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这十年人间,该东林士人起舞了!
第284章 这十年人间,该东林士人起舞了!
常州府,东林书院。
一处幽静的竹林小院之中。
与京城相同,此时常州府也在下着大雨。
“嗡!”
随着一阵空间波动荡起,地面出现一层层玄奥的符文。紧跟着,就见一袭朴素青衣的朱由检的身影出现。
“主子!”这时,收到朱由检要回东林书院消息,早早等在门口的王承恩见此,立刻撑着伞就迎了上来。
“师傅们呢?”朱由检一边朝着屋子里走去一边开口询问道。
“听说主子回来,所以早早的便在湖心亭等着了。”王承恩看了眼神情平静,看不出任何不虞之色的朱由检道:
“奴婢什么都没有说,但是那些先生们似乎已经猜到了……”
朱由检从京城出发返回东林书院的时候就已经给了他消息,让他做好准备,接下来要回京城主持大局。
“师傅们虽然足不出户,只是安心在这书院讲学议政,但这些年东林书院向大明输送的学子不计其数。”
“因此,师傅们也可以说是,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会知道接下来朝中局势大变,倒也不足为奇。”说着,朱由检脚下步子一停,道:
“罢了,这就去湖心亭吧……”
见此,王承恩什么都没有说,只是默默地跟在身旁,为朱由检撑着伞。
如今的东林书院,相比于当初,早已不能用片面的“书院”二字来简单形容。
如今的东林书院,与其说是书院,倒不如说它是一座小镇更为合适。
不一会的功夫,朱由检便和王成恩二人来到了东林书院的湖心亭之上。
远远望去,整座大湖呈现碧蓝色,密集的雨点坠入本就被风吹的波澜起伏的湖面,溅起一层密密麻麻的水汽。
而在整座大湖的最中央位置,则是一座宽广无比的亭台楼阁建筑群落。
矗立在建筑群落最中心的则是一座九层阁楼,在阁楼的牌匾上,则写着“观澜雅筑”四个书卷气浓郁的大字。
如今的大明在“启思革新”的国策推行影响之下,民间百姓又或者是官方建筑的督造上,要求并不像从前那般严苛。
就拿京城来说,很多大厦的建筑层数,早已经超过了百层。
一些书斋、或者是酒楼等地,更是敢以“江山”、“天下”等命名。可见如今的大明风气,早已步入了新时代。
甚至因为灵网的铺设,导致全世界所有民众,都可以在灵网上畅谈无阻。
当然,毕竟世界人民是一家,都属于大明的子民,东西方思想碰撞交流的结果,就是让民众的思想更为开放。
像是东林书院,建一座九层高的“观澜雅筑”根本不算什么违规。
王承恩将朱由检送到“观澜小筑”后便留了下来。
身为朱由检的贴身大伴,他自是知道,什么时候该给主子自由空间,什么时候该紧跟在身边为主子排忧解难。
一路通过“云梯”登上九层,远远的朱由检就看到了十几道身影凭栏远望。
许国、王锡爵、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李邦华等等诸多东林核心人员齐聚一堂。
当然,要说东林书院真正的核心党派总共多达一二百人。
这些人绝大多数都已经在大明府州县任职,甚至还有不少入了海外布政使司。
而像是东林书院中最大的领头人,自然是顾宪成与申时行二人。
顾宪成如今已经是吏部右侍郎,不过吏部在严家的手中,而顾宪成又是东林党派之首,其本质则是裕王一派。
自然是处处遭到打压!
基本上他这个吏部右侍郎,就是一个闲职。
不过像是申时行,因为此前曾在裕王的举荐下,在当年徐阶重返内阁后成为瀛州府知府镀金,之后成了扬州府知府。
虽不至于是布政使这种封疆大吏,却也是真正的实权人物。
这些年,裕王府更是有意将其调往法兰西布政使司,担任按察使。
总之,如今的东林党,或许在内阁,六部这种大明权力巅峰还不足以插足,影响几乎没有,但从侍郎官职开启。
一直到大明府、州、区县这一层级的影响力,可以说如今依然有赶超严党、景王、高拱、张居正等派系之势。
可见如今的东林党之势何等强盛!
也正是因为,来自这方方面面的政治势力,所以裕王府如今的势力,在大明朝可以说是与严党平分秋色。
这如何能不让诸王视安王和裕王府为眼中钉?
此时东林书院众多大儒,正汇聚在一个身穿棕色长衫身边,吟诗作赋。
“顾师?”看到那棕色长衫的中年背影,朱由检一愣,意外不已,显然没有想到可以在东林书院看到顾宪成。
没错,此人不是旁人,正是东林书院的创始人之一,顾宪成。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筑基初期的修士。
“少主!”这时,其他人也看到了朱由检,于是纷纷转身行礼。
“我等见过少主。”
见东林书院一众大儒对自己行礼,朱由检此前因为被大哥朱由校威胁回裕王府而严肃的面容,不由一宽,抬了抬手道:
“诸位先生无需多礼,快快请起。”
或许是因为常年在东林书院静修,与这些当世大儒谈经论道,议论朝政天下,让他完全将这些人视作了亲近之人。
此时看到这些大儒对自己行礼,自是不会拿捏皇族的架子。甚至他心里还有些不喜这些大儒对自己如此尊敬。
不过有些道理他自然也明白,身为皇族,身份上注定了旁人见到他就必须行礼,这是与生俱来的,无可改变。
“少主,”顾宪成手拿折扇,笑着拱手道:“在场诸位都已知晓,殿下即将返回京城王府主持大局。”
“因此便商量着在此为少主践行,”说着,顾宪成的语气微微一顿,左右看了看在场众人后,又对朱由检轻笑道:
“况且,在我们看来,这些年少主所学已登堂入室,该出师了。”
出师?听到这两个字,饶是朱由检,也不由的一愣。
“哈哈哈。”而看着朱由检这一副发愣的模样,其他人顿时哈哈大笑。
一时间,楼外风雨楼内笑,东林士人此刻尽显书生意气与洒脱。
人群中,被簇拥的朱由检感受着身边的氛围,心中既是欢喜,又是不舍。
不过想到大哥说的话,若是自己不回去,那么父亲就会对东林书院动手。他太清楚父亲朱常洛是个什么人了。可以说,父亲朱常洛完美继承了爷爷朱翊钧的性格和手段。
(注:由于所有人物命运改变,朱常洛在本书中不再是朱翊钧的随便产物,而是一个备受朱翊钧关注的儿子。)
他毫不怀疑,如果自己真的继续在东林书院进修,而不回去裕王府的话,那么不出一日,东林书院这帮大儒便会惨死。
所以他必须要回去!
约莫半个小时后,东林众人开始分主次落座。
在场众人当中,身份最高的,毫无疑问自然是朱由检,然后便是东林书院的创始人之一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等人。
“顾师几时回来?”朱由检问起了顾宪成,为何会在东林书院。
按道理说,内阁和六部尚书,如今全部进入乾坤境闭关修炼,大明现如今执掌权力的就是九王以及六部侍郎。
虽说顾宪成在吏部当中被架空,可如今吏部当权的也不过是左侍郎。
而身为右侍郎的顾宪成,就算是严党的人再怎么不愿意,在这个急缺人手的时候,顾宪成也必然要用。
否则出了什么差错,他们担不起。
因此,在朱由检看来,顾宪成就应该趁着这个时候,重新在吏部夺权才是。
如今的大明朝官员,可以说是人人修仙,因此十年时间对于凡人来说很长,可是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现如今大明的官员,不知道有多少人恨不得夜以继日的谋划上位。
这个时候,顾宪成反而松懈?
“我这次回来是为两件事,”顾宪成微微颔首,轻抚胡须道:
“一是想劝少主回京,主持大局,”说着语气微微一顿,而后轻笑道:“却是不想,荣昌郡王已有安排。”
(注:在明朝,朱由检的太爷是皇子,爷爷是世子,父亲爵位当封郡王。因此,服务于剧情,朱常洛封荣昌郡王。)
听到“荣昌郡王”这四个字后,朱由检的脑海当中,又不由得浮现出父亲朱常洛那张似乎永远威严的脸。
几乎是本能的,朱由检的眉头,深深的皱了起来。
顾宪成自然是看出了朱由检神情间隐含的不喜之色,沉默片刻后,继续道:“少主,其实我很赞同郡王的安排。”
“其中缘由,想必以少主的才智,即使不必多说,也能明白。”
“您在王爷,世子,郡王的心中,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说句大不敬的话,或许在未来的某天,整座王府都要交到您的手中。”
“少主静修十数年,如今出师,这十年人间,就是您最好的实践机会!”
“子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顾宪成语重心长道:“其余八王来势汹汹,裕王府与安王府联盟。”
“早已经成为了其他八王的眼中钉,肉中刺。”
“如今王爷和世子殿下闭关修炼,王府由郡王主持,可除过您的大哥,您其他的兄弟,资质有限,很难帮到郡王。”
“这个时候,您理应回去!”
其他人听到这话,也都是纷纷应答。
“少主,我等以为,顾老说的在理,您确实应该回去!”
“不错,请少主容我等说一句大不敬的话,如今朝野内外都能看得分明,这十年人间便是九龙夺嫡的最佳时间。”
“这个时候但凡王府势力受损,那么影响的便是我等所有人……”
“……”
“少主无需担心,这十年人间,我等都会支持您!”
“您的背后是所有东林士人!”
一时间,观澜雅筑九层,一众东林大儒纷纷附和,闹哄哄一片。
见此,朱由检沉默片刻后,点了点头。
原本他就已经答应了大哥回王府。
如今看到整个东林书院如此之多的大儒支持他,心中自是暖暖的。
“第二件事,”等所有人安静,朱由检想明白后,顾宪成继续道:“自然是为了我东林士人接下来的安排了。”
“接下来的十年人间,九龙夺嫡,局势必然会动荡不安。这个时候,就是我东林士人出手的时机!”
听到顾宪成如此说,书院的其他人也再次议论起来。
“如今的大明社稷,看似繁华如锦,实则已经到了需要重新变法的地步。”顾宪成之弟,顾允成大声道。
“此前我大明曾整顿吏治,可朝中某些毒瘤却依旧存在,至今毒害大明!以官职为自己谋利,比如严嵩父子!”
“当年徐阶等清流未能将其拔除,如今我等当继续为朝廷除害!”
“唉,”这时也有人叹气道:“可是严嵩背后是皇上!”
“严嵩父子向来喜欢蒙蔽皇上,想要铲除严嵩父子,何其之难啊。”
“其实,铲除严嵩父子倒也不难……”这个时候,人群中一个白色麻衣中年人站起身,在众人的目光汇聚到他身上后,微微一笑,道:
“皇上之所以喜欢严嵩父子,那是因为严嵩父子可以为皇上办事!”
站起来之人名为阮大铖,也是东林士大儒之一。
“虽然说过程往往令人发指,甚至是做的一些事情天怒人怨,比如当年对倭人干净杀绝一事,就太过灭绝人性……”
“可最终的结果却非常的有效,且可以让大明获利。”
“当年的清流之所以没能将严嵩父子铲除,让严党一脉断绝,就是因为他们即便参透了严嵩父子存活的本质,却依旧不曾行动,”阮大铖说着,冷笑道:“甚至,徐阶之流还因内斗而分崩离析!”
“可见,如今内阁所谓的阁老们,是何等的愚昧无知!可是当年清流怕的,我东林士人不会怕!”
“我们只需要乘十年人间,将严党一脉全部断绝,他们没人可用……那时,他们还能为皇上办成事吗?”
说话间,阮大铖满脸自信,道:
“等到皇上意识到严党无用之后,严党也就无用了!”
“哼!严嵩父子?弹指可灭尔!”
“……”
(本章完)
常州府,东林书院。
一处幽静的竹林小院之中。
与京城相同,此时常州府也在下着大雨。
“嗡!”
随着一阵空间波动荡起,地面出现一层层玄奥的符文。紧跟着,就见一袭朴素青衣的朱由检的身影出现。
“主子!”这时,收到朱由检要回东林书院消息,早早等在门口的王承恩见此,立刻撑着伞就迎了上来。
“师傅们呢?”朱由检一边朝着屋子里走去一边开口询问道。
“听说主子回来,所以早早的便在湖心亭等着了。”王承恩看了眼神情平静,看不出任何不虞之色的朱由检道:
“奴婢什么都没有说,但是那些先生们似乎已经猜到了……”
朱由检从京城出发返回东林书院的时候就已经给了他消息,让他做好准备,接下来要回京城主持大局。
“师傅们虽然足不出户,只是安心在这书院讲学议政,但这些年东林书院向大明输送的学子不计其数。”
“因此,师傅们也可以说是,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会知道接下来朝中局势大变,倒也不足为奇。”说着,朱由检脚下步子一停,道:
“罢了,这就去湖心亭吧……”
见此,王承恩什么都没有说,只是默默地跟在身旁,为朱由检撑着伞。
如今的东林书院,相比于当初,早已不能用片面的“书院”二字来简单形容。
如今的东林书院,与其说是书院,倒不如说它是一座小镇更为合适。
不一会的功夫,朱由检便和王成恩二人来到了东林书院的湖心亭之上。
远远望去,整座大湖呈现碧蓝色,密集的雨点坠入本就被风吹的波澜起伏的湖面,溅起一层密密麻麻的水汽。
而在整座大湖的最中央位置,则是一座宽广无比的亭台楼阁建筑群落。
矗立在建筑群落最中心的则是一座九层阁楼,在阁楼的牌匾上,则写着“观澜雅筑”四个书卷气浓郁的大字。
如今的大明在“启思革新”的国策推行影响之下,民间百姓又或者是官方建筑的督造上,要求并不像从前那般严苛。
就拿京城来说,很多大厦的建筑层数,早已经超过了百层。
一些书斋、或者是酒楼等地,更是敢以“江山”、“天下”等命名。可见如今的大明风气,早已步入了新时代。
甚至因为灵网的铺设,导致全世界所有民众,都可以在灵网上畅谈无阻。
当然,毕竟世界人民是一家,都属于大明的子民,东西方思想碰撞交流的结果,就是让民众的思想更为开放。
像是东林书院,建一座九层高的“观澜雅筑”根本不算什么违规。
王承恩将朱由检送到“观澜小筑”后便留了下来。
身为朱由检的贴身大伴,他自是知道,什么时候该给主子自由空间,什么时候该紧跟在身边为主子排忧解难。
一路通过“云梯”登上九层,远远的朱由检就看到了十几道身影凭栏远望。
许国、王锡爵、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李邦华等等诸多东林核心人员齐聚一堂。
当然,要说东林书院真正的核心党派总共多达一二百人。
这些人绝大多数都已经在大明府州县任职,甚至还有不少入了海外布政使司。
而像是东林书院中最大的领头人,自然是顾宪成与申时行二人。
顾宪成如今已经是吏部右侍郎,不过吏部在严家的手中,而顾宪成又是东林党派之首,其本质则是裕王一派。
自然是处处遭到打压!
基本上他这个吏部右侍郎,就是一个闲职。
不过像是申时行,因为此前曾在裕王的举荐下,在当年徐阶重返内阁后成为瀛州府知府镀金,之后成了扬州府知府。
虽不至于是布政使这种封疆大吏,却也是真正的实权人物。
这些年,裕王府更是有意将其调往法兰西布政使司,担任按察使。
总之,如今的东林党,或许在内阁,六部这种大明权力巅峰还不足以插足,影响几乎没有,但从侍郎官职开启。
一直到大明府、州、区县这一层级的影响力,可以说如今依然有赶超严党、景王、高拱、张居正等派系之势。
可见如今的东林党之势何等强盛!
也正是因为,来自这方方面面的政治势力,所以裕王府如今的势力,在大明朝可以说是与严党平分秋色。
这如何能不让诸王视安王和裕王府为眼中钉?
此时东林书院众多大儒,正汇聚在一个身穿棕色长衫身边,吟诗作赋。
“顾师?”看到那棕色长衫的中年背影,朱由检一愣,意外不已,显然没有想到可以在东林书院看到顾宪成。
没错,此人不是旁人,正是东林书院的创始人之一,顾宪成。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筑基初期的修士。
“少主!”这时,其他人也看到了朱由检,于是纷纷转身行礼。
“我等见过少主。”
见东林书院一众大儒对自己行礼,朱由检此前因为被大哥朱由校威胁回裕王府而严肃的面容,不由一宽,抬了抬手道:
“诸位先生无需多礼,快快请起。”
或许是因为常年在东林书院静修,与这些当世大儒谈经论道,议论朝政天下,让他完全将这些人视作了亲近之人。
此时看到这些大儒对自己行礼,自是不会拿捏皇族的架子。甚至他心里还有些不喜这些大儒对自己如此尊敬。
不过有些道理他自然也明白,身为皇族,身份上注定了旁人见到他就必须行礼,这是与生俱来的,无可改变。
“少主,”顾宪成手拿折扇,笑着拱手道:“在场诸位都已知晓,殿下即将返回京城王府主持大局。”
“因此便商量着在此为少主践行,”说着,顾宪成的语气微微一顿,左右看了看在场众人后,又对朱由检轻笑道:
“况且,在我们看来,这些年少主所学已登堂入室,该出师了。”
出师?听到这两个字,饶是朱由检,也不由的一愣。
“哈哈哈。”而看着朱由检这一副发愣的模样,其他人顿时哈哈大笑。
一时间,楼外风雨楼内笑,东林士人此刻尽显书生意气与洒脱。
人群中,被簇拥的朱由检感受着身边的氛围,心中既是欢喜,又是不舍。
不过想到大哥说的话,若是自己不回去,那么父亲就会对东林书院动手。他太清楚父亲朱常洛是个什么人了。可以说,父亲朱常洛完美继承了爷爷朱翊钧的性格和手段。
(注:由于所有人物命运改变,朱常洛在本书中不再是朱翊钧的随便产物,而是一个备受朱翊钧关注的儿子。)
他毫不怀疑,如果自己真的继续在东林书院进修,而不回去裕王府的话,那么不出一日,东林书院这帮大儒便会惨死。
所以他必须要回去!
约莫半个小时后,东林众人开始分主次落座。
在场众人当中,身份最高的,毫无疑问自然是朱由检,然后便是东林书院的创始人之一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等人。
“顾师几时回来?”朱由检问起了顾宪成,为何会在东林书院。
按道理说,内阁和六部尚书,如今全部进入乾坤境闭关修炼,大明现如今执掌权力的就是九王以及六部侍郎。
虽说顾宪成在吏部当中被架空,可如今吏部当权的也不过是左侍郎。
而身为右侍郎的顾宪成,就算是严党的人再怎么不愿意,在这个急缺人手的时候,顾宪成也必然要用。
否则出了什么差错,他们担不起。
因此,在朱由检看来,顾宪成就应该趁着这个时候,重新在吏部夺权才是。
如今的大明朝官员,可以说是人人修仙,因此十年时间对于凡人来说很长,可是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现如今大明的官员,不知道有多少人恨不得夜以继日的谋划上位。
这个时候,顾宪成反而松懈?
“我这次回来是为两件事,”顾宪成微微颔首,轻抚胡须道:
“一是想劝少主回京,主持大局,”说着语气微微一顿,而后轻笑道:“却是不想,荣昌郡王已有安排。”
(注:在明朝,朱由检的太爷是皇子,爷爷是世子,父亲爵位当封郡王。因此,服务于剧情,朱常洛封荣昌郡王。)
听到“荣昌郡王”这四个字后,朱由检的脑海当中,又不由得浮现出父亲朱常洛那张似乎永远威严的脸。
几乎是本能的,朱由检的眉头,深深的皱了起来。
顾宪成自然是看出了朱由检神情间隐含的不喜之色,沉默片刻后,继续道:“少主,其实我很赞同郡王的安排。”
“其中缘由,想必以少主的才智,即使不必多说,也能明白。”
“您在王爷,世子,郡王的心中,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说句大不敬的话,或许在未来的某天,整座王府都要交到您的手中。”
“少主静修十数年,如今出师,这十年人间,就是您最好的实践机会!”
“子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顾宪成语重心长道:“其余八王来势汹汹,裕王府与安王府联盟。”
“早已经成为了其他八王的眼中钉,肉中刺。”
“如今王爷和世子殿下闭关修炼,王府由郡王主持,可除过您的大哥,您其他的兄弟,资质有限,很难帮到郡王。”
“这个时候,您理应回去!”
其他人听到这话,也都是纷纷应答。
“少主,我等以为,顾老说的在理,您确实应该回去!”
“不错,请少主容我等说一句大不敬的话,如今朝野内外都能看得分明,这十年人间便是九龙夺嫡的最佳时间。”
“这个时候但凡王府势力受损,那么影响的便是我等所有人……”
“……”
“少主无需担心,这十年人间,我等都会支持您!”
“您的背后是所有东林士人!”
一时间,观澜雅筑九层,一众东林大儒纷纷附和,闹哄哄一片。
见此,朱由检沉默片刻后,点了点头。
原本他就已经答应了大哥回王府。
如今看到整个东林书院如此之多的大儒支持他,心中自是暖暖的。
“第二件事,”等所有人安静,朱由检想明白后,顾宪成继续道:“自然是为了我东林士人接下来的安排了。”
“接下来的十年人间,九龙夺嫡,局势必然会动荡不安。这个时候,就是我东林士人出手的时机!”
听到顾宪成如此说,书院的其他人也再次议论起来。
“如今的大明社稷,看似繁华如锦,实则已经到了需要重新变法的地步。”顾宪成之弟,顾允成大声道。
“此前我大明曾整顿吏治,可朝中某些毒瘤却依旧存在,至今毒害大明!以官职为自己谋利,比如严嵩父子!”
“当年徐阶等清流未能将其拔除,如今我等当继续为朝廷除害!”
“唉,”这时也有人叹气道:“可是严嵩背后是皇上!”
“严嵩父子向来喜欢蒙蔽皇上,想要铲除严嵩父子,何其之难啊。”
“其实,铲除严嵩父子倒也不难……”这个时候,人群中一个白色麻衣中年人站起身,在众人的目光汇聚到他身上后,微微一笑,道:
“皇上之所以喜欢严嵩父子,那是因为严嵩父子可以为皇上办事!”
站起来之人名为阮大铖,也是东林士大儒之一。
“虽然说过程往往令人发指,甚至是做的一些事情天怒人怨,比如当年对倭人干净杀绝一事,就太过灭绝人性……”
“可最终的结果却非常的有效,且可以让大明获利。”
“当年的清流之所以没能将严嵩父子铲除,让严党一脉断绝,就是因为他们即便参透了严嵩父子存活的本质,却依旧不曾行动,”阮大铖说着,冷笑道:“甚至,徐阶之流还因内斗而分崩离析!”
“可见,如今内阁所谓的阁老们,是何等的愚昧无知!可是当年清流怕的,我东林士人不会怕!”
“我们只需要乘十年人间,将严党一脉全部断绝,他们没人可用……那时,他们还能为皇上办成事吗?”
说话间,阮大铖满脸自信,道:
“等到皇上意识到严党无用之后,严党也就无用了!”
“哼!严嵩父子?弹指可灭尔!”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