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功法
李俊马上就收拾东西出门了。
不过在那之前,他还需要去城外取一样东西。
李俊的‘法宝’。
没错,他也是有法宝的,而且是货真价实的法宝,是他捡到的。
李俊自从那天,高校尉屠戮百神的雨夜之后,运气就一直很好。
先是被高见选中成了工头,然后发现了自己的修行天赋很好,再之后,发愁力工没没什么文化,高见就送来了一个读书人。
再之后,他觉得无法自保的时候,又恰好在一次江湖搏杀的事后现场,捡到了一个法宝。
现在,他缺功法的时候,又恰好有人找到功法来了。
不得不说,李俊自己有时候都会感叹,老天未免也太眷顾他了吧?
可真要说眷顾的话,怎么不直接把他投胎到大富之家呢?
真是的。
简单的和周生沟通一下,他又装了一些钱,又从米缸里舀了一碗高粱米装在小袋子里,想了想,又从房檐上取下一块去年存的腊肉,切了二两。
接着,李俊离开了自己的住处,朝着郊区去了。
毕竟是法宝,放在外城里不保险,他是寄存在了城外的一户农民家里。
一路上没什么阻碍,很顺利的就来到了那户农民那里。
农户周围种着许多的灵材,他自己似乎是刚刚忙活完,扛着一些工具正在往家里走。
李俊连忙走上去,挥手喊道:“老西,我来了!”
名叫老西的农户听见这声音,连忙转身:“哎哟,李工头!吃了没?”
老西也是力工,不过不是全职,他在力工里,条件算是比较好的,自己家里有地,农闲的时候就出来做点工,赚点钱,不至于坐吃山空。
李俊走上田坎,稳住身体:“上次放你这里的那面镜子,还在吗?”
“在,在,工头交代的东西,我还能忘咯?怎么,是要拿回去了?”老西问道,语气虽然亲切,但并不怎么恭敬,没有那种低声下气的感觉。
因为李工头平时对人就是这样的,大家虽然敬佩他,但都不怎么怕他。
“是,走吧,正好去你家坐一坐。”李俊笑道。
老西点了点头,然后带着李俊进了自己家。
因为老西的条件不错,有自己的地,所以他是有媳妇儿的,和力工大多打光棍不一样。
他媳妇是个普通农妇,膀大腰圆,有一把子力气,看着比老西还壮。
李俊走进去就笑着说道:“嫂子好,我就来坐一坐!”
“喔!工头!快坐快坐,我去给你倒水。”那个农妇本来还满脸都是蛮横,但看见走进来的是李俊,马上变成了笑容。
李俊给力工们涨了不少工钱,所以大家都不讨厌他。
李俊也笑着打了招呼,找了个地方坐下。
老西自己看着精瘦精瘦的,老婆却长得壮实,可见他还是挺喜欢这个老婆的,他好像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李俊记得,他是生了七个还是八个孩子,最后活下来的就是这三个,一个大儿子在家帮他干农活,以后估计是要继承这些土地,现在应该还没回来。
二儿子出门闯荡找活路去了,听老西的说法,好像是在别的县城里学木匠。
女儿则早早的就嫁人了,收了一笔彩礼,就再也没见过了。
而老西那边,则和老婆走到了后面的厢房,在里面压低声音偷偷说着悄悄话。
“这个工头,来的还真不巧……杀猪也得除夕之后再杀,现在这个节骨眼,家里还真没多少东西。”老西挠了挠头。
他老婆也一脸愁容:“今年种药材收成还不好,要不是涨了一波力工的工钱,说不好猪都要卖了,老二去拜师又拿光了家里的腊肉,本来这个冬都有点过不下去,这时候来拿什么招待啊……”
最后还是老西一拍板:“你去地窖挖点红薯,我去煮点水。”然后思虑一二,又补充道:“今天多放点薯,把皮也刮了,少放点藤叶,就一顿早餐,没肉就没肉了。”
然后他又说道:“地窖旁边有个筐,我昨天在山上捡的蘑菇,之前我已经自己煮了吃了,没事,没吐也没死,我还想着晒干了存到过年的时候吃,干脆一起煮进去吧。”
“好,多放点好货。”老西的老婆点了点头,然后就麻利的下地窖去了。
不一会,水就烧了起来。
而李俊则主动走了过去,将自己带的高粱米和腊肉丢进了沸水里。
老西满脸不好意思,但又有些高兴,不停说着不好意思。
等到老西的老婆从地窖里爬出来之后,也是笑的嘴都合不拢,连连道谢,之前的愁容也都消失不见了。
李俊则只是摆手,在这里吃了一顿高粱红薯蘑菇腊肉炖的烂稀饭,然后就拿走了自己寄存在这里的一面镜子,离开了这里。
走之前,李俊又看了一眼周围的村子,不少人都在和他打招呼。
今年的年景,也很不错啊,老西家的猪都能留来自己杀了,等到年底,他家今年一年就不愁肉吃了,那头猪得有三百斤吧,去掉骨头,剩下的都能吃,天天都有肉吃。
熬过今年,来年就是好日子咯。
要知道,放在以前,他家是不能杀猪的,养的猪都得卖出去补贴家用,不然全家都得冻死,而且也养不到这么肥,得亏了今年的炭价格便宜。
李俊这么想着,将目光收了回来。
大家的日子都在变好啊,希望明年会更好吧。
于是,他的心情也好了起来。
肚子吃饱了,该去见那个教习了。
其实不一定非得在老西家吃一顿的,但他有种‘预感’,觉得不吃的话,可能会有点问题。
不知道预感是哪里来的。
但是,自从那一天屠戮百神的雨夜之后,李俊就时常会生出这种预感,每每他顺着这种感觉去做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发生好事,或者规避掉坏事。
久而久之,他也就养成了顺从这种预感的习惯,今天也是如此。
离开了村子的李俊,了一个时辰左右,一路小跑,来到了内城和外城交界的一处城墙。
城墙下面支着许多的摊子,还有一些挤挤挨挨的木棚子,都是民居。沧州外城人多,自然拥挤,很多犄角旮旯的地方都会有人建房子,反正也没个规划,大家全靠自己争抢,为此还时常爆发各种各样的冲突。
人们随心所欲修建房屋,完全无视别的建筑,街道和小巷子杂乱无章地交织在一起,互相纠结,远看如同蜘蛛网一样。
混乱,但混乱之中,却井井有条。
因为,在这一团乱麻之中,其实早就已经通过暴力或者别的什么,构建了一套独属于这种混乱的秩序,是这里的‘风俗’。
在一间小房子里面,李俊见到了那位教习先生。
是个和周生差不多大的儒生,穿着一身青衫。
读书人和老百姓都喜欢青衫,所以青衫总是能在各处看见,对读书人,尤其是儒生来说,这些文人雅士喜欢青,因为它是“五行之正色”,代表着晨昏相接之时,与春在四季中的生机意象匹配,能够彰显自己的清风。
正所谓“青,东方色也。从生丹,丹青之信言必然,所以君子服青色。”
至于老百姓爱穿青色,倒不是有什么特别的,主要是青衣的造价便宜,青色染料是最好得到的,很多草木的汁液都能拿来染青色或者绿色。
李俊看着对方,然后走上去,微微躬身。
然后,叫出了他的名字和称谓:“陈舟,陈教习,久仰大名了,我早就听周生夸赞过你的学识,今日一见,确实一身正气,是读书读进心里了的啊!”
李俊叫着他的名字,然后主动和他握手。
这是李俊在这些个月打交道的时候学到的东西。
虽然叫出名字,微笑,还有称赞这些事情听起来都很小,可这些细节所产生的效果决不可轻视。
如果态度是“不偏不倚”“公事公办”,难免会让人觉得冷血,觉得缺了点什么。
不管是谁,其实下意识里都会想让自己能获得一些特殊服务,让自己成为‘特别’的。
所以,李俊练成了一套让别人感到“特别”而设计的社交措辞和礼节话,脸上的笑容也只是为了表演出一种和谐亲切的气氛罢了。
现在就是这样。
他展现出的样子,给人的感觉就是,这只是给不特定多数的人提供的一种“特殊服务”,你是特殊的。
哪怕这其实并不特别,他对大部分人都这么做的。
但只要让人感觉到特别,那就足够了。
显然,这点让陈舟很受用,他点了点头:“李工头,听说你们在找功法。”
“是,我们现在正缺功法呢,这不就找到陈先生了吗。”李俊笑道。
“那你看看这本,价格的话,你看完之后再开吧。”陈舟拿出一本功法来。
那是一本破书,看着灰尘扑扑的,但偏偏又不能清理,以上面纸张的情况来看,清理一下怕是就要给纸张弄破了。
李俊也顾不得其他,小心翼翼的翻开书页,仔细看着里面的东西。
上面有图画,有文字,最关键的是……透露着神韵。
没错,这才是一本功法最重要的东西。
功法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上面刻录着神韵,没有神韵的话,功法的修行难度会直线上升,因为你只能靠一本书自学,而无法参照其中的神韵进行练习。
一境的功法,或者庄稼把式,不用神韵还勉强可以用,可到了二境以上,没有神韵,单纯靠自己读书领悟的话,能刷下去一大批天赋不够,悟性不足的。
起码刷掉九成五。
但有了神韵,这个数据可以来到五成以上。
有了神韵的帮助,哪怕是愚笨的人,都可以通过参悟来入门。
只是问题在于……想要刻录神韵,需要开启神关。
每一本有神韵附在其上的功法,都是一位四境以上的修行者亲自动手抄的,还不能是普通的抄,得是融入了自己的心血,将自己对这本功法的了解全部融入其中。
他自己得会!会的同时,还要认认真真,呕心沥血的浇筑在这本功法上,才能够写出来一本带神韵的功法。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二境的功法很少的重要原因。
很少会有四境浪费自己的心血和精力去抄录一本垃圾或者残本,抄录一本四境的成套功法和抄录一本二境的残缺功法,二者消耗的精力其实是差不多的,但价格却差了很多。
所以成套的四境功法在内城好找,垃圾的二境反而难找,只能碰运气。
还好给李俊碰到了。
这本书是古董,是以前的四境写的,只是,就李俊的眼界来看,这本功法的各种巧思,也是极其惊人的。
“光天化日之下,四方阴邪休行。”
“大冬严雪之中,一点阳春自在。”
李俊念叨着上面的题词,这是神韵的载体之一,书写者对功法的了解和领悟,就寄托在这上面。
“妙啊,居然古人也能写出这样的功法,这真的是古董吗?”李俊看了之后,对这本功法极为满意。
而陈舟则说道:“话可不能这么说,古人比我们想象的要智慧得多,他们不是不聪明,只是见识比我们现在少一些罢了。”
李俊点头:“的确如此,古法炼体,古法气井,古法血脉枢纽,这结构,谁看了不迷糊?”
“感觉就算是我们现在去用那个时候的条件来做,也不一定有多大用,没有天才的思维根本不可能做出这些东西来。”
李俊不禁感叹,果然,古人也很厉害啊。
因为知识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是不断试错后的最优解。所以才会让人觉得现代人比古代人聪明,以目前的迭代速度,再过一千年,想来那时的人,也会觉得此刻现在的人一副很不聪明的样子。
只是……李俊突然意识到,虽然功法的进步日新月异,可是,几千年来,农民们好像没什么变化。
不过也是,进化的功法和术法,好像本来也和农民没什么关系。
“功法很好,我买了,价格的话,八百金如何?”李俊小心翼翼的问道。
说话的时候,李俊感觉到,有什么东西‘福至心灵’。
(本章完)
李俊马上就收拾东西出门了。
不过在那之前,他还需要去城外取一样东西。
李俊的‘法宝’。
没错,他也是有法宝的,而且是货真价实的法宝,是他捡到的。
李俊自从那天,高校尉屠戮百神的雨夜之后,运气就一直很好。
先是被高见选中成了工头,然后发现了自己的修行天赋很好,再之后,发愁力工没没什么文化,高见就送来了一个读书人。
再之后,他觉得无法自保的时候,又恰好在一次江湖搏杀的事后现场,捡到了一个法宝。
现在,他缺功法的时候,又恰好有人找到功法来了。
不得不说,李俊自己有时候都会感叹,老天未免也太眷顾他了吧?
可真要说眷顾的话,怎么不直接把他投胎到大富之家呢?
真是的。
简单的和周生沟通一下,他又装了一些钱,又从米缸里舀了一碗高粱米装在小袋子里,想了想,又从房檐上取下一块去年存的腊肉,切了二两。
接着,李俊离开了自己的住处,朝着郊区去了。
毕竟是法宝,放在外城里不保险,他是寄存在了城外的一户农民家里。
一路上没什么阻碍,很顺利的就来到了那户农民那里。
农户周围种着许多的灵材,他自己似乎是刚刚忙活完,扛着一些工具正在往家里走。
李俊连忙走上去,挥手喊道:“老西,我来了!”
名叫老西的农户听见这声音,连忙转身:“哎哟,李工头!吃了没?”
老西也是力工,不过不是全职,他在力工里,条件算是比较好的,自己家里有地,农闲的时候就出来做点工,赚点钱,不至于坐吃山空。
李俊走上田坎,稳住身体:“上次放你这里的那面镜子,还在吗?”
“在,在,工头交代的东西,我还能忘咯?怎么,是要拿回去了?”老西问道,语气虽然亲切,但并不怎么恭敬,没有那种低声下气的感觉。
因为李工头平时对人就是这样的,大家虽然敬佩他,但都不怎么怕他。
“是,走吧,正好去你家坐一坐。”李俊笑道。
老西点了点头,然后带着李俊进了自己家。
因为老西的条件不错,有自己的地,所以他是有媳妇儿的,和力工大多打光棍不一样。
他媳妇是个普通农妇,膀大腰圆,有一把子力气,看着比老西还壮。
李俊走进去就笑着说道:“嫂子好,我就来坐一坐!”
“喔!工头!快坐快坐,我去给你倒水。”那个农妇本来还满脸都是蛮横,但看见走进来的是李俊,马上变成了笑容。
李俊给力工们涨了不少工钱,所以大家都不讨厌他。
李俊也笑着打了招呼,找了个地方坐下。
老西自己看着精瘦精瘦的,老婆却长得壮实,可见他还是挺喜欢这个老婆的,他好像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李俊记得,他是生了七个还是八个孩子,最后活下来的就是这三个,一个大儿子在家帮他干农活,以后估计是要继承这些土地,现在应该还没回来。
二儿子出门闯荡找活路去了,听老西的说法,好像是在别的县城里学木匠。
女儿则早早的就嫁人了,收了一笔彩礼,就再也没见过了。
而老西那边,则和老婆走到了后面的厢房,在里面压低声音偷偷说着悄悄话。
“这个工头,来的还真不巧……杀猪也得除夕之后再杀,现在这个节骨眼,家里还真没多少东西。”老西挠了挠头。
他老婆也一脸愁容:“今年种药材收成还不好,要不是涨了一波力工的工钱,说不好猪都要卖了,老二去拜师又拿光了家里的腊肉,本来这个冬都有点过不下去,这时候来拿什么招待啊……”
最后还是老西一拍板:“你去地窖挖点红薯,我去煮点水。”然后思虑一二,又补充道:“今天多放点薯,把皮也刮了,少放点藤叶,就一顿早餐,没肉就没肉了。”
然后他又说道:“地窖旁边有个筐,我昨天在山上捡的蘑菇,之前我已经自己煮了吃了,没事,没吐也没死,我还想着晒干了存到过年的时候吃,干脆一起煮进去吧。”
“好,多放点好货。”老西的老婆点了点头,然后就麻利的下地窖去了。
不一会,水就烧了起来。
而李俊则主动走了过去,将自己带的高粱米和腊肉丢进了沸水里。
老西满脸不好意思,但又有些高兴,不停说着不好意思。
等到老西的老婆从地窖里爬出来之后,也是笑的嘴都合不拢,连连道谢,之前的愁容也都消失不见了。
李俊则只是摆手,在这里吃了一顿高粱红薯蘑菇腊肉炖的烂稀饭,然后就拿走了自己寄存在这里的一面镜子,离开了这里。
走之前,李俊又看了一眼周围的村子,不少人都在和他打招呼。
今年的年景,也很不错啊,老西家的猪都能留来自己杀了,等到年底,他家今年一年就不愁肉吃了,那头猪得有三百斤吧,去掉骨头,剩下的都能吃,天天都有肉吃。
熬过今年,来年就是好日子咯。
要知道,放在以前,他家是不能杀猪的,养的猪都得卖出去补贴家用,不然全家都得冻死,而且也养不到这么肥,得亏了今年的炭价格便宜。
李俊这么想着,将目光收了回来。
大家的日子都在变好啊,希望明年会更好吧。
于是,他的心情也好了起来。
肚子吃饱了,该去见那个教习了。
其实不一定非得在老西家吃一顿的,但他有种‘预感’,觉得不吃的话,可能会有点问题。
不知道预感是哪里来的。
但是,自从那一天屠戮百神的雨夜之后,李俊就时常会生出这种预感,每每他顺着这种感觉去做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发生好事,或者规避掉坏事。
久而久之,他也就养成了顺从这种预感的习惯,今天也是如此。
离开了村子的李俊,了一个时辰左右,一路小跑,来到了内城和外城交界的一处城墙。
城墙下面支着许多的摊子,还有一些挤挤挨挨的木棚子,都是民居。沧州外城人多,自然拥挤,很多犄角旮旯的地方都会有人建房子,反正也没个规划,大家全靠自己争抢,为此还时常爆发各种各样的冲突。
人们随心所欲修建房屋,完全无视别的建筑,街道和小巷子杂乱无章地交织在一起,互相纠结,远看如同蜘蛛网一样。
混乱,但混乱之中,却井井有条。
因为,在这一团乱麻之中,其实早就已经通过暴力或者别的什么,构建了一套独属于这种混乱的秩序,是这里的‘风俗’。
在一间小房子里面,李俊见到了那位教习先生。
是个和周生差不多大的儒生,穿着一身青衫。
读书人和老百姓都喜欢青衫,所以青衫总是能在各处看见,对读书人,尤其是儒生来说,这些文人雅士喜欢青,因为它是“五行之正色”,代表着晨昏相接之时,与春在四季中的生机意象匹配,能够彰显自己的清风。
正所谓“青,东方色也。从生丹,丹青之信言必然,所以君子服青色。”
至于老百姓爱穿青色,倒不是有什么特别的,主要是青衣的造价便宜,青色染料是最好得到的,很多草木的汁液都能拿来染青色或者绿色。
李俊看着对方,然后走上去,微微躬身。
然后,叫出了他的名字和称谓:“陈舟,陈教习,久仰大名了,我早就听周生夸赞过你的学识,今日一见,确实一身正气,是读书读进心里了的啊!”
李俊叫着他的名字,然后主动和他握手。
这是李俊在这些个月打交道的时候学到的东西。
虽然叫出名字,微笑,还有称赞这些事情听起来都很小,可这些细节所产生的效果决不可轻视。
如果态度是“不偏不倚”“公事公办”,难免会让人觉得冷血,觉得缺了点什么。
不管是谁,其实下意识里都会想让自己能获得一些特殊服务,让自己成为‘特别’的。
所以,李俊练成了一套让别人感到“特别”而设计的社交措辞和礼节话,脸上的笑容也只是为了表演出一种和谐亲切的气氛罢了。
现在就是这样。
他展现出的样子,给人的感觉就是,这只是给不特定多数的人提供的一种“特殊服务”,你是特殊的。
哪怕这其实并不特别,他对大部分人都这么做的。
但只要让人感觉到特别,那就足够了。
显然,这点让陈舟很受用,他点了点头:“李工头,听说你们在找功法。”
“是,我们现在正缺功法呢,这不就找到陈先生了吗。”李俊笑道。
“那你看看这本,价格的话,你看完之后再开吧。”陈舟拿出一本功法来。
那是一本破书,看着灰尘扑扑的,但偏偏又不能清理,以上面纸张的情况来看,清理一下怕是就要给纸张弄破了。
李俊也顾不得其他,小心翼翼的翻开书页,仔细看着里面的东西。
上面有图画,有文字,最关键的是……透露着神韵。
没错,这才是一本功法最重要的东西。
功法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上面刻录着神韵,没有神韵的话,功法的修行难度会直线上升,因为你只能靠一本书自学,而无法参照其中的神韵进行练习。
一境的功法,或者庄稼把式,不用神韵还勉强可以用,可到了二境以上,没有神韵,单纯靠自己读书领悟的话,能刷下去一大批天赋不够,悟性不足的。
起码刷掉九成五。
但有了神韵,这个数据可以来到五成以上。
有了神韵的帮助,哪怕是愚笨的人,都可以通过参悟来入门。
只是问题在于……想要刻录神韵,需要开启神关。
每一本有神韵附在其上的功法,都是一位四境以上的修行者亲自动手抄的,还不能是普通的抄,得是融入了自己的心血,将自己对这本功法的了解全部融入其中。
他自己得会!会的同时,还要认认真真,呕心沥血的浇筑在这本功法上,才能够写出来一本带神韵的功法。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二境的功法很少的重要原因。
很少会有四境浪费自己的心血和精力去抄录一本垃圾或者残本,抄录一本四境的成套功法和抄录一本二境的残缺功法,二者消耗的精力其实是差不多的,但价格却差了很多。
所以成套的四境功法在内城好找,垃圾的二境反而难找,只能碰运气。
还好给李俊碰到了。
这本书是古董,是以前的四境写的,只是,就李俊的眼界来看,这本功法的各种巧思,也是极其惊人的。
“光天化日之下,四方阴邪休行。”
“大冬严雪之中,一点阳春自在。”
李俊念叨着上面的题词,这是神韵的载体之一,书写者对功法的了解和领悟,就寄托在这上面。
“妙啊,居然古人也能写出这样的功法,这真的是古董吗?”李俊看了之后,对这本功法极为满意。
而陈舟则说道:“话可不能这么说,古人比我们想象的要智慧得多,他们不是不聪明,只是见识比我们现在少一些罢了。”
李俊点头:“的确如此,古法炼体,古法气井,古法血脉枢纽,这结构,谁看了不迷糊?”
“感觉就算是我们现在去用那个时候的条件来做,也不一定有多大用,没有天才的思维根本不可能做出这些东西来。”
李俊不禁感叹,果然,古人也很厉害啊。
因为知识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是不断试错后的最优解。所以才会让人觉得现代人比古代人聪明,以目前的迭代速度,再过一千年,想来那时的人,也会觉得此刻现在的人一副很不聪明的样子。
只是……李俊突然意识到,虽然功法的进步日新月异,可是,几千年来,农民们好像没什么变化。
不过也是,进化的功法和术法,好像本来也和农民没什么关系。
“功法很好,我买了,价格的话,八百金如何?”李俊小心翼翼的问道。
说话的时候,李俊感觉到,有什么东西‘福至心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