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uc1p.com!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第246章 有轨电车
  长安城的变化已经让人非常的看不懂,看不清楚了。
  但,在研究院内部,又是另外一副光景。
  说实在的,如果不是霍海不希望历史上留下的记录是“霍海发明了发电机”“霍海发明了电灯”“霍海发明了电机”,这些东西他早就做出来了。
  甚至于电机这种东西,只要能把铜丝拉出来,霍海能手搓电机。
  这难道不是四驱车爱好者的基本能力吗?
  虽然霍海做不到自己搞出能破纪录的马达,但是赶时髦自己也是缠过电机的。
  虽然电机不等于马达,但马达等于电机,而且,还是级别比较高的电机。
  但,就算霍海不出手,最基础的发电机,电机,还有电灯,也已经发明出来了。
  霍海算了一下时间,距离电力理论出世,已经过去六年了。
  六年过去,也说不清楚是谁发明出来了电机和发电机。
  准确的说,一开始的汽轮机是儿宽他们做出来的。
  但那个蒸汽轮机,和霍海认知上的蒸汽轮机差距巨大。
  就是用了蒸汽机一样的原理,用烧水来用蒸汽催动轮机转动产生电,然后用电线传输到远处。
  说白了,就是制作了一个发电的线圈结构,用转轴连接在了蒸汽机上,把蒸汽机的活塞结构,换成了汽轮。
  那就是第一代汽轮机。
  应该说,是儿宽和法第还有黄角,各自发明了这个原始蒸汽轮机的一部分。
  组合在了一起。
  而这几年过去后,这个原始蒸汽轮机的结构,全部都在改进。
  从气缸结构,到气管结构,到汽轮结构,加第二汽轮,反向汽轮,汽轮开口方向,转轴密封技术,转轴精细结构。
  一步一步的提升。
  提升到现在,真的说不清楚是谁发明了这个东西了。
  而电机的改进,是一回事。
  电灯更是如此。
  这电灯的制作,就是一种赌运气的行为,实验的材料够多,才能试验出真正靠谱能用的那一种。
  这就是纯看运气了。
  也许试验了十次,就试验到了,但如果重来一次,也许试验十万次,才能试验出来。
  最恐怖的是,现在,这一切集中在了研究院。
  在前世,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物理,材料学,各种尖端技术,分散在十几个国家,时间跨度也很大,也许某个新技术用得上的材料,其实几十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只是时间太久了反而被遗忘了。
  有时候发明出的技术,一直没有材料,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技术都已经过时了,都还没找到适合的材料。
  比如特斯拉汽轮机结构。
  而在现在的大汉,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科技研究集中在长安。
  长安城百分之九十九的顶级科技技术研究聚集在皇家研究院,各种理论技术和前沿技术至少也有六成到七成在皇家研究院。
  这种情况下,真的很难试验出电灯材料。
  因为特别容易走偏路。
  有时候,实验到了某种材料,结果发现点亮时间挺长的。
  以为找到了答案。
  但其实,有可能这种材料就是这一族材料中点亮电灯最久的,一下就带偏了整个研究风向,导致全体跑偏。
  而这种材料,在研究院数不胜数。
  从木焦油被蒸馏分成了几种材料,开启了化工工业时代后,目前通过石油煤炭制造的化工产品霍海都不知道有多少,其中有明确功效已经在市场上正常使用的化工品,都已经有二百多种了。
  包括给手术刀消毒的那些,已经都革新了两三代了。
  所以,材料多了,反而对这种需要穷举法实验的发明,是一种折磨。
  但是,电力设施在整个研究院,依旧还是铺开了。
  所有的实验员,既是实验员,又是实验员。
  每个人既然有自己的实验要做,也要成为整个电力体系的实验员。
  霍海有一段时间没来研究院了。
  现在的研究院,人口大量扩充,已经是第三代们作为主要动力了。
  当初霍海带出来的第二代大多数本身就是工人,是半路出家,学习新学,技术转换,他们研究有好有坏,好处是他们本身富有经验,并且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所以研究天马行空,有时候有很多离谱的研究,但,其中一部分真成了。
  而第三代不一样,他们接受过长时间的新学培养,进行过长时间的工学培养,接受过第二代灌输的经验。
  所以他们做起实验来,没有了那种天马行空,但稳扎稳打。
  整个研究院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霍海刚刚进入研究院区域,马车就被拦停了。
  霍海从窗户往外看了一眼,看到是熟悉的研究员:“你小子想干嘛?”
  霍海还以为他有什么问题需要问。
  结果那小子跟蒋不疑叨叨了啥。
  蒋不疑回头跟霍海说:“大司农,他们请您下车,要不坐蒸汽车进去,要不坐有轨电车进去。”
  霍海挑眉:“嗯?”
  蒋不疑小声:“研究院里面的各种研究成果,需要做实验,但是有规定电力设备不允许在外面使用,所以研究院内部就干脆把各种研究成果在内部测试。”
  “因为研究院人本来就少,所以全部都要参与各种测试。”
  霍海点头:“我明白了,把我当小白鼠了,行吧,换就换吧。”
  其实,这事情霍海是知道的,只是忘了。
  这事儿是陈安提出的。
  作为技术学院副院长,陈安比杨连成这个研究院副院长存在感低很多。
  主要是陈安性格没有杨连成外显,而不是他真没存在感。
  毕竟研究院这些优等生,全都是从他的技术学院培训过,在里面成为佼佼者,才能来研究院。
  所以实际上在研究院内部,陈安地位还是很崇高的。
  他提出的建议,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听。
  而陈安之所以提出这一条,也是因为他大匠的身份,鲁班传人的身份。
  鲁班的《缺一门》陈安一直深信不疑。
  但是现在,陈安渐渐知道了缺一门究竟是什么道理。
  安全生产,熟练生产,是大问题。
  不熟练首先就很危险,其次,熟练了之后更危险,要按照安全制度来,才能真正的保证安全。
  否则,随机带走手脚不是开玩笑的,甚至随机带走家人,都很正常。
  当初葛楠不就是因为做其他火药实验的时候,引发了库存硝化爆燃最终没了的么?
  所以,陈安提出了在研究院进行电力设备实验的想法。
  道理很简单。
  研究员们自己要用的东西,研究员们又很清楚电力的恐怖,随便杀死一头牛,更别说人了。
  两条合在一起,他们要做实验者,才会保证实验品的安全性。
  霍海下车后,看了看新一代蒸汽车,又看了看旁边的有轨电车。
  这个有轨电车比较粗糙,各种设备直接挂在车箱体上,各种线裸露在外,虽然使用橡胶进行了包覆,但看起来杂乱无章。
  和它进行鲜明对比的是,路边的电线杆电线的有序和规整。
  霍海看有轨电车这模样,就不像是研究院的半成品,而像是初成品,被强行拿进来做实验了。
  “这是太子设计的吧?”
  旁边的研究员们点头。
  霍海选择了有轨电车这边。
  还没上车呢,蒋不疑走到车前面,就蹲在地上看了起来。霍海停下脚步,其他研究员也看向了蒋不疑。
  而蒋不疑看完结构后,非常震惊。
  “糟糕。”
  霍海:“怎么?”
  看到火药包了?这什么表情?
  蒋不疑悻悻:“这……车的机械结构,和我老师研究的结构好相似!”
  “没想到研究院内的研究方向是一样的,这下白研究了,回去只有迭代了。”
  霍海战术后仰了一下,走上了车。
  其实有轨电车技术并不是很难,准确的说是原始版的有轨电车,技术不难。
  以二十一世纪天天看电力事故排查短视频的青年的水平,随便都能看懂这里面的电力布置。
  这玩意儿他就跑不快,最多电机失速。
  如果有问题,那就是电力短路导致橡胶烧穿,车体木头碳化,时间久了燃起来。
  不过霍海乍一看,看不出任何结构问题,所以也就上车了。
  蒋不疑还在那儿感叹,好的设计心有灵犀呢,旁边的研究员们却在对眼神。
  蒋不疑,不知道他老师是太子吗?
  难怪太子看到大司农来了立刻就跑了。
  敢情躲的不是他姐夫大司农,是躲他的徒弟。
  霍海上了车之后,发现这有轨电车里,有电灯。
  这不知道是哪一代电灯,估计也是试验品。
  试验品内部安装试验品,算是给他们利用上了。
  这电车启动的时候,霍海脸色一变。
  好猛的电机。
  怎么连个变速都没有,上来就是满功率转?
  这车都没启动,直接满功率转,它烟冒的比内燃机尾气都大!
  再看之后,发现车它没有动,脑袋偏出去后,发现后轮自己转自己的,前轮没动。
  霍海捏着下巴。
  这明显是抓地力不够导致的。
  但本来有轨电车就没有什么抓地力这一说,难道喷砂?
  霍海仔细的思考了一下,觉得这个可能是传动轴的问题。
  或者说是,前面没有安装电机的问题。
  后面有电机,前面没有,前轮没动,后轮转起来短时间带动不了车。
  为什么前轮没安装电机?或者前后轮之间不安装传动轴?
  要知道霍海五岁时候玩儿四驱车,就知道,有传动轴的车子,跑起来比单后驱的跑得快,跑的稳,能应对更多情况。
  霍海仔细观察之后,发现了问题所在。
  这个电车,司机坐在正中间。
  如果看结构,这个方向盘转向机,应该是直接连接在前轮的轴上面的。
  安装在正中间。
  这转向机构,就把传动轴的位置占据了。
  而前电机的话,空间也不够。
  如果把驾驶位移动到左边,把中间空出来,给上传动轴,同样的动力,都能杜绝这样的疯狂打滑。
  此时,司机正在观察电机烟量。
  他在判断车启动不启动得了。
  如果车子转起来,那就走,接下来就不冒烟了。
  如果车子没走,那就不能再继续了,再踩油门,燃起来了。
  这次很幸运,车动起来了。
  车子启动后,走了一段,司机放下心来,才询问:“大司农,这车设计方面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霍海:“你这个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有必要,应该在前轮和后轮之间加一个传动轴。”
  “你这个车轮和火车轮子做的一样肯定是不行的。”
  “火车是轨道是凸起的,车轮是凹陷的,而这有轨电车,最好做成轨道是凹陷的,车轮是陷进去的。”
  火车和以前的马车,刚好相反。
  而现在,有轨电车,恰巧和马车车轨应该一样。
  原因是重量问题。
  那火车的凹进去的结构,就意味着车轮有两个轨道壁,形成了【n】型口,而如果车轮是凸起的车轨是凹陷的,那车轮就是【i】型的。
  同样的厚度,重量减轻一半。
  什么概念?这可是纯金属的轮子!
  四个轮子各少一半,那可是几百斤的重量。
  这几百斤,放在加大电机上不香?放在前挡风玻璃上不好吗?
  司机听完两个建议,眼睛一亮:“大司农,还有吗?”
  霍海:“还有……你们造车还是我造车?”
  “要不这样,我画个图纸开始生产有轨电车,你们别研究了?”
  司机一听尬笑:“别啊大司农,您吃肉,咱们喝口汤不是?”
  霍海:“我对有轨电车没兴趣,就算真投资,我也投资研发新火车去了。”
  事实上,不是假设,霍海就是在疯狂的投资研发新的火车,只不过是烧重油的。
  北方的铁路修建,事关能源,霍海和刘彻是没有拿出来讨论的。
  在所有人看来,运输就是大汉的命脉,运输业的发达,就是大汉的发达。
  所以,所有人遇到千安铁路这种机会,都必然上去投入,想要分一杯羹。
  但实际上,能源才是运输的基础。
  手握能源,随意订价,就能源源不断从运输中抽成。
  而且形成定式之后,别人根本没法反对,反抗。
  而北方的线路穿过了各个能源基地,路上又串联了一百多万人口,而且还要迁徙大量卫满朝鲜的人过去,这些人在现如今的政策下,会发展成能源工人,并且长期保持,既然不缺工人,又不缺矿,这北方的能源线路能保持很久,几乎可以坚持过前三次工业革命。
  不过,霍海现在对这些投入,已经根本不在乎了。
  没错,这种一千七百公里级别的铁路,对于霍海和刘彻,都已经不痛不痒了。
  现在,城市化开启了,他们需要源源不断的从霍海和刘彻手里买地,修房子,卖给工人。
  可能他们会觉得地价只占据开发费用的三到五成很赚。
  但这些钱汇聚在一起,可以让刘彻和霍海在这个时期,疯狂的砸钱干交通主动脉。
  八年前,修五十公里铁路,看到铁铺在地上,要了刘彻老命了。
  几年前,修三百公里铁路,霍海和刘彻破釜沉舟。
  如今,千公里级别的铁路,也不过如此而已了。
  霍海倒是对电车更有兴趣。
  可惜霍海很清楚,电车的时代在未来,不是在此时。
  内燃机何时才会出现?
  蒸汽机的出现都没有需要霍海去点破去刻意制造,内燃机呢?
  真的因为钢铁质量太好,让内燃蒸汽机的油气膨胀现象不能被机械师们发现,不能总结出内燃机需要的技术?
  霍海坐在车上走后,太子才从暗中走了出来,看向远处的车。
  石德:“太子,决定好了吗?”
  刘据背负双手,默默不语。
  (本章完)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More+

限定室友(1v2)

擎苍月

战少,你媳妇又爬墙了

繁初

社死得到的男朋友

清茶与

医妾

北枝寒

影子

麦阿秋

贼老天你该死

不再恋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