是某一单位里早九晚五,一个月撑死到手一百多块钱。
那现在,他是社会上人人尊敬的刘副总,月薪加分红大几千元。
刘光福收入颇为可观,而身为老板的许大茂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当初南下之际,他听取了刘之野的建议,并未如其他人那般如没头苍蝇般盲目乱撞。
许大茂目标明确,径直选定了建筑行业。
来到宝县后,许大茂就开始做工程建设、修路筑桥搞基础设施建设。
去年,许大茂正式组建了宝安建筑公司,成为了宝县特区最早组建建筑公司的包工头之一。
随着机会越来越多,许大茂几乎每月都会带很多老家人过来,于是能承揽更多工程建设。
到了84年,许大茂已经在宝安特区大有名气了,资金雄厚,工程机械先进,施工资质高,手下有六百多建筑工人。
他在宝安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取得一级建筑资质的民营企业,第一个承接宝安市样板工程的企业.
如今的宝安仿若一个巨型工地,处处是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厂房建设如火如荼,基础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这里,似乎遍地都藏着财富的密码。
后人曾言:“立于风口之上,猪都能飞起来!”而当下的宝安,恰是那股强劲的风口所在。
而且相对于北方,如今的宝安,生活的气息弥漫在每个角落。特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欢乐园歌舞厅成为了这个时代人们聚会、消遣的场所。
在罗湖海关,成群结队的人们排队出境,期待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街头的岗亭默默守望着忙碌的生活,成为了社区的一部分。
某幼儿园里,孩子们欢声笑语,正值无忧无虑的年纪。
在八卦岭工业区,求职者们聚集在这里,渴望通过努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而在工地搭建的工棚里,外来务工者们辛勤劳作,追求生存与发展的希望。
出租车的增多为城市的流动性带来了便利,成为了繁忙生活中的一部分。翠竹苑,这一批夏国最早的商品房见证了无数家庭的奋斗与努力。
大学生模特则在这片土地上展示年轻的活力与梦想。
金威啤酒的喝酒比赛吸引了众多女士加入,现场欢乐气氛浓厚。
与此同时,街头一位成功人士拿着“大哥大”边走边喊,“喂喂喂?你大点声,我听不见!”
这是去年刚面世的高科技产品,象征着地位与财富,绝非一般小老板所能承担地起的。
许大茂手里就有一部,可惜回了燕京就无用了,因为没有信号。
否则,他非嘚在傻柱面前显摆一下不可。
宝安真是个好地方啊,许大茂简直是乐不思蜀!
这里的社会风气相对开放。
许大茂闲暇时最爱去发廊,迪厅里闲逛。
他喜欢看发廊里的年轻女性在街上互相交流,仿佛无所不知,形成了特有的社交圈。
不像回了燕京,变化不是很大。
到处还都透着一股独特的朴素劲儿,热闹是挺热闹的。
如今的京城街道还宽敞的,特别安静,汽车鸣笛的声音很少听到。
自行车还是人们最常见的交通工具。
从早到晚,不管是着急赶去上班的年轻人,还是不慌不忙出门买菜的老年人,大街上总是能看到自行车车轮不停地转,到处都充满着生机。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各种各样的自行车就像流动着的景致,构成了这个时代最为典型的画面。
骑车的人虽然穿得很朴素,可自行车却有点讲究的意思。
品牌自行车就像家庭的“脸面”,不管是新买来的,还是用了几年还刷得特别亮。
车把上的漆皮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老是能让邻居们心生羡慕。
孩子们也不服输,趴在后座上,嘴里喊着“一快两慢”,手指还比划着车轮的转速呢;
而那些有急事要忙的人呢,会在车后架绑上大大小小的竹篮、麻袋,一路上叮叮当当的,清脆的声响就在街头回荡着。
路口也没有复杂的红绿灯,过马路的人都特别守规矩。
骑车的、推车的、走路的,全都有条不紊地停下脚步等着。
哪怕有些性急的人悄悄蹬两下车子,最后也还是乖乖听话,站在马路边笑着跟旁边的人唠几句嗑。
自行车能流行起来,可不单是因为它实用,这里头还藏着一种独特的文化。
你瞧,车后头挂个布袋,车前面的篮子里装着大萝卜或者馒头,这一辆自行车啊,它可不只是个用来赶路的东西,更像是一个家庭的“移动小仓库”。
骑车出门的时候,也是邻里之间增进感情的好机会。
要是碰到熟人了,把车头一转,两个人就停下来唠几句,然后笑着摆摆手就走啦。
刘之野经历两世了,可他还是喜欢这种人与人之间很自然的亲近感,让普普通通的出行变得既热闹又暖心。
只要一得空,他就喜欢去这样的市井间漫无目的的溜达。
这年头,燕京街头巷尾就像是市井生活最鲜活的展示台。
生活不像后世那么方便,但满是烟火气和人情味,很简单可并不单调。
大家都忙着讨生活呢,不过相互之间有一种在现代社会很难见到的温情。
清晨的菜市场,是一天热闹的起始点,太阳才刚冒头,市场里的摊贩们就都已经就位了。
一块木板,再加上一张旧报纸,就变成临时的货架了,新鲜的蔬菜、新摘的水果还有各类家禽肉类都整齐地摆在上面呢。
卖菜的老农,头发都白了,他的一双手糙糙的。
每次利利索索称完一份大白菜,就会再多添一把香菜,还笑着讲:“多给你些,这不用算钱。”
买菜的人一听,也会笑着回一句:“下回还来您这儿买!”
夜晚的街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小商贩们把卤味摊子支起来,拿简易的油灯把摊面照亮。
一锅卤鸭飘出浓浓的香味,引得下班路过的行人停下脚步。
大婶拿竹签扎起一块儿鸭肉,尝了下就笑着点头说:“味儿真地道!”
摊主朴实地笑笑,讲道:“要没加祖传的调料,咋能把您老留住呢?”
这样的对话简简单单,却满是真诚,让人忍不住去回味。
这年头没有连锁超市跟便利店,邻里间的互相帮助可就是日常生活的依靠了。
哪家没米了,敲敲邻居家的门就能借到一碗米;
哪家孩子生病了,周围的街坊邻居就会送过来一包刚熬好的草药呢。
这样的情形啊,差不多天天都会出现。
人们的生活虽说物质不太充裕,可这种团结互助的气氛,使得一定个年代的日子过得特别。
市井生活可不只有吃喝,还有不少简单的乐子呢。
有个拎着鸟笼的老头儿,就爱到广场的长椅上,
跟其他养鸟的朋友一块儿晒太阳,他们不时互相打趣几句,再比比谁的鸟叫声更清亮。
旁边的小娃娃们光着脚丫到处跑,手上拿着用五分钱买的绿豆冰棍,吃得满脸冰碴子,还边吃边咯咯直笑。
这样惬意的画面,就是最平常的“幸福时刻”。
街巷的另一头,有几个年轻人围着一台很简易的卡拉ok机,正唱着当下流行的歌呢。
他们唱得可能不咋好听,可还是常常能把围观的人招来,引得人家鼓掌叫好。
一首歌完事儿后,好几个听众赶忙递上香烟,然后大家都哈哈一笑,那气氛又温馨又热闹。
好多地方高楼不多见,街道两边的平房和老式建筑与新设施并存。
这让城市透着一股既守旧又时尚的味儿,就像一只脚刚迈进现代化,另一只脚还留在旧时代呢。
到了夏天,街道两边的槐树枝繁叶茂,绿荫浓郁,树影投在地上,斑斑驳驳的,透着一种静谧,就在那繁忙的街口。
一辆有轨电车慢慢开了过去,车身是银灰色的,上面写着简单的标语。
这种老式的交通工具速度虽然慢,却装着几代人的回忆。
车厢里头,乘客们都挨在一块儿呢。
有的拎着菜篮子,有的抱着孩子。
车上的人说话带着北方那种特有的爽快劲儿:“大姐,您朝里再挪一挪,给孩子腾个地儿呗!”
到下车的时候,售票员那清脆的声音报着站名:“前门到啦!”虽然人很多挤来挤去的,但整个过程还是有条不紊的。
……
何氏饭庄门口每到饭点,门口就排起长队,眼巴巴地等着。
有时站得久了,就聊起天来。“听说南边那条街要拆迁了,要盖洋房。”
“是啊,都什么年代了,总不能老住平房吧。”
饭店门口最热闹的时候是的晚上,整天街上很热闹。
大人们纷纷出来遛弯,看热闹跳交谊舞。
收音机里放着《小白杨》《长江之歌》,有时还能听到《上海滩》的主题曲。
孩子们在路灯下玩弹珠、跳皮筋,藏猫猫,立刻就被围得水泄不通。
傻柱家饭店大厅有台24寸的大彩电。
每到《霍元甲》《上海滩》播放的时候,大厅里就挤满了附近的街坊邻居们。
如果大厅里还没上客,大家就坐这站着,连大门口都围满了人。
傻柱也不小气,索性准备一大盘瓜子,炒得又香又脆。
看到精彩处,大家一起惊呼,震得整条街都听得见。
五点刚过,天色渐暗,一辆乌黑锃亮的皇冠122在“何氏饭店”门前“嘎吱”停下。
“嘿!何老板,有大老板来了!”街坊老吴,一眼就看出这车不普通。
何雨柱心里纳闷,怎么这时候就有人来吃饭了。
等来人下车,他才知道是谁。
刘光福稳稳地将车停下,赶忙小跑到后座,为许大老板打开车门。
许大茂披着大衣,内里西装笔挺,头发整齐地梳向脑后,油亮发光,他迈步下车。
“何老板,别来无恙啊!”许大茂开口道。
“嚯!我当是谁呢?”傻柱眼睛瞪得老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