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得分清什么是异端邪说,整齐划一的观念也是有害的,失之中庸的。在古代社会中,从事与统治者思想格格不入的学术研究,往往遭殃。但是历史证明,从事于异端研究的人,恰恰是那些最能独立思考、最有独立见解的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好多当时认为是“异端邪说”的,后来经过检验,恰恰原是合乎科学的精粹之说。伽利略、哥白尼就是最好的例证。历史最终是公正的,他们终于被昭雪。
儒家的教育主要是礼教,不赞成在尧舜之道以外去寻找学问,所以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己。”他提出“异端”的概念,用以与仁礼之道相区别,认为钻研异端邪说,必有祸害。由此可知,孔子虽然主张文化包容,但不等于无所不包,他有自己的是非标准,这本来无可厚非。可是如果把礼教作为惟一的是非标准,而拒绝其他的学说,便有可能通向文化专制的道路。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反中庸的,也不利于为人处世。不轻视别人存在的价值,或者“我反对他的观点,但我不反对他本人”,才是一种积极的处世。
1991年11月3日夜,美国大选揭晓。当选总统克林顿在竞选总部前他的支持者们的聚会上发表即席演说,先是言辞恳切地感谢昨天还在互相唇枪舌剑、猛烈攻击的主要政敌现任总统布什,感谢布什从一名战士到一位总统期间为美国做出的出色服务,并呼吁布什和另一位对手佩罗及其支持者与他团结合作,在他未来4年,在全面振兴美国的大变革中继续忠诚地服务于祖国。
而远在异地的布什则打电话祝贺克林顿成功地完成了一“强有力的竞选”,他还调侃地告诫克林顿:“白宫是个累人的地方。”并保证他本人和白宫各级人士将全力以赴地与克林顿的班子合作,顺利完成交接工作。
人们在一起共事时,方法不同,观点不同,但只要采取合作态度,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是最容易产生感情认同的。特别是在困难环境中,彼此相依为命、共度难关、情谊深厚,可能终生难忘,交情将更为牢固。
表现出很有志向的样子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
士人立志于仁义之道,却对粗糙的衣食引以为耻,就无价值和他谈论了。也就是说既然“志于道”,而仍然在乎吃穿,就难免成为假道学了。但是,做到了超越富贵的诱惑,甘守清贫,对于“志于道”的人来说是应该做到的,不值得自以为了不起。
春秋时代,研究儒家学说致力于品质修养的人不一定就能得到高官厚禄,对此,有些读书人就会不安起来。所以,孔子认为,鄙视穷困生活的人,他们是没有多大的志向,这种人只是斤斤计较于个人生活的吃穿等琐事。因此,根本就不必与他们去谈什么道的问题。
富贵功名是人们都想要的东西,但是如何得到,社会有一定的规定。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竞争必须有一定的游戏规则。按照正确的规则得到了富贵功名,那就心安理得地承当;如果没有按照游戏规则,利用歪门邪道得之,那就不应该接受。
同样,贫穷卑贱是人们不想得到的东西,但摆脱贫贱也有一定的规则,利用这些规则摆脱的就是正道,否则就是歪门邪道,就不符合全社会的公平原则,真正的君子就不会加以摆脱。
表现于“志于道”的样子,是有利于个人处世的。一个外国作家曾在书中写到他年轻时的一个同事。这位同事读书时就很有抱负,常对人说:“我今后一定要成为国会的议员。”然而这位同事一直没有实现当议员的梦想。可是在当时,他“志于道”的样子,使许多同事都说“这家伙是个有远见,很了不起的人物”。甚至公司方面也对他产生了“能有这种志气的人在我们公司服务,真是难得”的评价。因此,他很快就升为部门主管,并在不久后被提升为公司经理。
让别人钦佩自己的方法很多,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人感到你比其他人更有发展前途。为了表现你的发展潜力,就有必要对将来编织一幅美丽、宏伟的蓝图,纵使这幅蓝图完全不可能实现,却能给人很好的印象。比如,你可对你的同事、朋友说,“我将来要独立创业,而且一定要实现这个计划”,并将这样的话重复数次。这样,连那些原本不太相信的人,也会不知不觉地认为:“切不可小瞧了他,这家伙很有可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有一个将来的总裁做朋友,他也会有沾光的心理,同时也能给自己贴金,可谓一举两得。
又如谈恋爱,当你想要说服女友时,你不妨表现是个有品味的人,尽量不谈钱,而谈论对未来的设想。前途实际上就是“钱途”,女友感到你将来会有出息,内心不由得沾沾自喜,以为自己交到了理想的男朋友,甚至想助一臂之力。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是受物质环境引诱、转移的话,就无法和他谈学问、谈前途。
既然“志于道”,又谈享受,是矛盾的,所以“志于道”要有一种不讲享受,唯道是谋的精神。孔子曾自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确实如此,他一生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仅要向比自己多识的人学习,还要善于向比自己低下的人学习。在他眼里,处处有学问,人人可为师。
知道自己无知的人就是聪明人,知道自己无知又能积极求知的人就更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在处世上,不浮躁的人,不见异思迁的人,可能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中庸处世不是当缩头乌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
现在人看来,明哲保身似乎是胆小怕事、遇事就躲的怯懦者的代名词。但在儒家的中庸思想里,明哲保身却不是这意思。明哲保身一词出于《诗经》,原文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在《中庸》一书中则作了这样的阐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因为懂得如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保全自身,以图东山再起,而避免不明不白地去作无谓的牺牲,应该说是一种高明的智慧,而不是一种贪生怕死的表现。那些贪生怕死、一味退缩的人,并不是明哲保身,而是误了自身,他们的行为不符合中庸。
三门峡水利工程是个败笔,在动议搞这个工程的时候,黄万里教授预见到了它的后果,在那特殊的年代,许多人三缄其口,明哲保身,但黄万里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成长为一个慷慨之士,他以一颗“至诚”之心,坚持讲真话。在20世纪50年代,他在黄河规划、筹建讨论会上说:“你们说‘圣人出,黄河清’,我说黄河不能清。黄河清,不是功,而是罪。”当时出席会议的专家大多同意苏联专家的设计。黄万里孤身舌战。有一次,他争辩了整整7天,但仍无效。黄万里退而提出:若一定要修此坝,建议勿塞6个排水洞,以便将来可以设闸排沙。这个观点被全体同意通过。但施工时,苏联专家坚持按原设计把6个底孔堵死了。上世纪70年代,这些底孔又以每个1000万元的代价打开。
黄万里被打成了右派,但他没有为自己的言行后悔,他对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分析和预见,从工程建成之日起便被一一验证了。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建成,从第二年起潼关以上黄河、渭河大淤成灾。两岸受灾农田80万亩,一个县城被迫迁走,西安受到严重威胁。至今黄河流域的水土日益恶化,下游河水所剩无几,每年平均断流100多天。黄万里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他无法阻止一个工程的建设,但他在那个年代,敢于坚持科学见解,说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就非常了不起。他心中是有尺度的,盲目地随波逐流是一种偏激,而有自己的见解而藏在心里不说,也是一种“不及”,这不符合他做人的原则。
中庸思想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是一种圆滑的避世思想,也不是一味的折中思想。它是以“诚”,即以良知为基础的入世思想。当大家都在过激地普遍看好某事上,明智者会觉得这是种反中庸的行为,非常有危害,于是提出不同的观点,以回到中庸的状态。
梁漱溟小时候体弱多病,壮年又历经坎坷,他却活了96岁高龄,他的长寿完全得力于平和淡泊的精神。“文革”中,梁漱溟的藏书、手稿、字画被焚,人又被拉去游街,批斗。这是剜心摘肝,侮宗辱祖!稍微想不开的人,就会走上绝路。梁漱溟不,当造反派厌倦了他这只“死老虎”,把他关进一间小屋,停止纠缠,他既不呼天抢地,也不长吁短叹,而是优哉游哉、自得其乐地写起学术论文。先撰《儒佛同异论》,接着写《东方学术概观》,其超然物外的胸襟和目无凡夫的气度,令世人叹服。
马寅初先生少时也是体弱多病,他却活了101岁,他因“新人口论”遭到了批判,人生挫折很大,但他胸怀坦荡。他诚心不自欺,在最艰难的日子,牢记“真理在胸笔在手,无私无畏即自由”这两名很有名的诗,身体力行。正因为真理在胸,所以他才能吟出“大江东流去,永远不回头!往事如烟云,奋力写新书”!因为无私无畏,所以他才能放言“不怕冷水浇,不怕油锅炸,不怕撤职,不怕坐牢,更不怕——死”!马寅初在快到80岁时遭受打击,不得不离开北大校长的位置,但想到同时离开喧闹的政坛,无不欣慰。他在京郊的小院,生活在心灵的世界,“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后来竟以百岁高龄重新出山,这是别人难以置信的。
腐化、僵化、堕落不是中庸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菜根谭》
节俭朴素本来是一种美德,然而过分节俭就是小气,就会变成为富不仁的守财奴,如此反而会伤害到一些正道上的往来。谦让本来也是一种美德,可是如果太过分,就会变成卑躬屈膝处处讨好人,这样能给人一种好用心机的感觉。
为人要有品行节操才能立足,如果谦让至伪,节俭至吝,那么节俭的目的何在,谦让的初衷为何?这实际上是一种小人俗人的表现。在社交场合上格外要注重这一点,尽可能地审视自己的仪表言行,时时以一种真挚的热忱去迎接生活,与人交往做到不过分大方张扬与小气吝啬。
朱元璋利用元末农民起义之势,推翻了元朝,于公元1368年正月,在应天即位称帝,建立了明朝。明朝建立初期,朝中有一些官员贪图享受,凭借手中的权力贪污腐败,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朱涛仗着自己是皇帝的亲侄儿,更是奢侈、放纵,人人争相效仿。
明太祖贫苦出身,很了解民间疾苦,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很想惩治一下这股腐败歪风,但他顾忌腐败现象人多面广,弄得不好,怕影响他得来不久且来之不易的皇位,整日忧心如焚。一日,他把这一心事告诉了患难之妻马皇后。马皇后一听,连忙说:“皇上圣明。长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而且帝业初创,做的事很多,如果让腐败之风任其蔓延,我们好不容易得来的江山,转眼就会葬送掉……”
朱元璋着急地说:“是啊,我也就是考虑这个,可一时又想不出办法来!”
沉默了一会,马皇后对朱元璋说:“皇上,正人先正己,后天是我的生日,就从我们做起吧。”朱元璋听了,连连点头。
寿诞之日,百官携礼贺寿,当大家席上坐定后,明太祖携马皇后步入宴厅,随即太监宣布开席。
令大臣们遗憾的是:上的第一道菜竟是一盆红萝卜。百官见了,面面相觑,迟迟不动筷子。朱元璋见状,举筷夹了一块萝卜,笑着说:“萝卜进了城,药铺关了门,萝卜进了口,百病都赶走。”说完便吃了起来,随即皇后也吃了起来,百官见了,也纷纷举筷。朱元璋边吃边扫视四周,见仍有迟疑不决的臣子,便来到身边,笑着问:“这萝卜不合口味?”吓得臣子连忙举起筷子。
第二、三道是炒韭菜和两碗青菜,朱元璋说:“碗中菜儿青又青,长治久安得人心。群臣吃了这道菜,明朝天下得太平。”说完便带头吃了起来。
第四道菜是碗葱花豆腐汤。朱元璋又说开了:“葱花豆腐青又白,一清二白过日月,两袖清风勤廉政,大明江山千秋业。”
百官听后,知其用意,竞相奉承。而昔日奢糜之徒,额冒冷汗。
当贵族统治者走向腐化堕落和权力的极端,社会将失去和谐,隐藏着随时都会点燃引爆的危机的炸弹。龚自珍所观察到的中国是一个“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闯无才将,庠无才士,陇无才农,廛无才工,衢无才商”的绝对平庸的社会,是“牢盆狭客操全算,团扇人才居上游”的不公平社会,而不是“君子自强不息”的社会,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驱动他批评起这种腐化与僵化的社会制度,希望社会民族奋发图强,“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人们看来,龚自珍的做法是激进的,而这种激进必然被时代主流社会所反对,以致他陷入了孤独,然而他的激进却是中庸的激进,主观上想对偏离人心的社会制度进行拨乱反正,可毕竟一个人力量太小了,难以实现他的愿望。
在他人面前不可失态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一极乐法。
——《菜根谭》
在狭窄的小路上行走,要留一点余地让别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就是一个立身处世最安全快乐的方法。
廉颇和蔺相如同是战国时的赵国大臣。廉颇是赵国杰出的将领,蔺相如由于完璧归赵和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卿,他的官职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说:“我身为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是口舌之功,竟位居我上,况且他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不甘心在他的下边。”并且扬言说:“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他赶紧叫车夫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看不过去,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蔺相如对他们说:“廉颇将军与秦王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颇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会乘虚而入,我避着廉将军,为的是赵国的利益。”蔺相如考虑不仅不可失态,而且一失态就可能失国,所以选择避让。后来蔺相如手下的人把他的话告诉廉颇后,廉颇便脱衣露体,赤膊背着荆条,由宾客介绍陪伴来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鄙浅陋的人,不料你宽容我,忍让我竟到了这等地步。”从此,赵国出现将相和睦的大好局面。
与人交际,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保持高度的冷静,使自己不失态。例如在一次商务交际中,对方在谈到价格时突然揭了你这一方的老底,说你给某公司的价格很低,而给他们过高,这实在是太欺负人等等。贸易伙伴这样揭露,是很伤面子的。如果你不冷
在历史的长河中,好多当时认为是“异端邪说”的,后来经过检验,恰恰原是合乎科学的精粹之说。伽利略、哥白尼就是最好的例证。历史最终是公正的,他们终于被昭雪。
儒家的教育主要是礼教,不赞成在尧舜之道以外去寻找学问,所以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己。”他提出“异端”的概念,用以与仁礼之道相区别,认为钻研异端邪说,必有祸害。由此可知,孔子虽然主张文化包容,但不等于无所不包,他有自己的是非标准,这本来无可厚非。可是如果把礼教作为惟一的是非标准,而拒绝其他的学说,便有可能通向文化专制的道路。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反中庸的,也不利于为人处世。不轻视别人存在的价值,或者“我反对他的观点,但我不反对他本人”,才是一种积极的处世。
1991年11月3日夜,美国大选揭晓。当选总统克林顿在竞选总部前他的支持者们的聚会上发表即席演说,先是言辞恳切地感谢昨天还在互相唇枪舌剑、猛烈攻击的主要政敌现任总统布什,感谢布什从一名战士到一位总统期间为美国做出的出色服务,并呼吁布什和另一位对手佩罗及其支持者与他团结合作,在他未来4年,在全面振兴美国的大变革中继续忠诚地服务于祖国。
而远在异地的布什则打电话祝贺克林顿成功地完成了一“强有力的竞选”,他还调侃地告诫克林顿:“白宫是个累人的地方。”并保证他本人和白宫各级人士将全力以赴地与克林顿的班子合作,顺利完成交接工作。
人们在一起共事时,方法不同,观点不同,但只要采取合作态度,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是最容易产生感情认同的。特别是在困难环境中,彼此相依为命、共度难关、情谊深厚,可能终生难忘,交情将更为牢固。
表现出很有志向的样子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
士人立志于仁义之道,却对粗糙的衣食引以为耻,就无价值和他谈论了。也就是说既然“志于道”,而仍然在乎吃穿,就难免成为假道学了。但是,做到了超越富贵的诱惑,甘守清贫,对于“志于道”的人来说是应该做到的,不值得自以为了不起。
春秋时代,研究儒家学说致力于品质修养的人不一定就能得到高官厚禄,对此,有些读书人就会不安起来。所以,孔子认为,鄙视穷困生活的人,他们是没有多大的志向,这种人只是斤斤计较于个人生活的吃穿等琐事。因此,根本就不必与他们去谈什么道的问题。
富贵功名是人们都想要的东西,但是如何得到,社会有一定的规定。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竞争必须有一定的游戏规则。按照正确的规则得到了富贵功名,那就心安理得地承当;如果没有按照游戏规则,利用歪门邪道得之,那就不应该接受。
同样,贫穷卑贱是人们不想得到的东西,但摆脱贫贱也有一定的规则,利用这些规则摆脱的就是正道,否则就是歪门邪道,就不符合全社会的公平原则,真正的君子就不会加以摆脱。
表现于“志于道”的样子,是有利于个人处世的。一个外国作家曾在书中写到他年轻时的一个同事。这位同事读书时就很有抱负,常对人说:“我今后一定要成为国会的议员。”然而这位同事一直没有实现当议员的梦想。可是在当时,他“志于道”的样子,使许多同事都说“这家伙是个有远见,很了不起的人物”。甚至公司方面也对他产生了“能有这种志气的人在我们公司服务,真是难得”的评价。因此,他很快就升为部门主管,并在不久后被提升为公司经理。
让别人钦佩自己的方法很多,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人感到你比其他人更有发展前途。为了表现你的发展潜力,就有必要对将来编织一幅美丽、宏伟的蓝图,纵使这幅蓝图完全不可能实现,却能给人很好的印象。比如,你可对你的同事、朋友说,“我将来要独立创业,而且一定要实现这个计划”,并将这样的话重复数次。这样,连那些原本不太相信的人,也会不知不觉地认为:“切不可小瞧了他,这家伙很有可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有一个将来的总裁做朋友,他也会有沾光的心理,同时也能给自己贴金,可谓一举两得。
又如谈恋爱,当你想要说服女友时,你不妨表现是个有品味的人,尽量不谈钱,而谈论对未来的设想。前途实际上就是“钱途”,女友感到你将来会有出息,内心不由得沾沾自喜,以为自己交到了理想的男朋友,甚至想助一臂之力。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是受物质环境引诱、转移的话,就无法和他谈学问、谈前途。
既然“志于道”,又谈享受,是矛盾的,所以“志于道”要有一种不讲享受,唯道是谋的精神。孔子曾自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确实如此,他一生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仅要向比自己多识的人学习,还要善于向比自己低下的人学习。在他眼里,处处有学问,人人可为师。
知道自己无知的人就是聪明人,知道自己无知又能积极求知的人就更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在处世上,不浮躁的人,不见异思迁的人,可能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中庸处世不是当缩头乌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
现在人看来,明哲保身似乎是胆小怕事、遇事就躲的怯懦者的代名词。但在儒家的中庸思想里,明哲保身却不是这意思。明哲保身一词出于《诗经》,原文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在《中庸》一书中则作了这样的阐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因为懂得如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保全自身,以图东山再起,而避免不明不白地去作无谓的牺牲,应该说是一种高明的智慧,而不是一种贪生怕死的表现。那些贪生怕死、一味退缩的人,并不是明哲保身,而是误了自身,他们的行为不符合中庸。
三门峡水利工程是个败笔,在动议搞这个工程的时候,黄万里教授预见到了它的后果,在那特殊的年代,许多人三缄其口,明哲保身,但黄万里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成长为一个慷慨之士,他以一颗“至诚”之心,坚持讲真话。在20世纪50年代,他在黄河规划、筹建讨论会上说:“你们说‘圣人出,黄河清’,我说黄河不能清。黄河清,不是功,而是罪。”当时出席会议的专家大多同意苏联专家的设计。黄万里孤身舌战。有一次,他争辩了整整7天,但仍无效。黄万里退而提出:若一定要修此坝,建议勿塞6个排水洞,以便将来可以设闸排沙。这个观点被全体同意通过。但施工时,苏联专家坚持按原设计把6个底孔堵死了。上世纪70年代,这些底孔又以每个1000万元的代价打开。
黄万里被打成了右派,但他没有为自己的言行后悔,他对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分析和预见,从工程建成之日起便被一一验证了。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建成,从第二年起潼关以上黄河、渭河大淤成灾。两岸受灾农田80万亩,一个县城被迫迁走,西安受到严重威胁。至今黄河流域的水土日益恶化,下游河水所剩无几,每年平均断流100多天。黄万里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他无法阻止一个工程的建设,但他在那个年代,敢于坚持科学见解,说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就非常了不起。他心中是有尺度的,盲目地随波逐流是一种偏激,而有自己的见解而藏在心里不说,也是一种“不及”,这不符合他做人的原则。
中庸思想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是一种圆滑的避世思想,也不是一味的折中思想。它是以“诚”,即以良知为基础的入世思想。当大家都在过激地普遍看好某事上,明智者会觉得这是种反中庸的行为,非常有危害,于是提出不同的观点,以回到中庸的状态。
梁漱溟小时候体弱多病,壮年又历经坎坷,他却活了96岁高龄,他的长寿完全得力于平和淡泊的精神。“文革”中,梁漱溟的藏书、手稿、字画被焚,人又被拉去游街,批斗。这是剜心摘肝,侮宗辱祖!稍微想不开的人,就会走上绝路。梁漱溟不,当造反派厌倦了他这只“死老虎”,把他关进一间小屋,停止纠缠,他既不呼天抢地,也不长吁短叹,而是优哉游哉、自得其乐地写起学术论文。先撰《儒佛同异论》,接着写《东方学术概观》,其超然物外的胸襟和目无凡夫的气度,令世人叹服。
马寅初先生少时也是体弱多病,他却活了101岁,他因“新人口论”遭到了批判,人生挫折很大,但他胸怀坦荡。他诚心不自欺,在最艰难的日子,牢记“真理在胸笔在手,无私无畏即自由”这两名很有名的诗,身体力行。正因为真理在胸,所以他才能吟出“大江东流去,永远不回头!往事如烟云,奋力写新书”!因为无私无畏,所以他才能放言“不怕冷水浇,不怕油锅炸,不怕撤职,不怕坐牢,更不怕——死”!马寅初在快到80岁时遭受打击,不得不离开北大校长的位置,但想到同时离开喧闹的政坛,无不欣慰。他在京郊的小院,生活在心灵的世界,“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后来竟以百岁高龄重新出山,这是别人难以置信的。
腐化、僵化、堕落不是中庸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菜根谭》
节俭朴素本来是一种美德,然而过分节俭就是小气,就会变成为富不仁的守财奴,如此反而会伤害到一些正道上的往来。谦让本来也是一种美德,可是如果太过分,就会变成卑躬屈膝处处讨好人,这样能给人一种好用心机的感觉。
为人要有品行节操才能立足,如果谦让至伪,节俭至吝,那么节俭的目的何在,谦让的初衷为何?这实际上是一种小人俗人的表现。在社交场合上格外要注重这一点,尽可能地审视自己的仪表言行,时时以一种真挚的热忱去迎接生活,与人交往做到不过分大方张扬与小气吝啬。
朱元璋利用元末农民起义之势,推翻了元朝,于公元1368年正月,在应天即位称帝,建立了明朝。明朝建立初期,朝中有一些官员贪图享受,凭借手中的权力贪污腐败,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朱涛仗着自己是皇帝的亲侄儿,更是奢侈、放纵,人人争相效仿。
明太祖贫苦出身,很了解民间疾苦,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很想惩治一下这股腐败歪风,但他顾忌腐败现象人多面广,弄得不好,怕影响他得来不久且来之不易的皇位,整日忧心如焚。一日,他把这一心事告诉了患难之妻马皇后。马皇后一听,连忙说:“皇上圣明。长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而且帝业初创,做的事很多,如果让腐败之风任其蔓延,我们好不容易得来的江山,转眼就会葬送掉……”
朱元璋着急地说:“是啊,我也就是考虑这个,可一时又想不出办法来!”
沉默了一会,马皇后对朱元璋说:“皇上,正人先正己,后天是我的生日,就从我们做起吧。”朱元璋听了,连连点头。
寿诞之日,百官携礼贺寿,当大家席上坐定后,明太祖携马皇后步入宴厅,随即太监宣布开席。
令大臣们遗憾的是:上的第一道菜竟是一盆红萝卜。百官见了,面面相觑,迟迟不动筷子。朱元璋见状,举筷夹了一块萝卜,笑着说:“萝卜进了城,药铺关了门,萝卜进了口,百病都赶走。”说完便吃了起来,随即皇后也吃了起来,百官见了,也纷纷举筷。朱元璋边吃边扫视四周,见仍有迟疑不决的臣子,便来到身边,笑着问:“这萝卜不合口味?”吓得臣子连忙举起筷子。
第二、三道是炒韭菜和两碗青菜,朱元璋说:“碗中菜儿青又青,长治久安得人心。群臣吃了这道菜,明朝天下得太平。”说完便带头吃了起来。
第四道菜是碗葱花豆腐汤。朱元璋又说开了:“葱花豆腐青又白,一清二白过日月,两袖清风勤廉政,大明江山千秋业。”
百官听后,知其用意,竞相奉承。而昔日奢糜之徒,额冒冷汗。
当贵族统治者走向腐化堕落和权力的极端,社会将失去和谐,隐藏着随时都会点燃引爆的危机的炸弹。龚自珍所观察到的中国是一个“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闯无才将,庠无才士,陇无才农,廛无才工,衢无才商”的绝对平庸的社会,是“牢盆狭客操全算,团扇人才居上游”的不公平社会,而不是“君子自强不息”的社会,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驱动他批评起这种腐化与僵化的社会制度,希望社会民族奋发图强,“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人们看来,龚自珍的做法是激进的,而这种激进必然被时代主流社会所反对,以致他陷入了孤独,然而他的激进却是中庸的激进,主观上想对偏离人心的社会制度进行拨乱反正,可毕竟一个人力量太小了,难以实现他的愿望。
在他人面前不可失态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一极乐法。
——《菜根谭》
在狭窄的小路上行走,要留一点余地让别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就是一个立身处世最安全快乐的方法。
廉颇和蔺相如同是战国时的赵国大臣。廉颇是赵国杰出的将领,蔺相如由于完璧归赵和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卿,他的官职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说:“我身为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是口舌之功,竟位居我上,况且他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不甘心在他的下边。”并且扬言说:“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他赶紧叫车夫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看不过去,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蔺相如对他们说:“廉颇将军与秦王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颇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会乘虚而入,我避着廉将军,为的是赵国的利益。”蔺相如考虑不仅不可失态,而且一失态就可能失国,所以选择避让。后来蔺相如手下的人把他的话告诉廉颇后,廉颇便脱衣露体,赤膊背着荆条,由宾客介绍陪伴来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鄙浅陋的人,不料你宽容我,忍让我竟到了这等地步。”从此,赵国出现将相和睦的大好局面。
与人交际,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保持高度的冷静,使自己不失态。例如在一次商务交际中,对方在谈到价格时突然揭了你这一方的老底,说你给某公司的价格很低,而给他们过高,这实在是太欺负人等等。贸易伙伴这样揭露,是很伤面子的。如果你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