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uc1p.com!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第278章 神秘兮兮的姐夫
  江弦出了趟门,把《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稿子寄给上海的《收获》杂志社。
  十七万字,人文社的大绿格子500字稿纸一共写了350多页。
  这是时隔许久,江弦创作的又一部长篇。
  他有好长时间没写过长篇了,他的上一部长篇,还是去年交给《人民文学》的《许三观卖血记》。
  回到家,瞥见门口等着个人。
  “你是?”
  “您就是江弦同志吧?”
  戴眼镜的男同志朝他笑笑,自我介绍道:“我是中央广播电台文艺部的编辑,我叫钱家文。”
  江弦和他握了握手,他大概猜到对方的来意,把他请进门,给他倒一杯茶。
  “你是为《高山下的环》来的吧?”
  钱家文点点头,“您的这部《高山下的环》,我们台里很多同志都看过了,都觉得这是‘近两年来的又一新起点和高峰’。”
  “您谬赞了。”江弦自谦道。
  钱家文紧接着说,“我这次来是有两件事想和您商议。
  这第一件事,台里如今已经决定播出你的这部小说,在小说连续广播节目里先把长篇小说《李自成》的广播后推一周,播《高山下的环》。
  这第二件事,我们想着手将《高山下的环》改成广播剧,争取在今年年底或明年一月份时播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联播。”
  “广播剧?可以,我没意见。”
  江弦当然没什么异议。
  《高山下的环》能被央广电台制作成广播剧,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播出,这对国内的任何一部小说来说都等同于最高荣誉了。
  “这部小说可以交给你们来改编,我只有一个要求。”
  江弦开口说:“广播剧制作完成后,要让我先试听一下,你们才能播出。”
  “这个一定。”钱家文喜笑颜开的答应下来。
  江弦刚送走钱家文,又收到了军艺学院那边儿打来的电话,说是已看到《高山下的环》,决定将它改编成话剧,还要派人来找他谈谈。
  江弦表示他对改编成话剧的事情没有异议。
  “改编可以,不过我就不参与你们的改编了。”
  “原作者不参与,我们改起来束手束脚的.”
  “放宽心,你们就自己看着来,我放权给你们。”江弦说。
  他对军艺比较放心。
  毕竟要是闹出啥幺蛾子,部队第一个饶不了他们。
  对方明显不甘心江弦不参与进来,死缠着他,“江弦同志,您至少和我们议一下改编的结构。”
  “这个.不必了吧。”江弦谢绝了这件事。
  如今想把《环》改编成话剧的剧团太多,要是每个都得和他商议,他不得忙死。
  除去各种各样的改编、层见叠出的评论文章,读者来信也是一麻袋一麻袋的往《十月》编辑部寄。
  张守仁看了一部分,其中一名京城第二医学院的学生,来了一封很长的信,使他印象最为深刻。
  他在信中说,以前每当看到有关描写部队生活的事都极不感兴趣,认为写大兵的事都是舞刀弄枪,火药味浓,没人情味,可以不看。
  但这次,当他拿起《十月》时,也是先把其他一些作品看完,觉得没别的看了时,才顺便看了几眼《高山下的环》。
  但一看就不能放手了,完全被作品中的人物所征服。
  他说这是近几年看小说流泪最多的一次!
  他说他曾是一个玩世不恭的青年,把一切都看透了,看了《高山下的环》后,他觉得生活中也确实有梁三喜、雷军长那样的英雄人物,因此他认为我们的国家是有希望的,我们的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
  最后他表示一定要努力为人民工作,为人们解除病痛,以此来报答烈士的鲜血。
  张守仁把这封信拿给编辑部的很多同仁看过,惹来一阵唏嘘。
  还有个编辑看了以后,给编辑们分享。
  “有一名工读学校的老师来信说,他们学校里一个学生,看了《高山下的环》以后,老实交代了偷人家730元的丑事。
  他要求他们的父母像梁三喜还欠账那样,把730元还给人家,并向被偷者道歉。”
  “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力量!”
  张守仁激动的拍了拍桌子,“《高山下的环》这篇小说,是真的净化了人民的心灵!”
  作为《高山下的环》的责任编辑,这段时间他也受到了媒体包围。
  《光明x报》《文汇报》纷纷采访他,许多文艺单位、报刊找他介绍作者情况,要他缩写《高山下的环》的故事梗概。
  还有中作协办的《文艺情况》,要他谈组稿经验。
  此外,许多机关、学校要他参加他们的读者座谈会,许多部队作家到他家里拜访。
  这些个部队作家,一想到居然被江弦这个门外汉写出一部砍倒一大片的军旅名作,心里相当不甘。他们找到张守仁,向张守仁谈创作构思,并强烈要求张守仁跟他们合作。
  在这样的连番围攻下,张守仁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废寝忘食。
  他好不容易才抽出个空闲,把这一麻袋一麻袋的读者来信给江弦送去。
  江弦当然看不完这些信件。
  但他很珍视这些读者们用心写来的信,将这些麻袋裹着的信,原封不动悉数往景山东院子里存。
  院儿里西厢房整整两间屋子都快被这些读者来信占满。
  江国庆回来以后,瞥一眼屋里的堆着的读者来信,颇为震惊,冲饶月梅道:“我算是知道你儿子买翠胡同那院子干啥用了。”
  “干啥用的?”
  “存读者来信的啊!”
  “.”
  饶月梅哑口无言。
  买一院子就为了存读者的信?
  放别人家里,这话听着跟开玩笑似得,但放他们家
  别说,还真有这个可能!
  想到这里,她连忙催促道:“他爸,你可快给你儿子修修翠胡同那边的院子。”
  “咋了?”
  “我看啊,就照目前这个情况发展下去,咱这院子哪够你儿子存的?迟早得被这些信堆满,到时候咱睡觉恐怕都得睡在这些信上头。”
  “说啥傻话.”江国庆嘟囔一句。
  饶月梅拍拍他,“我和你说事儿呢,听着没?”
  “哎呀,知道了。”
  深秋时节,未名湖畔流水潺潺,燕大深秋的韵味和高远流淌于燕大学子的心间。
  “朱虹。”
  朱虹听到声喊,回过头去,看到是同宿舍的殷秋瑾。
  她的高考成绩相当不错,稳稳收到了燕大录取通知书,成为了81届的燕大新生,就读于燕大的中文系。
  殷秋瑾快步过来,“朱虹,你去哪了?”
  “买油饼。”朱虹笑着说。
  “学三食堂买的?”
  “不是,燕春固。”朱虹说。
  “怎么上那儿?”殷秋瑾诧异道。
  二两的油饼,学三食堂卖一毛一,燕春固卖一毛二。
  朱虹笑着解释,她老是听中文系的男生讲,吃油饼就一定要吃那一毛二的,只因燕春固有位卖油饼的美女服务员,长得那叫一个容月貌,气韵绝俗。这会儿还没有选校这一说,中文系的骚男便为她起了个雅号,名曰:“油饼西施”。
  “我就去看了看这‘油饼西施’长啥样子,是不是真像那些男生们说的那么好看。”
  “那她漂亮不?”殷秋瑾问。
  朱虹想了想,“还行,我承认是比我好看一点.不过没我姐好看。”
  殷秋瑾笑了,“从开学就天天听你说你那个神秘兮兮的姐姐,还有你那个神秘兮兮的姐夫,啥时候让我们见见他们二位。”
  朱虹叹一口气,“唉,他俩可都是大忙人。”
  和殷秋瑾聊着,往宿舍里回,约着明天洗漱后,一起去五四操场跑步一刻钟,再练习一刻钟的排球。
  回到宿舍,朱虹把买来的油饼递给同宿舍的舍友。
  “给你买回来了。”
  “谢谢你,朱虹同学。”
  朱虹人际关系处的相当不错。
  她做事殷勤,打水、拖地、买早餐、买电影票之类的杂事,是有机会就据为已有的。
  “为人民服务”思想,首先就要落实到为同学服务上!
  “你们快看《人民x报》。”
  殷秋瑾递过来一份报纸,“过几天,《天下第一楼》就要正式公演了!”
  “《天下第一楼》是什么?”同宿舍的南方室友问。
  “这你都不知道?”
  殷秋瑾激动的分享,“这是出自作家江弦笔下的一部话剧,首次上演就是在咱们燕大的校园,上演以后青华的学生都跑来咱们学校看,后来马上被京城人艺看中建组排演了.”
  殷秋瑾滔滔不绝的讲着。
  “京城人艺?”有外地的女同学还不了解京城的这些机构,“那是什么。”
  “《雷雨》你知道吧?”
  “当然知道了,曹禺先生的话剧。”
  “曹禺先生就是京城人艺的院长,《雷雨》就是京城人艺压箱底的名作。”
  “原来如此。”
  解释过,殷秋瑾捏着手上的报纸,忍不住畅想:“要是能看一场京城人艺排演的《天下第一楼》就好了。”
  “能买到票吗?”
  “哪有那么好买。”
  几名女生叽叽喳喳的讨论着,朱虹听了,“为同学服务”的基因又被激活。
  “要不.我去要几张票试试?”
  “你能弄到票?”
  同宿舍几人齐刷刷朝她看去。
  朱虹腼腆一笑。
  “我试试吧。”
  几天后,上午二节课后,燕大食堂师傅骑着大板车,送包子到各教室楼门前。
  男女同学不顾燕大学子的身份,饿狼般涌过去,围着包子车一顿疯抢。
  师傅操着延庆、顺义口音,大声喊着:
  “一两面票拿一个,一两面票拿一个!”
  但总有人塞了一两面票却抓了两三个。
  江弦到燕大的时候,满楼都洋溢着猪肉大葱味儿,还有北冰洋汽水味儿。
  燕大的学子们仨一群五一伙,吃着、喝着,一边还讨论着西方哲学、先锋艺术。
  “姐夫!”朱虹兴奋的朝他跑过来,递过去两个白嫩嫩的大包子,“姐夫,尝尝。”
  江弦从她手里接过,“在学校都还习惯吧?”
  “习惯。”
  “天天晚上下棋打牌?”
  “才、才没。”
  朱虹眼神躲闪,一本正经的给他讲:“我们学校搞了个世界经典影片200部回顾展,这段时间,我每天晚上都去看内参片。”
  “内参片?”
  江弦感叹不愧是燕大,给学生看内参片的举动,属实是敢为天下先。
  “多看看这些电影是对的,要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从多个角度评价,艺术目光不能狭隘.”
  江弦给朱虹提了一些建议。
  朱虹就读于中文系,日后肯定是朝着文学方向发展的,培养她的艺术思维就分外重要。
  他从挎包里取出几张票券,“行了,这是《天下第一楼》的票,你收好吧。”
  “呀,姐夫你真给我弄到了?”朱虹满脸惊喜。
  她抬眼望向江弦,双眸里闪着小星星,激动道:“姐夫,我、我爱死你了!”
  “少胡说八道。”江弦尴尬的抹抹鼻子。
  看来这段时间内参电影还真是没少看,看西方电影看的人都开放起来了。
  “你回去上课吧,我就先走了。”江弦交代一句,啃着包子和朱虹道别。
  看着校园风光,他忍不住想起文讲所那边的事情。
  为了给作家们争取学历,文讲所一直在和高教部角力。
  中作协特地组建了“学历委员会”,李清泉被选为“学历委员会主任”。
  受大家重托李清泉拿出了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儿。
  努力这么久,终于换回了成果:
  “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正式更名为:‘鲁迅文学院’。”
  至于学历问题,也将按照“鲁迅文学院”的新名称向高教部报批。
  同时,鲁迅文学院有了一块儿新的院址:京城朝阳区红庙小学。
  至于学历的事情,江弦上次见到李清泉,特地找他问了一下。
  李清泉表示还需再努力和高教部争取,相信很快也能有个结果。
  燕大教室里,朱虹把几张演出的票拿给殷秋瑾。
  “回头咱们一起去看演出。”
  殷秋瑾扫了一眼,精神一振,“行啊朱虹,你藏得够深啊,没想到你这么神通广大!
  从哪弄得?”
  “我姐夫给的。”
  “你姐夫?”
  殷秋瑾愈发感到好奇,“你姐夫究竟是什么人啊?搞话剧的?”
  朱琳想了想,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也算吧。”
  (本章完)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More+

限定室友(1v2)

擎苍月

战少,你媳妇又爬墙了

繁初

社死得到的男朋友

清茶与

医妾

北枝寒

影子

麦阿秋

贼老天你该死

不再恋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