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建奴的人头可不能浪费,那就筑京观吧!
第183章 建奴的人头可不能浪费,那就筑京观吧!
而伴随着朱慈烺这一动,在场的其他人也都是围了过来。
朱慈烺沉声道:
“此番我军大胜,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便是收复失地了。”
“但本宫要的,并非那些名义上收复,而是实实在在的收复,你们可明白本宫的意思?”
朱慈烺微微抬起头,目光扫视着众人,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在等待着众人的回应。
关于领土的控制,自古以来便分为虚控与实控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虚控,指的是名义上的归属,但实际上却无法真正实施有效的掌控。
就如同大明对蒙古的统治,虽然名义上将蒙古纳入了版图,但蒙古各部依旧自行其是,大明对他们也是鞭长莫及,无法真正行使统治权力。
而实控则大不相同,它意味着真正的统治与管辖,驻军、征税、施政等一应事务,皆由大明朝廷一手掌控,不容任何人染指。
而朱慈烺想要的,正是这种实控领土!
因为他知道,虚控不过是徒有其表、夜郎自大而已,只有实现实控,才能真正巩固大明的疆土,让国家长治久安。
在场的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又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其实按照他们的意思,整合一下军队之后,说不定都能直接打到盛京了。
但这样做没用,因为等深入辽东腹地之后,不确定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谁也没有把握可以拿下盛京。
万一皇太极被逼急了,来个鱼死网破,那情况就难以预料了。
再者说了,就算拿下了盛京,也未必能彻底解决掉皇太极,因为皇太极完全可以舍弃盛京,然后撤到黑龙江一带。
而明军到时候也不一定守得住盛京,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兵力可以驻守。
等到皇太极缓过来,再次带兵攻打盛京的话,搞不好盛京又会失守。
所以说,朱慈烺的想法确实是非常正确的。
与其去收复那些只能在名义上统治的领土,还不如把兵力集中起来,去收复那些可以实控的领土来的划算。
紧接着就在这时,祖大寿上前一步,拱手说道:
“太子殿下,按照您的说法,臣倒是有些自己的看法。”
朱慈烺听到这话,微微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祖大寿也不客气,手指稳稳地指向沙盘上的一处地点继续说道:
“臣觉得以我们目前的兵力,只要收复此地以西的失地即可!臣有信心守得住这片区域!”
众人仔细一看,发现祖大寿的手指正指向长宁堡所在的区域。(也就是现在的辽宁辽阳县)
祖大寿继续说道:
“此地四周皆有险要关隘,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若能成功拿下此地,便可确保辽东的安全。”
顿了顿,他的手指又缓缓向左移动,指向了蒙古方向的塔营子(也就是现在的蒙古族自治县),补充道:
“此外,若想彻底断绝建奴对大明的侵扰,此地至关重要。”
“因为建奴若想借道蒙古进攻大明,必须要经过此处,而只要我们派兵驻守此处,建奴便再难通过蒙古骚扰我大明边关。”
朱慈烺听到祖大寿的看法,一时间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之色。
因为他心中清楚,祖大寿说的完全证据,只要拿下他所说的那两个地方,就可以彻底把贱奴堵死在辽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祖大寿最后提到的塔营子其实在明中期的时候就已经不归明朝管辖了,而是归蒙古管辖。
因为这个地方实际上是在蒙古的领地上的。
后来建奴灭了蒙古,这个地方便又归了建奴。
按理来说,就算他们真的打下来了这个地方,也应该归还给阿布奈。
在场的众人其实也都明白这个道理,不过此时却无人对此提出任何的异议。
究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因为建奴早已将蒙古灭国,如今大明再击败建奴,那么这些领土自然理当归于大明。
更何况这个地方在两百多年前就是属于大明的!
再者说了,以蒙古目前的实力,就算大明真的把这片土地还给蒙古,他们也守不住啊!
到最后还是白白拱手让给建奴!
既如此,那还不如让大明来驻守呢!
至于阿布奈那边,应该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一来蒙古的实力远不及大明,与大明抗衡无疑是以卵击石,搞不好惹恼了大明,再把蒙古灭一遍!
二来,就是之前说的,阿布奈根本无力驻守这个地方。
毕竟众所周知,蒙古人向来不善于守城,而且他也没有那么多的兵力用来守城。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既然眼下大明已经打败了建奴,那么阿布奈这个蒙古大汉也就没什么用了,为什么不明不直接再去灭了阿布奈,然后去统一蒙古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事情根本就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因为蒙古的部落可不只有阿布奈这一个!
只不过之前因为建奴灭了蒙古国,所以这些部落不敢再出来折腾罢了。
等知道建奴被大明击败之后,这些蒙古部落肯定会再出来闹腾。
而这个时候,阿布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因为阿布奈不会允许这些部落出来闹腾,挑战他这个蒙古大汗的权威!
到时候,阿布奈一定会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去和这些部落战斗。
如此一来,蒙古陷入内斗,大明边境也就彻底安全了,可以更好的击中兵力去对付李自成了!
至于阿布奈和其他蒙古部落,等解决了李自成的事情之后,随便找个时间都能轻松的解决掉他们。
毕竟伴随着燧发枪的普及,骑兵其实早已没了优势。
再快、再强壮的蒙古铁骑,也扛不住几发子弹的威力!
与此同时,在场的其他几位总兵各自思量了一下,也觉得祖大寿说的很有道理,然后纷纷看向朱慈烺道:
“太子殿下,臣觉得祖总兵说的很有道理,按照他的方法,定能保辽东无忧!”
“臣也是这么认为的!”
“臣也是!”
眼看着众人都支持祖大寿,而他的想法又确实是最完美的,朱慈烺这才开口说道:
“既然如此,便依祖大寿所言行事吧!”
“明日大军一分为三,一部分前去驻守义州,并以义州为据点,逐步向蒙古方向延伸,直到到达塔营子。”
“另一部分则继续向前推进,直到拿下长宁堡为止!”
“最后一部分留守辽东,确保后方安稳。”
话说到这里,朱慈烺突然又想到了什么,随后继续说道:
“沿途若遇辽东汉人,不得伤害分毫,一律先带回锦州妥善安置。”
“若是遇到建奴,他们要是不反抗、并且愿意臣服于大明,同样带回锦州安置。”
“但他们若是胆敢反抗,那就格杀勿论!”
众人听闻,纷纷拱手应诺:
“臣等明白,定当谨遵殿下吩咐!”
随后,朱慈烺又对三路兵马的兵力调配、行军路线、粮草补给及后勤保障等诸多细节进行了详细规划。
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每一个安排都恰到好处,令在场众人无不暗自叹服。
直至后半夜,屋外的月色愈发深沉,众人才纷纷告退。
朱慈烺送别了众人,便也在疲惫中沉沉睡去。
然而,此时此刻,松山城内的崇祯却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之前亲眼所见的那一幕:
数以万计的大明百姓,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眼神中满是惊恐与疲惫,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涌向松山城外。
他们是被建奴驱赶而来的无辜汉人百姓,若非祖大寿及时出击,这些百姓恐怕早已命丧自己人的手中。
想到这里,崇祯的心中充满了愧疚与自责。
他身为大明天子,本应庇佑天下子民,可如今却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受难,自己却无能为力,这让他感到无比痛苦,内心仿佛被千万根针扎着一般难受。
于是当这些好不容易死里逃生的百姓们聚集在松山城下时,崇祯果断下令为百姓们发放粮食。
之前那些在战场上倒下的战马也被迅速宰杀,与大米一同煮成了一锅锅热气腾腾的肉粥,然后分发给这些百姓。
当百姓们捧着饭碗,一边狼吞虎咽,一边高呼‘陛下万岁’时,崇祯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他或许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一定是一个好人!
以前的他从未想过,辽东的百姓竟会生活得如此艰难,如此凄惨。
然而,即便他已经尽力安抚了百姓,百姓们也对他感恩戴德。
但是这些景象依然如噩梦般萦绕在他的脑海,让他难以入眠。
没过多久,崇祯突然起身,轻轻推开房门,脚步沉重地径直走向城墙。
一旁的小太监见状,急忙小跑跟上,脸上带着一丝担忧,小心翼翼地问道:
“陛下,这大晚上的,您这是要去哪儿啊?”
崇祯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前行,脚步未曾有丝毫停顿。
小太监不敢再多问,只得紧紧跟随在他身后,连大气都不敢出。
登上城墙后,守军们见是皇帝来了,纷纷行礼。
崇祯挥了挥手,示意他们起身。
小太监为崇祯披上披风,却也不敢多言,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
崇祯站在城墙上,借着清冷的月光,俯瞰着城墙下熟睡的那两万多百姓。
寒风凛冽,如刀子般刮过脸颊,许多人蜷缩在破旧的衣衫中,瑟瑟发抖,在睡梦中仍不得安宁。
有的人在梦中喃喃自语,似乎仍在经历战争的恐惧,脸上不时露出痛苦的神情。
这一幕让崇祯心如刀绞,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揪住了他的心。
他在寒风中伫立良久,任由寒风吹拂着他的发丝和衣袍,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晨光渐渐驱散黑暗,他才缓缓转身,迈着沉重的步伐转身回到了屋内。
新的一天已经开始,大明,也将迎来新生!
虽然昨晚是半夜睡的,但是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到屋内时,朱慈烺还是醒了过来。
他缓缓睁开双眼,眼眸中还残留着昨夜未散尽的疲惫。
就在这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
抬头一看,他就发现门外有一个身影正在来回踱步着,似乎很着急的样子。朱慈烺瞬间清醒,开口道:
“门外是谁?进来!”
紧接着,一名锦衣卫推门而入,手中拿着一封信件,单膝跪地呈上道:
“太子殿下,这是宁远总兵吴三桂让人送来的密信。”
吴三桂送来的?
是关于义州的?
朱慈烺心中想着,随手接过信件,随后缓缓展开。
随着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他的脸色愈发阴沉,原本的剑眉渐渐紧锁,眼中闪过一丝难以遏制的怒火。
他其实早料到建奴撤退时肯定会破坏一些带不走的辎重、甚至有想过他们会烧毁城池。
但是却没有料到他们竟如此丧心病狂,连城内手无寸铁的百姓也不放过。
五万百姓中,竟有一万多人被活活烧死。
若不是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恐怕剩下的这三万多人也会被活活烧死!
想到此处,朱慈烺的胸腔中怒火熊熊燃烧,连气息都变的急促了起来。
就在这时,方正化快步走进营帐,禀报道:
“太子爷,军队已按照昨日的规划整合完毕,马上就要出发了,你要不要去看看?”
朱慈烺听到这话,深吸了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随意的披了一件衣服在身上这才走了出去。
站在城墙上,他随即就看到了整齐排列的军队。
这些大明将士们身姿挺拔,军容严整,在晨光的照耀下,军旗猎猎作响,彰显着大明军队的威严。
按照昨天制定的计划,今日将派遣三万步兵前往义州城。
其中一部分负责守城,巩固防线,另一部分则向北进发,继续收复失地。
带领这支军队的主将是原宣府总兵官杨国柱,在原本的历史是松锦之战期间唯一战死殉国的明朝总兵。
其忠心自不必说。
此外,一支由三万骑兵和七万步兵组成的十万大军,将直接穿越小凌河,直奔盛京而去。
不过他们此行的目标并非盛京,而是长宁堡!
等拿下长宁堡之后,军队就会就地向两边进行延伸,北至蒙古塔营子,南至朝鲜。
正如祖大寿所言,只要占据此地,明军便能展开有效防御,牢牢掌控这片土地。
除此之外,朱慈烺特意派遣了马祥麟带着两万白杆兵参加了此次战役。
辽东地势复杂,山林众多,而马祥麟率领的白杆兵擅长山地作战,灵活多变,正适合在这样复杂的地形下与建奴作战。
至于这支军队的主将,那自然是祖大寿了!
剩下的军队,则留在此地驻守辽东并打扫战场。
而这次,朱慈烺就不打算去凑热闹了。
他只需坐镇锦州,掌控大局即可。
若事事都要跟着去,反倒显得对将领们不够信任了。
目送大军浩浩荡荡地离开后,朱慈烺这才转身回到了屋内。
没过多久,负责打扫战场的大同总兵官王朴突然来求见朱慈烺。
朱慈烺对王朴其实没什么太好的印象,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中,王朴在战争中为保存实力,不顾大局率先逃跑,导致明军军心大乱,加速了明军的溃败。
可以说,松锦之战之所以会失败,这家伙有很大的责任。
不过因为他的到来,这件事情并未发生,松锦之战也大获全胜,而且王朴作战也还算勇猛,朱慈烺也就懒得计较这些还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了。
但是为了避免这件事情的发生,他索性直接让王朴留下来打扫战场。
见到朱慈烺之后,王朴先是行了大礼,随后这才说道:
“殿下,臣有一事请示,那些建奴的尸体该如何处理?”
明朝建立将近三百年,对于士兵的遗体自有一套流程,照着流程走即可,不过建奴的尸体却是个难题。
王朴本想一把火烧了,但又担心朱慈烺有其他的指示,所以打算先问清楚再行动。
朱慈烺听到这话,嘴角露出一丝冷峻的笑容,王朴要是不来找他的话,他还真忘了一件大事!
下一秒,他缓缓说道:
“把他们尸体烧掉,脑袋全部砍下来,然后用他们的脑袋在锦州城外筑一座京观!”
“本宫要让所有人知道,敢冒犯大明者,便是此等下场。”
王朴闻言,脸色微微一变,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似乎未料到各位太子爷竟如此狠辣。
但他很快便恢复镇定,随即点头领命:
“臣遵旨。”
朱慈烺又继续说道:
“明军的遗体务必好生安葬,本宫要在辽东为他们立碑建庙,以慰英灵。”
王朴听后,心中一阵感动,眼眶微微泛红,赶忙应下:
“殿下仁义,臣知道该怎么办了。”
随后便退了下去。
其实如果可以的话,朱慈烺更希望可以让这些将士落叶归根,回到他们的家乡。
但在古代这种环境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奢望。
除了一些高级将领的遗体可以被运回家乡之外,普通的士兵都只能就地安葬。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确保他们的抚恤和奖励都会一文不少的发放到他们的家人手中。
让这些为大明捐躯的将士们能够得到应有的敬重与慰藉。
与此同时,松锦之战的主战场上。
打扫战场的工作刚一开始,明军士兵们就被眼前浩大而惨烈的景象惊得倒吸一口凉气。
因为此时此刻的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约十万具尸体,尸体密密麻麻,几乎看不到尽头。
虽然只是隔了一夜,但浓烈的尸臭已经在空气中肆意弥漫,令人几欲作呕。
不少士兵忍不住捂住口鼻,但他们依然强忍着不适走向了战场。
最优先处理的是死去的战马。
活着的战马早已经在昨天晚上就被统一收拢了,但这些死去的战马也不能就这么丢弃不管,可以当做军粮实用。
士兵们手持锋利的长刀,熟练的剥皮放血,然后分割马肉。
分割好的马肉被整齐地码放在一旁,后面的士兵们则将这些马肉运回后勤,然后有专门的人会处理这些马肉。
处理的手法也很简单,就是将粗盐均匀地撒在上面,用力揉搓,让盐分充分渗透。
最后腌制好的马肉被当做军粮储备起来。
处理完战马,士兵们便开始收敛明军将士的遗体。
他们两人一组,小心翼翼地将这些遗体搬运到指定区域。
在那里,有专门的登记人员仔细记录着每一位将士的姓名、籍贯、所属部队等信息。
或许有些士兵早已面目全非,不过也没关系,因为大军出发之前这些士兵们的名字就已经被记录下来了。
等到最后再统计一下士兵的数量,就知道战死的人是谁了。
与明军将士遗体的待遇截然不同,面对建奴的尸体,明军们可就没有那么客气了。
为了筑京观,士兵们手持长刀,逐一砍下建奴的头颅。
刀刃切入脖颈,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声响,甚至有时候鲜血还会溅射到士兵们的脸上以及身上。
不过他们却浑然不觉,心中只有对建奴的愤恨!
手中也不自觉更加用力起来!
一颗颗建奴的头颅被砍下后,被随手扔进麻袋,不一会儿,麻袋就被塞得满满当当。
随后,士兵们用马车将这些装满建奴头颅的麻袋运往锦州城外,准备筑造京观。
而剩下的建奴尸身,则被集中到一处巨大的深坑中。
士兵们将一桶桶火油浇在尸体上,随后一支火把就被扔了进去。
一瞬间,熊熊大火燃起,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火焰不断吞噬着建奴尸体,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焦臭味弥漫在空气中,令人作呕。
士兵们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切,脸上却没有丝毫表情。
除此之外,战场上还散落着大量的兵器、盔甲和火炮,而这些东西也都是要统一回收的。
完好的兵器与盔甲被运回军营,等待重新分配。
损坏严重的则被集中起来,准备融化重新铸造成兵器和铠甲。
没办法,古代生产力低下,很多东西都是必须回收利用的。
总而言之,主打一个不浪费!
(本章完)
而伴随着朱慈烺这一动,在场的其他人也都是围了过来。
朱慈烺沉声道:
“此番我军大胜,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便是收复失地了。”
“但本宫要的,并非那些名义上收复,而是实实在在的收复,你们可明白本宫的意思?”
朱慈烺微微抬起头,目光扫视着众人,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在等待着众人的回应。
关于领土的控制,自古以来便分为虚控与实控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虚控,指的是名义上的归属,但实际上却无法真正实施有效的掌控。
就如同大明对蒙古的统治,虽然名义上将蒙古纳入了版图,但蒙古各部依旧自行其是,大明对他们也是鞭长莫及,无法真正行使统治权力。
而实控则大不相同,它意味着真正的统治与管辖,驻军、征税、施政等一应事务,皆由大明朝廷一手掌控,不容任何人染指。
而朱慈烺想要的,正是这种实控领土!
因为他知道,虚控不过是徒有其表、夜郎自大而已,只有实现实控,才能真正巩固大明的疆土,让国家长治久安。
在场的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又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其实按照他们的意思,整合一下军队之后,说不定都能直接打到盛京了。
但这样做没用,因为等深入辽东腹地之后,不确定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谁也没有把握可以拿下盛京。
万一皇太极被逼急了,来个鱼死网破,那情况就难以预料了。
再者说了,就算拿下了盛京,也未必能彻底解决掉皇太极,因为皇太极完全可以舍弃盛京,然后撤到黑龙江一带。
而明军到时候也不一定守得住盛京,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兵力可以驻守。
等到皇太极缓过来,再次带兵攻打盛京的话,搞不好盛京又会失守。
所以说,朱慈烺的想法确实是非常正确的。
与其去收复那些只能在名义上统治的领土,还不如把兵力集中起来,去收复那些可以实控的领土来的划算。
紧接着就在这时,祖大寿上前一步,拱手说道:
“太子殿下,按照您的说法,臣倒是有些自己的看法。”
朱慈烺听到这话,微微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祖大寿也不客气,手指稳稳地指向沙盘上的一处地点继续说道:
“臣觉得以我们目前的兵力,只要收复此地以西的失地即可!臣有信心守得住这片区域!”
众人仔细一看,发现祖大寿的手指正指向长宁堡所在的区域。(也就是现在的辽宁辽阳县)
祖大寿继续说道:
“此地四周皆有险要关隘,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若能成功拿下此地,便可确保辽东的安全。”
顿了顿,他的手指又缓缓向左移动,指向了蒙古方向的塔营子(也就是现在的蒙古族自治县),补充道:
“此外,若想彻底断绝建奴对大明的侵扰,此地至关重要。”
“因为建奴若想借道蒙古进攻大明,必须要经过此处,而只要我们派兵驻守此处,建奴便再难通过蒙古骚扰我大明边关。”
朱慈烺听到祖大寿的看法,一时间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之色。
因为他心中清楚,祖大寿说的完全证据,只要拿下他所说的那两个地方,就可以彻底把贱奴堵死在辽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祖大寿最后提到的塔营子其实在明中期的时候就已经不归明朝管辖了,而是归蒙古管辖。
因为这个地方实际上是在蒙古的领地上的。
后来建奴灭了蒙古,这个地方便又归了建奴。
按理来说,就算他们真的打下来了这个地方,也应该归还给阿布奈。
在场的众人其实也都明白这个道理,不过此时却无人对此提出任何的异议。
究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因为建奴早已将蒙古灭国,如今大明再击败建奴,那么这些领土自然理当归于大明。
更何况这个地方在两百多年前就是属于大明的!
再者说了,以蒙古目前的实力,就算大明真的把这片土地还给蒙古,他们也守不住啊!
到最后还是白白拱手让给建奴!
既如此,那还不如让大明来驻守呢!
至于阿布奈那边,应该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一来蒙古的实力远不及大明,与大明抗衡无疑是以卵击石,搞不好惹恼了大明,再把蒙古灭一遍!
二来,就是之前说的,阿布奈根本无力驻守这个地方。
毕竟众所周知,蒙古人向来不善于守城,而且他也没有那么多的兵力用来守城。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既然眼下大明已经打败了建奴,那么阿布奈这个蒙古大汉也就没什么用了,为什么不明不直接再去灭了阿布奈,然后去统一蒙古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事情根本就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因为蒙古的部落可不只有阿布奈这一个!
只不过之前因为建奴灭了蒙古国,所以这些部落不敢再出来折腾罢了。
等知道建奴被大明击败之后,这些蒙古部落肯定会再出来闹腾。
而这个时候,阿布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因为阿布奈不会允许这些部落出来闹腾,挑战他这个蒙古大汗的权威!
到时候,阿布奈一定会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去和这些部落战斗。
如此一来,蒙古陷入内斗,大明边境也就彻底安全了,可以更好的击中兵力去对付李自成了!
至于阿布奈和其他蒙古部落,等解决了李自成的事情之后,随便找个时间都能轻松的解决掉他们。
毕竟伴随着燧发枪的普及,骑兵其实早已没了优势。
再快、再强壮的蒙古铁骑,也扛不住几发子弹的威力!
与此同时,在场的其他几位总兵各自思量了一下,也觉得祖大寿说的很有道理,然后纷纷看向朱慈烺道:
“太子殿下,臣觉得祖总兵说的很有道理,按照他的方法,定能保辽东无忧!”
“臣也是这么认为的!”
“臣也是!”
眼看着众人都支持祖大寿,而他的想法又确实是最完美的,朱慈烺这才开口说道:
“既然如此,便依祖大寿所言行事吧!”
“明日大军一分为三,一部分前去驻守义州,并以义州为据点,逐步向蒙古方向延伸,直到到达塔营子。”
“另一部分则继续向前推进,直到拿下长宁堡为止!”
“最后一部分留守辽东,确保后方安稳。”
话说到这里,朱慈烺突然又想到了什么,随后继续说道:
“沿途若遇辽东汉人,不得伤害分毫,一律先带回锦州妥善安置。”
“若是遇到建奴,他们要是不反抗、并且愿意臣服于大明,同样带回锦州安置。”
“但他们若是胆敢反抗,那就格杀勿论!”
众人听闻,纷纷拱手应诺:
“臣等明白,定当谨遵殿下吩咐!”
随后,朱慈烺又对三路兵马的兵力调配、行军路线、粮草补给及后勤保障等诸多细节进行了详细规划。
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每一个安排都恰到好处,令在场众人无不暗自叹服。
直至后半夜,屋外的月色愈发深沉,众人才纷纷告退。
朱慈烺送别了众人,便也在疲惫中沉沉睡去。
然而,此时此刻,松山城内的崇祯却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之前亲眼所见的那一幕:
数以万计的大明百姓,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眼神中满是惊恐与疲惫,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涌向松山城外。
他们是被建奴驱赶而来的无辜汉人百姓,若非祖大寿及时出击,这些百姓恐怕早已命丧自己人的手中。
想到这里,崇祯的心中充满了愧疚与自责。
他身为大明天子,本应庇佑天下子民,可如今却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受难,自己却无能为力,这让他感到无比痛苦,内心仿佛被千万根针扎着一般难受。
于是当这些好不容易死里逃生的百姓们聚集在松山城下时,崇祯果断下令为百姓们发放粮食。
之前那些在战场上倒下的战马也被迅速宰杀,与大米一同煮成了一锅锅热气腾腾的肉粥,然后分发给这些百姓。
当百姓们捧着饭碗,一边狼吞虎咽,一边高呼‘陛下万岁’时,崇祯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他或许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一定是一个好人!
以前的他从未想过,辽东的百姓竟会生活得如此艰难,如此凄惨。
然而,即便他已经尽力安抚了百姓,百姓们也对他感恩戴德。
但是这些景象依然如噩梦般萦绕在他的脑海,让他难以入眠。
没过多久,崇祯突然起身,轻轻推开房门,脚步沉重地径直走向城墙。
一旁的小太监见状,急忙小跑跟上,脸上带着一丝担忧,小心翼翼地问道:
“陛下,这大晚上的,您这是要去哪儿啊?”
崇祯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前行,脚步未曾有丝毫停顿。
小太监不敢再多问,只得紧紧跟随在他身后,连大气都不敢出。
登上城墙后,守军们见是皇帝来了,纷纷行礼。
崇祯挥了挥手,示意他们起身。
小太监为崇祯披上披风,却也不敢多言,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
崇祯站在城墙上,借着清冷的月光,俯瞰着城墙下熟睡的那两万多百姓。
寒风凛冽,如刀子般刮过脸颊,许多人蜷缩在破旧的衣衫中,瑟瑟发抖,在睡梦中仍不得安宁。
有的人在梦中喃喃自语,似乎仍在经历战争的恐惧,脸上不时露出痛苦的神情。
这一幕让崇祯心如刀绞,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揪住了他的心。
他在寒风中伫立良久,任由寒风吹拂着他的发丝和衣袍,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晨光渐渐驱散黑暗,他才缓缓转身,迈着沉重的步伐转身回到了屋内。
新的一天已经开始,大明,也将迎来新生!
虽然昨晚是半夜睡的,但是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到屋内时,朱慈烺还是醒了过来。
他缓缓睁开双眼,眼眸中还残留着昨夜未散尽的疲惫。
就在这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
抬头一看,他就发现门外有一个身影正在来回踱步着,似乎很着急的样子。朱慈烺瞬间清醒,开口道:
“门外是谁?进来!”
紧接着,一名锦衣卫推门而入,手中拿着一封信件,单膝跪地呈上道:
“太子殿下,这是宁远总兵吴三桂让人送来的密信。”
吴三桂送来的?
是关于义州的?
朱慈烺心中想着,随手接过信件,随后缓缓展开。
随着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他的脸色愈发阴沉,原本的剑眉渐渐紧锁,眼中闪过一丝难以遏制的怒火。
他其实早料到建奴撤退时肯定会破坏一些带不走的辎重、甚至有想过他们会烧毁城池。
但是却没有料到他们竟如此丧心病狂,连城内手无寸铁的百姓也不放过。
五万百姓中,竟有一万多人被活活烧死。
若不是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恐怕剩下的这三万多人也会被活活烧死!
想到此处,朱慈烺的胸腔中怒火熊熊燃烧,连气息都变的急促了起来。
就在这时,方正化快步走进营帐,禀报道:
“太子爷,军队已按照昨日的规划整合完毕,马上就要出发了,你要不要去看看?”
朱慈烺听到这话,深吸了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随意的披了一件衣服在身上这才走了出去。
站在城墙上,他随即就看到了整齐排列的军队。
这些大明将士们身姿挺拔,军容严整,在晨光的照耀下,军旗猎猎作响,彰显着大明军队的威严。
按照昨天制定的计划,今日将派遣三万步兵前往义州城。
其中一部分负责守城,巩固防线,另一部分则向北进发,继续收复失地。
带领这支军队的主将是原宣府总兵官杨国柱,在原本的历史是松锦之战期间唯一战死殉国的明朝总兵。
其忠心自不必说。
此外,一支由三万骑兵和七万步兵组成的十万大军,将直接穿越小凌河,直奔盛京而去。
不过他们此行的目标并非盛京,而是长宁堡!
等拿下长宁堡之后,军队就会就地向两边进行延伸,北至蒙古塔营子,南至朝鲜。
正如祖大寿所言,只要占据此地,明军便能展开有效防御,牢牢掌控这片土地。
除此之外,朱慈烺特意派遣了马祥麟带着两万白杆兵参加了此次战役。
辽东地势复杂,山林众多,而马祥麟率领的白杆兵擅长山地作战,灵活多变,正适合在这样复杂的地形下与建奴作战。
至于这支军队的主将,那自然是祖大寿了!
剩下的军队,则留在此地驻守辽东并打扫战场。
而这次,朱慈烺就不打算去凑热闹了。
他只需坐镇锦州,掌控大局即可。
若事事都要跟着去,反倒显得对将领们不够信任了。
目送大军浩浩荡荡地离开后,朱慈烺这才转身回到了屋内。
没过多久,负责打扫战场的大同总兵官王朴突然来求见朱慈烺。
朱慈烺对王朴其实没什么太好的印象,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中,王朴在战争中为保存实力,不顾大局率先逃跑,导致明军军心大乱,加速了明军的溃败。
可以说,松锦之战之所以会失败,这家伙有很大的责任。
不过因为他的到来,这件事情并未发生,松锦之战也大获全胜,而且王朴作战也还算勇猛,朱慈烺也就懒得计较这些还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了。
但是为了避免这件事情的发生,他索性直接让王朴留下来打扫战场。
见到朱慈烺之后,王朴先是行了大礼,随后这才说道:
“殿下,臣有一事请示,那些建奴的尸体该如何处理?”
明朝建立将近三百年,对于士兵的遗体自有一套流程,照着流程走即可,不过建奴的尸体却是个难题。
王朴本想一把火烧了,但又担心朱慈烺有其他的指示,所以打算先问清楚再行动。
朱慈烺听到这话,嘴角露出一丝冷峻的笑容,王朴要是不来找他的话,他还真忘了一件大事!
下一秒,他缓缓说道:
“把他们尸体烧掉,脑袋全部砍下来,然后用他们的脑袋在锦州城外筑一座京观!”
“本宫要让所有人知道,敢冒犯大明者,便是此等下场。”
王朴闻言,脸色微微一变,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似乎未料到各位太子爷竟如此狠辣。
但他很快便恢复镇定,随即点头领命:
“臣遵旨。”
朱慈烺又继续说道:
“明军的遗体务必好生安葬,本宫要在辽东为他们立碑建庙,以慰英灵。”
王朴听后,心中一阵感动,眼眶微微泛红,赶忙应下:
“殿下仁义,臣知道该怎么办了。”
随后便退了下去。
其实如果可以的话,朱慈烺更希望可以让这些将士落叶归根,回到他们的家乡。
但在古代这种环境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奢望。
除了一些高级将领的遗体可以被运回家乡之外,普通的士兵都只能就地安葬。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确保他们的抚恤和奖励都会一文不少的发放到他们的家人手中。
让这些为大明捐躯的将士们能够得到应有的敬重与慰藉。
与此同时,松锦之战的主战场上。
打扫战场的工作刚一开始,明军士兵们就被眼前浩大而惨烈的景象惊得倒吸一口凉气。
因为此时此刻的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约十万具尸体,尸体密密麻麻,几乎看不到尽头。
虽然只是隔了一夜,但浓烈的尸臭已经在空气中肆意弥漫,令人几欲作呕。
不少士兵忍不住捂住口鼻,但他们依然强忍着不适走向了战场。
最优先处理的是死去的战马。
活着的战马早已经在昨天晚上就被统一收拢了,但这些死去的战马也不能就这么丢弃不管,可以当做军粮实用。
士兵们手持锋利的长刀,熟练的剥皮放血,然后分割马肉。
分割好的马肉被整齐地码放在一旁,后面的士兵们则将这些马肉运回后勤,然后有专门的人会处理这些马肉。
处理的手法也很简单,就是将粗盐均匀地撒在上面,用力揉搓,让盐分充分渗透。
最后腌制好的马肉被当做军粮储备起来。
处理完战马,士兵们便开始收敛明军将士的遗体。
他们两人一组,小心翼翼地将这些遗体搬运到指定区域。
在那里,有专门的登记人员仔细记录着每一位将士的姓名、籍贯、所属部队等信息。
或许有些士兵早已面目全非,不过也没关系,因为大军出发之前这些士兵们的名字就已经被记录下来了。
等到最后再统计一下士兵的数量,就知道战死的人是谁了。
与明军将士遗体的待遇截然不同,面对建奴的尸体,明军们可就没有那么客气了。
为了筑京观,士兵们手持长刀,逐一砍下建奴的头颅。
刀刃切入脖颈,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声响,甚至有时候鲜血还会溅射到士兵们的脸上以及身上。
不过他们却浑然不觉,心中只有对建奴的愤恨!
手中也不自觉更加用力起来!
一颗颗建奴的头颅被砍下后,被随手扔进麻袋,不一会儿,麻袋就被塞得满满当当。
随后,士兵们用马车将这些装满建奴头颅的麻袋运往锦州城外,准备筑造京观。
而剩下的建奴尸身,则被集中到一处巨大的深坑中。
士兵们将一桶桶火油浇在尸体上,随后一支火把就被扔了进去。
一瞬间,熊熊大火燃起,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火焰不断吞噬着建奴尸体,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焦臭味弥漫在空气中,令人作呕。
士兵们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切,脸上却没有丝毫表情。
除此之外,战场上还散落着大量的兵器、盔甲和火炮,而这些东西也都是要统一回收的。
完好的兵器与盔甲被运回军营,等待重新分配。
损坏严重的则被集中起来,准备融化重新铸造成兵器和铠甲。
没办法,古代生产力低下,很多东西都是必须回收利用的。
总而言之,主打一个不浪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