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uc1p.com!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高拱的死,就这样在内阁几乎可以说很草率的定下来,给了他基本的脸面,但也不算多。
  不过就在张四维准备离开去送奏疏的时候,外面芦布拿着一份书信快步过来,在魏广德耳边小声耳语几句。
  魏广德微微皱眉,接过书信抽出里面的信纸看了眼。
  随即,之前还紧皱的眉头舒展开。
  “子维,你先把奏疏直接送到司礼监去吧。”
  魏广德对张四维说道。
  “好,我这就去。”
  张四维答应一声,随即拿着奏疏就出了值房。
  而魏广德,这时候也拿起手里的书信看起来。
  书信上的字迹,魏广德还是很熟悉的,张居正的信没跑。
  只是,张居正这份书信来的有些蹊跷,随着新郑官府关于高拱的报丧文书一起送到京城。
  文书进了礼部,而书信却是送到魏广德家里。
  魏广德仔仔细细看完书信,随即就把信纸折好放回信封里,收入怀中。
  魏广德有点印象,后世议论张居正的文章看过不少,都知道他是在死后被人清算,其中重要的一条好像就是这高拱临死前写的一本书。
  具体什么书魏广德不知道,但是就因为这本书,最后成为倒张的导火索。
  但是,手里的书信,确实是张居正之前就写好的,交给了新郑高家人。
  想到之前有消息回报,张居正南下路途上,专门去了新郑看望高拱,高家有张居正的书信也就不足为奇。
  不过奇怪的是张居正这份书信,是叮嘱魏广德,若是在他回京前高拱就病逝,就一定要魏广德帮助高拱得到朝廷的抚恤和恩典。
  这书信可是高家人送来的,显然是张居正在新郑时候写好交予高家人的。
  对此,魏广德不得不考虑张居正见到高拱的时候,他就已经卧病在床这种可能。
  对于高拱,魏广德早就不关注了。
  有张居正和冯保在朝,就当今天子的那点情份,高拱是根本不能再次复出的。
  所以他才会在看到高拱病逝消息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是不是张居正跑新郑的目的就是为了干掉高拱。
  不过现在看来,似乎有些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张居正写信要他帮着讨要朝廷恩典,是否两人见面已经冰释前嫌?
  魏广德不是很确定,不过两人表面矛盾就是政见不合,但是更深层次还是因为高拱的容忍肚量不够,似乎一直担心裕袛旧人篡夺他的权利,所以之后一直都对过去的同僚进行打压。
  不过,高拱似乎一直对张居正都是个例外。
  这就让魏广德不得不考虑,是不是心高气傲的高拱,或许从始至终就看不起过去那帮同僚,包括陈以勤、殷士谵和自己。
  或许,也只有满腹经纶的张居正勉强能入他的眼,所以才会在提防之外又适当关照。
  两人的交情,在过去的时候还是很好的。
  魏广德认清楚,不管是在裕王府,还是在国子监,两人都相交莫逆,无话不谈。
  虽然有争吵,但都是因为理念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的。
  想来,被驱逐后这些年高拱也应该能看到,张居正主持的朝廷其实不错,做了许多前人不敢做的大胆之事。
  魏广德不知道张居正和高拱见面说了什么,但最起码张居正暗害高拱的可能性被无限降低了。
  有了张居正的书信,魏广德自认为之前作出的票拟,在内廷里通过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虽然高拱要的抚恤和恩典没有全部达到,但最起码朝廷面子上还是给够了。
  消息很快也传到宫外,六部和其他在京衙门里,百官对此也是议论纷纷。
  众人对高拱的态度,其实还算比较一致,那就是高拱的性子,实在不宜同殿为臣。
  只不过在张居正大力推动改革,行考成法和清丈田地之举后,他们又觉得好像高拱执政的话,或许比在张居正手下干活要轻省许多。
  是的,张居正的改革动了他们的利益,而高拱在位的时候也就是打击异己,只要自己不和高拱对着干,棒子也打不到自己头上。
  为此,现在的百官不知什么时候又开始记起高拱的好,至少高拱只知道整顿吏治,却不会对他们的根本利益出手。
  内阁奏请恢复高拱的官职,按品级下葬,倒是没什么人反对。
  这里面,也包括那些新科进士。
  他们可不知道高拱之前的情况,就算了解也只是在民间时道听途说,并没有亲身感受。
  所以,这样的人极易受到周遭人议论的影响。
  现在身边官员大多都念着高拱的好,可不就让他们心里生起一丝疑惑,为什么这么好的官员会被朝廷罢黜?
  于是,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对张居正和冯保勾接的流言开始在朝野更加肆无忌惮的传播开来。
  这些,都不是身处高位的张居正和魏广德能知道的。
  毕竟,都是最底层官员之间的私下里的交流,他们根本无从得知。
  晚间,魏广德回到府里,进门时对张吉说道:“派人联系下,我要知道首辅南下的全过程,特别是在新郑,他和高拱说了些什么,要是能打听到一并带消息回来。”
  其实,张居正南下的时候,魏家就有派人跟着,这已经是习惯了。
  就好似张居正虽然离京,但他相信张府也有人关注着魏家这些天的一举一动。
  倒未必是要向对方做什么,但防一手总是要有的。
  只是因为这个时代消息传递的闭塞,自然不能做到时时回报,而只能在沿途监视记录下来,只有在发生紧急事件时才会安排人快速向京城魏府传递消息。
  而张居正一路南下行程都还算正常,自然不存在需要紧急回报的情况,所以府里一直也没收到消息。
  而张居正南下的消息,更多还是北上客商传递过来的。
  他们活在路途上看到,或听人道听途说一通,就把消息带到京城传播。
  进门以后,魏广德也似乎想起来听到过的消息,于是又对张吉吩咐道:“把坊间近段时间的传闻给我报上来。”
  魏广德依稀记得后世关于张居正改革的事儿,说的也就是什么一条鞭法、考成法,其他的提及很少,但是有一件事儿却一直有写,那就是张居正会湖广老家时坐的轿子。
  好家伙,传说是三十二人抬的大轿,轿子之大远超所有的轿子,据说轿子里面做了隔断,分成了卧室、书房和厕所等等。
  三十二人抬的轿子是什么规格?
  要知道,皇帝的龙撵也不过是十六人抬,三品以上官员最多就是八抬,传说中的三十二人抬大轿已经超过皇帝规格了。
  要是真有这样的轿子,怕张江陵还没回到老家,就已经被皇帝拍出的锦衣卫缇骑在途中拦下来杀头了。不过到了后世,这消息传的有鼻子有眼儿的,倒是能糊弄不少人。
  魏广德也是不怎么相信的,可他这会儿忽然想到,所以就命人打探一下消息。
  须知古代的轿子,其实讲起速度来并不比车马快,也就是胜在平稳。
  抬的人越多,轿子做起来越舒服倒是真的。
  以前,魏广德习惯了车马,对轿子的速度根本看不上。
  也就是进入六部做了侍郎以后,魏广德才放弃了马车,改坐轿子。
  而轿子,抬的人越多虽然坐着舒服,可速度也慢。
  其实两人抬的轿子跑起来最快,四人抬次之,八抬大轿最慢。
  魏广德还没享受过十六抬大轿,他也不敢享受这个。
  他做为内阁次辅,在京城是可以坐八抬大轿的,可为了速度,他平时用的多的还是四抬大轿而不是八抬。
  其实京中坐八抬大轿的官员很少,就算是张居正平时也只是四抬大轿。
  北京城虽然是这个时代全世界数得着的大城,可除了靠近皇城的几条街宽敞外,其他的街道不见得多宽。
  四九城车马也多,八抬大轿很占地方,容易堵路。
  如果不是为了气派,根本就不需要加那四根棒子。
  是的,四抬变八抬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四抬轿子的轿夫位置换成抬棒,一个位置变成两个人抬就好了。
  轿子都不需要做什么改动,增加人手就成。
  在府里吃过晚饭,魏广德考校了小儿子这几天读的书,就一个人去了书房。
  在里面坐下,静静的喝了两口茶,张吉就已经把消息送过来了。
  魏广德盯着手里的纸条,虽然张吉很贴心的又拿过来一盏蜡烛,但魏广德已经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
  什么三十二人抬大轿,还卧室、书房应有尽有。
  扯淡,根本就没那回事儿。
  按照条子里派过去的人传回来的消息,张居正这次南下很是匆忙,就八个轿夫轮流上去,张居正坐的其实是四抬大轿,就为了讲究一个速度。
  毕竟从京城回荆州,路途可不短,八个轿夫轮流抬轿,完全可以接受。
  至于回家的排场,其实也很简单,仪仗和在京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随行多了几架马车。
  如果非要说有多的人,那就是万历小皇帝派出了一队锦衣卫给张居正开路。
  不过,沿途官员确实尽力巴结逢迎,都是地方官员直接迎到边境。
  可以说,州府之间,相互做邻居的官员几乎都能遇上。
  这边送行的人返回,那边就已经有新地界的官员前来迎候。
  地方官,想要飞黄腾达,努力结交京官,巴结首辅的心情,确实可以理解,不过这做的也有些过了。
  这是可以说很属实的消息,魏广德派出去的人报回来的信息,自然不会有差。
  不过等魏广德看到坊间传闻的时候,倒是笑了起来。
  好吧,坊间倒是没有那什么三十二抬大轿的消息,估计这个时代的人也知道这不可能。
  要是张居正真坐着这样的轿子穿州过府,地方官要是看到不报,官帽子就不要想继续戴着了。
  不过,他的这次回乡之旅除了肃静回避的仪仗队,随从的侍卫中,引人注目的就是那队锦衣卫和一队京营的鸟铳手。
  这在以往仪仗里是不曾见过的,这也是小皇帝特旨让锦衣卫派人护卫,又调一队京营随行。
  只不过到这里,没人提到是皇帝的旨意,却说随行的京营官兵是蓟镇兵马,是总兵董一元派去讨好首辅张居正的,挑选的也是蓟镇军阵精锐鸟铳手,个个都是百发百中的神射手云云。
  要是编造个昌平或者保定总兵,魏广德可能一时半会儿还反应不过来,不知真假下还会让兵部查查,可要说到董一元,魏广德可就不陌生了。
  这十来年,魏广德和董一元表面上联系不多,可毕竟是他第一个认识的武将,这些年官职也是平步青云。
  嘉靖三十七年的时候,董一元还只是蓟镇游击将军,带领几百骑兵。
  可是在嘉靖四十三年的时候,土蛮、黑石炭等部以一万多骑兵侵犯一片石,总兵官胡镇,董一元靠着城墙抵抗,贼军攻打不下,等到明军援军来时逃跑,明军趁势追击,斩首七十余级。
  后又在苇子谷大败敌军,斩三百七十余级,其中董一元功劳最大,破格领取三级俸禄,提升石门寨参将。
  隆庆元年,明军在棒槌崖打败贼军,又以董一元功劳最大,再次连升二级,提升副总兵,驻防古北口。
  到现在,因为魏广德调戚继光去了辽东替换李成梁,所以又把他从古北口镇守副总兵升为蓟镇总兵官,算是把京城的安危交到他手里。
  而是经历了这些战阵,让魏广德对他还比较放心,不是眼高手低之辈。
  董一元升迁如此之快,已经超过了他大哥董一奎。
  现在的董一奎,不过还在大同做副总兵而已。
  放下手里小纸条,魏广德对着张吉吩咐道:“给刘指挥那边支应一声,让他们查查这些流言的来历,是谁在恶意造谣朝中重臣和边关大将。”
  “老爷,这些流言大多都是北上商人传播出来的。”
  张吉急忙解释道。
  “说是这么说,可也得查查,看到底是哪儿开始的。
  我们知道是流言,也知道流言不可信,可有些东西传着传着就被人当真了。
  到时候问起来,对董一元也是个麻烦事儿。
  早点查清楚,在锦衣卫档案里报个备也是好的。”
  魏广德解释道。
  董一元的升迁,朝廷重臣多少能猜出来是谁在帮他使力。
  这个时候拉踩董一元,可不就有恶心他魏次辅的意思在里面,说的他还要讨好张居正似的。
  “是,老爷。”
  张吉答应一声,看魏广德没其他吩咐,这才退了出去。(本章完)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More+

限定室友(1v2)

擎苍月

战少,你媳妇又爬墙了

繁初

社死得到的男朋友

清茶与

医妾

北枝寒

影子

麦阿秋

贼老天你该死

不再恋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