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uc1p.com!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第441章 硅化装甲
  “谁有笔,快给我一只!”张数顺连忙道。
  他刚刚想到了一个不错的设计思路,迫不及待地想要绘制出来。
  如果可行的话,至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飞行体的部分能够得到解决。
  闻言,李暮快走两步,上前将自己的钢笔扭开递给对方。
  后者接过之后,正要往图上画,才发现手里的是一只钢笔,嘀咕道:“咋给我支钢笔。”
  一边说着,他一边飞快地抽出一张新的稿纸,俯身在桌上开始绘制起来。
  其他的研究员看了看李暮,又看了看专心致志绘图的张数顺,便打算开口提醒。
  李暮连忙做了个“嘘~”的手势,示意他们不要说话。
  然后凑到一旁,看着张数顺绘图。
  后者拿着钢笔在纸上比划了半天,才终于落笔,画了一个弹体部分的设计图。
  成功之后。
  还满意地点点头,拿起稿纸,对周围的研究员们道:“大家都来说说,我这个想法怎么样?”
  只不过他等了半天,都没有人吱声。
  一抬头,终于发现了站在自己身旁的李暮。
  “李顾问,您什么时候过来的?”张数顺惊喜道。
  说着,他忽然将自己刚刚画完的稿纸往身后藏了藏。
  虽说他刚刚对自己的想法挺满意的。
  但那也只是相对第一版的设计图而已。
  这时候拿出来给李暮看,是一点儿把握都没有。
  闻言,李暮笑道:
  “早就来了,还在门口听了几分钟你们的讨论呢。”
  “本来已经打算叫你们的,没想到正巧碰到了您来了灵感,就让大家先不要打扰您。”
  “既然画完了,那刚好我们一起讨论一下,看看是否可行,不行的话又要怎么去改进。”
  他说完后。
  张数顺听到这话,脸上不由得更加红了一些,道:
  “您过奖了,我这点水平,哪能跟您相比,还是要再完善完善才行。”
  一边说着,他一边又将手里的稿纸往后藏了藏。
  见状,李暮道:
  “张教授,您这就有些妄自菲薄了。”
  “我刚刚看了您绘制的初步设计,很多想法与我不谋而合。”
  “您要是这么说的话,看来我今天得先回去,再好好想一想,再过来找大家。”
  他说完最后一句话,便作势欲走。
  见状,张数顺立刻急了,连忙道:
  “李顾问,您稍等,我不是这个意思。我非常相信您的能力,给出的绝对是对研究十分有益的意见!”
  他一边说着,一边咬了咬牙,将背后刚刚自己画的设计图拿了出来。
  没办法。
  不拿也不行。
  要是真把李暮“逼”走了,他能同意,周围的其他研究员都不可能同意。
  “这才对嘛,来,大家一起看看。”李暮笑了笑,接过图纸,同时用眼神瞥了一眼张数顺手里的钢笔。
  只不过后者显然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此刻的注意力全部都满是紧张地放在了设计图上。
  见状,李暮也只好无奈地先继续说研究的事情:
  “这个弹体的整体设计是非常不错的,前后定心部充分考虑到了弹芯在炮膛内的稳定性和离开炮口后的空气稳定性。”
  “但我个人建议,可以再增加一个前内定心部和后内定心部。”
  “还有尾翼这里的形状、重量,可以再斟酌斟酌,以便确保在命中目标之后,能够有效地保证弹芯的稳定……”
  他的语速并不算快,讲解的也还算浅显直白。
  不过早已经习惯用纸笔将他所说的内容都记录在纸上的张数顺等人,还是飞快地掏出笔记本开始记录。
  李暮一边说着,一边又看了一眼张数顺手中的钢笔,暗道:“这小子不会把我的钢笔给顺走吧。”
  在这个年代,一支钢笔,也算是一件小小的奢侈品了。
  当然,他倒不是心疼那点钱。
  只是这只钢笔,可是当初元|领导送给他的,纪念意义要远大于实际意义。
  ……
  用了20多分钟的时间。
  李暮才将弹体部分的设计思路完全介绍了一遍。
  当然,仅仅只是有思路还不够。
  想要完成最终的设计,还是要费不少的功夫去验证才行。
  ——不过那是以前一穷二白的时候。
  现在他们有着超算,有着03型计算机,完全可以利用起来,依靠强大的算力和软件,去排除一部分错误答案。
  “03型计算机机所里就有,你们可以去用cad来进行辅助设计。如果还是不行的话,可以去半导体研究所,用那里的计算机算。”李暮说完设计的问题后,又道。
  徐顺寿眼前一亮,嘴上却道:
  “可是我们听说那两台机器的计算任务都排到明年去了,我们去插队合适吗?”
  第一代超算和第二代超算的信息,都属于绝密内容。哪怕对内部研究人员,也不会透露太多的信息。
  因此他和许多的普通研究员,只知道半导体研究所有两台算力非常高的计算机。
  但具体叫什么,算力有多高,一概都不清楚。
  “算不上插队,您说是我让大家过去的,那便会从原本的任务里挤出一些时间来。”李暮笑道。
  半导体研究所两台超算,其实算力相对还是比较饱和的。
  只不过是最近电传飞控那边占用了不少的资源,才造成了排队的情况而已。
  当然,以威龙-1的重要性,小小地搞一些特权,也不会有人有任何意见。
  ……
  和张数顺等人闲话片刻。
  李暮接着又说了说脱落部分的设计问题。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这个部分,设计起来还是相对比较复杂的。
  虽说机制简单来说,就是使用特定的机械结构和易碎材料外壳,来保证达到一定速度或压力下会自动破裂,露出内部的穿甲部分。
  但在实际的设计过程当中,需要充分考虑按动弹体的制造、脱壳机制和弹芯的稳定性。
  ……
  一直忙活到下午5点多。
  李暮才走出车研所。
  不过这还没完。
  他紧接着又马不停蹄地前往材料研究所这边,询问复合装甲和陶瓷装甲的研制情况。
  复合装甲设计为“钢-玻璃纤维-超硬钢-玻璃纤维-钢”叠状间隙放置,总厚度为220毫米,倾角为22度。
  而99式采用的是先进的装甲约束陶瓷第三代复合装甲,以及fy-4和fy-5爆炸反应装甲。
  fy-4装甲的主要材料是石英玻璃纤维,而fy-5爆炸反应装甲的材料主要包括惰性材料、高能炸药、抛板和弹性垫片等。
  不过除了第一个外,无论是fy-4还是fy-5爆炸反应装甲要用到的材料,李暮都暂时没有提出来。
  毕竟石英玻璃纤维和高能炸药的技术,现在还并没有突破,不宜操之过急。
  不过他已经“降低”了难度。
  对于材料研究所的一众研究员,以及从全国各地过来支援研究的专家教授们,问题依旧不断。
  就比如方才所说的那一系列材料的叠状间隙放置问题,他们都快讨论了一周时间了。
  叠状的形式,材料的比例,每样材料的强度……
  哪哪儿都是问题,看着都让人头大。
  偏生一连几天,李暮都没有过来,更让他们觉得眼前一片黑暗,看不到该怎么去研究。
  因此,一众研究人员看到李暮,各个都恨不得立刻飞扑向前,抱着他狠狠地亲一口。
  所长周任一马当先。
  好在最后还是克制住了内心的冲动,换成了紧紧地握住李暮的手,道:“李顾问,您可来了,快来给我们出出主意吧。”
  “出主意可以,不过我可不敢保证一定有用。”李暮看了看周围的研究人员,以及一众专家教授。
  其中有不少,都是材料领域十分著名的学者。
  还有如同徐冰石、曾肃民等三十多岁左右,相对年轻的中坚研究者,都是夏国装甲材料领域的未来的支柱。
  “恐怕不是想不出来,而是在等我给‘答案’。”李暮心中微微叹气。
  他估摸着大概是在搞辐射防护服的时候,一下子给出了太多的材料信息,所以才导致现在众人对他的期望太高。
  不过这倒也怪不得他们。
  毕竟谁要是能在这个年代,把对位芳纶纤维、金属纤维合金丝、纳米陶瓷纤维和碳纤维,以及纳米工艺拿出来。
  他恐怕也会惊为天人。
  周任倒是知道李暮的想法。
  他只知道李暮来了,研究就有办法了,当即道:
  “还是材料的问题,我们考虑过许多方案,不过用计算机的材料计算软件跑过之后,结果都不太理想……”
  周任的语气颇为无奈。
  什么问题都要问,其实他,还有在场的研究人员,也都觉得有点丢人。
  可为了解决组合的问题,他们没少做努力,也前前后后用材料计算软件测试了好几次。
  但最终的结果,实在是不尽人意。
  为了不耽误进度,也只能继续向李暮请教。
  ——左右都是为了研究,不丢人。
  见众人都看向自己。
  李暮也没有耽搁,当即道:
  “叠状间隙放置,其实就像是一个‘夹心饼干’,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三个部分,面板层、中间层和底板层……”
  要他直接给比例给形状,肯定是不可能的,只能再把原理说得更透彻,思路说得更清晰一些。
  他一边说。
  周任等人一边赶紧拿纸笔记,生怕错过一个字。
  虽说结果并没有如他们的预料一般,直接拿到解决的方案。但如今的思路,也十分难得。
  至少由李暮说出来后,他们不用担心走歪路、错路的问题,埋着头猛冲就是。
  ……
  半个小时后。
  在从李暮这里得到了思路的一众专家教授和研究人员,重新投入紧张忙碌的研究当中。
  而他则是拉着周任,问起国内有没有对石英玻璃比较有研究的专家。
  夏国研制出石英玻璃纤维的时间比较晚,但对于石英玻璃的研究,开始得还是比较早的。
  不出他所料的。
  周任沉吟片刻,然后道:
  “在55年的时候,国家曾经编制过《十二年科技规划》,其中便列入了石英玻璃的研制内容。”
  “国家建材综合研究所那边以蔡旭明为组长,开始了研究工作,并在57年搞出了咱们国家第一块不透明石英玻璃,58年搞出了透明石英玻璃。”
  “如果要说国内哪位教授对石英玻璃有很深的研究的话,那肯定是首推蔡教授。不过即便是他,也没办法将其用在坦克装甲上,您难道是想挑战这项技术吗?”
  在52年的时候,石英玻璃便被应用于坦克装甲。
  m帝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其在抵御聚能装药武器的射流时,其防护性能是同等重量钢装甲的两倍。
  基于此,他们研制出了将石英玻璃包裹在钢装甲中的“硅化装甲”,并用在t95坦克项目的实验中。
  “确实有这个打算,而且如果顺利的话,说不定能够弄出比他们更好的材料来。”李暮微微颔首,道。
  现在的以石英玻璃为材料的装甲技术还有着不小的缺陷。
  首先是脆性大,使得装甲非常容易破碎。
  其次是防护效果受其厚度和布置角度的影响大。
  厚度越大防护效果可能越低,角度也需要经过复杂的计算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不过这些详细的情况周任,乃至夏国的众多专家都并不了解。
  他们所知的,仅仅只是石英玻璃能够用于坦克的装甲而已。
  因此周任听完可谓是高兴得差点跳起来,道:
  “李顾问,我们材料研究所上下一定全力支持您的研究。”
  “还有蔡旭明教授,我现在就去和上面申请,让他赶紧过来。”
  “由您在,我们一定能实现石英玻璃技术的再次重大突破!”
  说着,他便兴冲冲地准备去国家建材综合研究院那边要人去了。
  ……
  看着周任远去的背影。
  李暮微微笑了笑,转身也准备离开。
  既然他今天和周任提了,那么上面应该很快会配合成立石英玻璃的研究小组。
  他只需要在离开之前,将早就准备好的初步研究方案交给他们先去研究着便行。
  一边想着,他一边坐上车,前往雷达研究院。
  ……
  对于平板缝隙天线的研究,情况倒是相对比较不错。
  这项技术难就难在设计和制造上。
  缝隙天线的性能与缝隙的各种参数密切相关,包括缝隙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等。
  在这几的过程中,还得考虑电磁耦合、边缘效应等因素,需要经过复杂的计算模拟。
  不过这些问题,李暮都可以解决……一半。
  倒不是不能完全搞定。
  只是一半基本已经将众人的研究思路带上正轨,剩下的完全可以交给计算机去解决。
  有时候,他甚至还会觉得一半有些太多了。
  就比如现在。
  他和彭时录来到实验室时,便看见蒋南英带着一众专家教授闲聊,话题的主角还是他。
  当然,内容依旧一如往常,全是对他的钦佩和敬仰。
  甚至还隐隐将他推为夏国科学家第一人的苗头。
  在门口听了一嘴,他便走进实验室,道:
  “蒋所长,你们实在是过奖了,我哪能当得起第一人这个称号。”
  “有很多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他们的贡献要远高于我。”
  “算了,不说这个,想起他们现在都还在辛苦的研究,我就更加惭愧了!”
  听见李暮的话。
  蒋南英等人闻言,先是愣了愣,旋即不禁有些汗颜。
  就在这时,收到消息的彭时录从外面走了进来,气喘吁吁地道:“李顾问,您来了啊,快快,里面请。”
  他一边说着,一边将李暮请进实验室坐下。
  紧接着,又让蒋南英汇报一下关于平板缝隙天线的研制情况。
  后者赶忙开口,道:
  “目前研制的整体情况都十分顺利。”
  “在研究的过程中,平板缝隙天线出现过频率范围限制、信号弱、易受干扰和带宽限制等问题。”
  “不过在同志们的不懈努力之下,都将其一一克服,比如这个信号,我们就采用了利用放大器的方式……”
  随着他的声音响起,李暮的表情也缓和下来。
  看来倒是他误会了,众人并没有偷懒。
  只是进度有点过于顺利,所以才有一点时间闲聊。而且他所见的也只是这片刻的时间而已。
  能将进度推得这么快,即便有他提前给了一半内容的一些原因,他们的努力也不容忽视。
  待蒋南英说完之后。
  李暮道:
  “知道大家的进度这么不错,那我就放心了,等这次出去回来,我们便可以着手准备搞无源相控阵雷达的理论研究了。”
  话音刚落。
  实验室内的彭时录和蒋南英,以及其他专家教授,俱是浑身一震,满是不可思议地看向李暮。
  相控阵雷达最早出现于37年,二德建造了的“猛犸”雷达系统。
  不过其资料信息并不完善,所以国内对之了解不多。
  更广为人知的,是m帝的“长滩”号原子能动力d弹巡洋舰。
  “李,李顾问,您说的无源相控阵雷达难道是……”彭时录咽了口口水,迟疑着问道。
  夏国以前的雷达研究,主要是以仿制老大哥雷达和自主研制为主。
  及至李暮出现,才转向脉冲多普勒雷达。
  不过饶是如此,他们的技术还是相对还是比较落后的,对于相控阵雷达的研究更是才刚刚起步立项。
  李暮看着众人望向自己的目光,解释道:
  “没错,就是相控阵雷达,不过为了做方便区别,所以在这里我把它称为无源相控阵雷达。”
  “它的天线阵列单元不会主动发射信号,而是通过集中式发射机产生高频能量,并通过计算机自动分配给天线阵的各个辐射器。”
  “核心技术主要包括5个方面,中央发射机和接收机、相位控制、信号放大和处理、波束形成和电子扫描……”
  他的语速不快。
  众人本来还以为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些什么是无源相控阵雷达雷达。
  没想到说着说着,突然就拐向了核心技术。
  于是忙不迭地从口袋里掏出纸笔,将内容一字不落地记下来。
  ……
  用了5分钟左右的功夫。
  李暮简单地讲解了一下什么是无源相控阵雷达雷达,以及搞出它需要突破的几项核心技术。
  不过他也没有说得太多,点到即止。
  毕竟无源相控阵雷达,对于众人来说还是个新东西,需要一点的时间消化和吸收。
  在他说完后。
  众人也果然沉默地盯着笔记本思考了许久。
  最后还是彭时录首先开口,惊叹道:
  “李顾问,您的想法实在是弥足珍贵!”
  “有了这些,我国的雷达事业,又将前进一大步啊!”
  “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它的出现,国家的军事实力也将迎来一次巨大大地提升!”
  他说完之后。
  站在旁边的蒋南英和一众专家教授,也跟着连连点头附和。
  无源相控阵雷达的资料,实在是太过宝贵。
  仅仅是李暮今天所说的内容,便足以让他们用上三五年的功夫去研究。
  “没有这么夸张,只不过是一些理论上的东西而已,想要落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呢。”李暮笑了笑道。
  夏国发明出相控阵雷达的时间是在70年,不过却直到84年的时候才搞出无源相控阵雷达。
  他们想要跨越这漫长的时间鸿沟,还需要更加地努力才行。
  彭时录和蒋南英对视一眼,笑道:“我们最不怕的就是困难,怕的是看不到困难而已!”
  其他的专家和教授们闻言,也跟着笑了起来。
  再难还能难过以前?
  那时候没资金没设备没资料,不照样也在研究。
  更何况现在还有李暮带领,总能在他们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予以帮助,所以根本不带怕的。
  ……
  随后,李暮又和彭时录等人商量了一下无源相控阵雷达雷达的研究团队组建问题,便起身离开。
  在他走后。
  众人也着手准备开始研究。
  毕竟李暮只给了他们一个思路,还需要很多方面的理论验证,才能将之完善。
  就在他们准备各自散去的时候。
  忽然,一道声音响起:
  “哎咦~你们说李顾问为什么要把相控阵雷达叫做无源相控阵雷达啊?”
  听到这句话。
  所有人往外走的步子都不由顿在原地,心里冒出同样的念头。
  是啊,为啥要叫无源相控阵雷达雷达,国外不都是叫做相控阵雷达嘛。
  (本章完)
灵异鬼怪相关阅读More+

在大唐当外科医生的日子

火星少女

独望(1v1年龄差)

松随

逐王

水千丞

猎养

贺铃响

斗罗:奇遇从武魂城开始

那一只星猫

烈山

越鸟巢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