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有相逢 完结+番外_分节阅读_263
他的眼睛没有以前明朗了,但他依旧能看清洒在街道上的阳光,像他躺在棺材里的初恋,潋滟晴方好。</p>
丞相葬在晏氏祖陵,他的名字被刻上灵牌,摆在了祠堂中,于其他众多的灵牌一样,没有什么区别。</p>
将军在祠堂中站了一宿,然后回到丞相房中,在榻上躺下。</p>
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他愿意回到那次将军府中的宴会,重新来过。</p>
作者有话要说:据史书不完全记载,翁渭侨死于同年三月初六,也就是晏翎死后的一个月。</p>
死后破例葬入晏氏祖陵,灵牌未入晏氏宗祠,而是送回了山东济南。</p>
说实话,写这一篇番外,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时,直接泪崩。</p>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二人都是寿终正寝,我也写完了他们的一生,也算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吧。</p>
☆、后记</p>
大家好,这里是作者秦九郎。</p>
感谢大家的一路陪伴,也感谢大家能够翻到这一页,听我讲述文章之外的写文历程。</p>
本文最初的灵感来源,是一句话: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这句话我在文章的最后一章和番外中有点出,写这一句话的时候,心里就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写了四十多万字,终于写到了这句灵感来源。</p>
我本人也是离家千里在外地生活,所以对“归乡”一词总有特殊的喜爱。这本并不是我在晋江写的第一本,之前写过一本,其中也用很多的笔墨描绘了故乡。</p>
不管是丞相,还是将军,他们一个来自泸州,一个来自济南,却都在帝都生活,最后甚至远到了北疆。</p>
更声唱晓,家国几万里,文中多次提到“泸州晏氏”、“济南翁氏”,实际都是在强调“家”的根源——氏族文化。</p>
我曾去参观过一些世家大族的旧院和祠堂,梁椽厚重,天井通光,站在廊柱下,看尘埃在阳光中漂浮,仿佛直接在与神明对话。</p>
也许我们官不至将相,也不曾有多少富贵辉煌,但我们总要归乡,故乡是一个铁打的营盘。</p>
全文构思是在2018年8月,所谓构思,也就是大概的一个开头和结局,中间的剧情甚至没有想好主线。我的文件夹里还保存着最初给书定的名字和将相人设,不过后来都没有采用。</p>
真正开始动笔是在2018年九月底,那时恰逢国庆,所以文章开头的几章充满了对国家的赞美,例如“这个国家处于被上天眷顾的时代”等等,当然,我的一腔爱国情怀无处发泄,只好诉诸笔端。</p>
一开始写文采用意识流形式,旁白为主,想在平静的叙述中讲述一个不平静的故事。奈何我笔力不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后来回头修改,加入了许多对话。</p>
一边写文一边思索,最后把全文主线定了下来,就是要写一个谋反叛乱最后悟到生命真谛的中二故事。前期也在日常描写中埋了很多伏笔,比如花匠和皇后都来自河北,广陵王与皇帝不和等等。</p>
在晋江没有什么读者基础,所以一开始看文的人也非常少,我的写法也不是欢脱逗乐型,所以冷上加冷。</p>
我双十一发文的时候已有26章存稿,之后仍坚持每天码字,有时候白天忙编剧,晚上要熬到半夜。有人曾对我说,你写的文章又没人看,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命地写?</p>
我说这是一种习惯。</p>
可能我这么说很装逼,朋友们也可以尽情抨击我,但我当时确实就是这么说的。</p>
也许我以后要靠码字吃饭,哪天上了榜单要求周更三万,不每天码字哪里吃得消?打字手速也是要练的。</p>
另外插播一个小日常,我平时习惯用word码字,但word相当不稳定,经常在我码完一章还差两个字的时候,说此文档无法保存,然后程序退出,所有的心血付之东流。</p>
那时候我非常绝望。</p>
有一回是在夜里十二点过,就差两个字了,结果程序退出。我在电脑前愣了很久,想哭但是哭不出来。</p>
然后我就坐在床上想,我写的文又没有人看,为什么我还要每天加班加点码字呢?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我又得到了什么呢?</p>
最后感谢记事本,记事本从不出差错。如果朋友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word无缘无故退出的方法,务必在评论区@我。</p>
插播结束,我们继续播报正题。</p>
之前讲到我的文冷上加冷,除了读者基础原因,还有就是我没抓住当今市场的主导方向。</p>
其实我心里很清楚,读者看文就是图个乐子,现实生活中压抑悲观,要看点欢乐的东西来调整一下情绪。如果要看悲剧,不如去看莎士比亚的悲剧,高雅有内涵,还来晋江干什么?</p>
我也试着让文章基调明快起来,但奈何我这个人平时就是没什么乐子的严肃人,写出来的东西总是不自觉地要变成法官脸。</p>
就连吃醋、偷亲、拥抱这种甜死个人的场景,被我一写,都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如果这种文风给你们造成了伤害,是我的错,是我的锅。</p>
丞相葬在晏氏祖陵,他的名字被刻上灵牌,摆在了祠堂中,于其他众多的灵牌一样,没有什么区别。</p>
将军在祠堂中站了一宿,然后回到丞相房中,在榻上躺下。</p>
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他愿意回到那次将军府中的宴会,重新来过。</p>
作者有话要说:据史书不完全记载,翁渭侨死于同年三月初六,也就是晏翎死后的一个月。</p>
死后破例葬入晏氏祖陵,灵牌未入晏氏宗祠,而是送回了山东济南。</p>
说实话,写这一篇番外,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时,直接泪崩。</p>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二人都是寿终正寝,我也写完了他们的一生,也算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吧。</p>
☆、后记</p>
大家好,这里是作者秦九郎。</p>
感谢大家的一路陪伴,也感谢大家能够翻到这一页,听我讲述文章之外的写文历程。</p>
本文最初的灵感来源,是一句话: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这句话我在文章的最后一章和番外中有点出,写这一句话的时候,心里就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写了四十多万字,终于写到了这句灵感来源。</p>
我本人也是离家千里在外地生活,所以对“归乡”一词总有特殊的喜爱。这本并不是我在晋江写的第一本,之前写过一本,其中也用很多的笔墨描绘了故乡。</p>
不管是丞相,还是将军,他们一个来自泸州,一个来自济南,却都在帝都生活,最后甚至远到了北疆。</p>
更声唱晓,家国几万里,文中多次提到“泸州晏氏”、“济南翁氏”,实际都是在强调“家”的根源——氏族文化。</p>
我曾去参观过一些世家大族的旧院和祠堂,梁椽厚重,天井通光,站在廊柱下,看尘埃在阳光中漂浮,仿佛直接在与神明对话。</p>
也许我们官不至将相,也不曾有多少富贵辉煌,但我们总要归乡,故乡是一个铁打的营盘。</p>
全文构思是在2018年8月,所谓构思,也就是大概的一个开头和结局,中间的剧情甚至没有想好主线。我的文件夹里还保存着最初给书定的名字和将相人设,不过后来都没有采用。</p>
真正开始动笔是在2018年九月底,那时恰逢国庆,所以文章开头的几章充满了对国家的赞美,例如“这个国家处于被上天眷顾的时代”等等,当然,我的一腔爱国情怀无处发泄,只好诉诸笔端。</p>
一开始写文采用意识流形式,旁白为主,想在平静的叙述中讲述一个不平静的故事。奈何我笔力不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后来回头修改,加入了许多对话。</p>
一边写文一边思索,最后把全文主线定了下来,就是要写一个谋反叛乱最后悟到生命真谛的中二故事。前期也在日常描写中埋了很多伏笔,比如花匠和皇后都来自河北,广陵王与皇帝不和等等。</p>
在晋江没有什么读者基础,所以一开始看文的人也非常少,我的写法也不是欢脱逗乐型,所以冷上加冷。</p>
我双十一发文的时候已有26章存稿,之后仍坚持每天码字,有时候白天忙编剧,晚上要熬到半夜。有人曾对我说,你写的文章又没人看,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命地写?</p>
我说这是一种习惯。</p>
可能我这么说很装逼,朋友们也可以尽情抨击我,但我当时确实就是这么说的。</p>
也许我以后要靠码字吃饭,哪天上了榜单要求周更三万,不每天码字哪里吃得消?打字手速也是要练的。</p>
另外插播一个小日常,我平时习惯用word码字,但word相当不稳定,经常在我码完一章还差两个字的时候,说此文档无法保存,然后程序退出,所有的心血付之东流。</p>
那时候我非常绝望。</p>
有一回是在夜里十二点过,就差两个字了,结果程序退出。我在电脑前愣了很久,想哭但是哭不出来。</p>
然后我就坐在床上想,我写的文又没有人看,为什么我还要每天加班加点码字呢?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我又得到了什么呢?</p>
最后感谢记事本,记事本从不出差错。如果朋友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word无缘无故退出的方法,务必在评论区@我。</p>
插播结束,我们继续播报正题。</p>
之前讲到我的文冷上加冷,除了读者基础原因,还有就是我没抓住当今市场的主导方向。</p>
其实我心里很清楚,读者看文就是图个乐子,现实生活中压抑悲观,要看点欢乐的东西来调整一下情绪。如果要看悲剧,不如去看莎士比亚的悲剧,高雅有内涵,还来晋江干什么?</p>
我也试着让文章基调明快起来,但奈何我这个人平时就是没什么乐子的严肃人,写出来的东西总是不自觉地要变成法官脸。</p>
就连吃醋、偷亲、拥抱这种甜死个人的场景,被我一写,都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如果这种文风给你们造成了伤害,是我的错,是我的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