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华安城
在郑鸿逵的指挥下,大明野战军犹如一柄利剑,直插敌阵,迅速在洪军的溃兵中制造出更大的混乱。
大明野战军士兵的杀气腾腾,犹如疾风暴雨一般席卷而过。溃兵的队伍已经开始被郑军迅速吞噬,原本气吞万里的洪旭军一时间已经没有了丝毫抵抗力。洪旭军的士兵们要么慌乱地四散逃窜,要么在战斗中被一一击倒。
然而,纵使局势已经倾向郑鸿逵一方,洪军的反击仍未彻底消失。即使溃败已经成定局,但他们依然将撤退的行动保持得极为谨慎,力求在混乱中寻找一线生机。
与此同时,在洪军的后方,吴耀和梁超带着二十余名精锐部队,从一旁迅速冲了出来。身边的锦衣卫下属也紧紧跟随,其间有些地方民兵被迅速卷入其中,冲突愈加激烈。
“向前!别停下!”吴耀大声喊道,手中的长枪指向前方。
不过,兵员的慌乱和战斗力的差距,早已让局势失控,部分地方民兵或是被洪军的追兵压制,或是逃散在战场的各个角落,再也无法恢复秩序。
吴耀一边指挥,一边观察四周的动静。
“准备撤退,快!”梁超也在此时喊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迫。
郑鸿逵的追击犹如潮水般席卷而来,洪军的士兵们在这股巨大的压力下,正一一被迫后撤。吴耀和他的队伍在逃命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匹没有主人、失去了方向的战马。
吴耀迅速骑上那匹马,指挥着手下不到二十人的队伍朝着洪旭的方向疾驰而去。他们并未直接冲向洪旭,而是保持与洪旭的溃兵群平行,避免被对方误认为是敌人,或被裹挟其中。
这一路的行程充满了险象环生,吴耀与那位同行的部将知道,若是他们能够成功与洪旭的部队并肩行进,或许能暂时掩盖自己潜在的敌意。但他们也深知,若是做得过于明显,可能会被洪旭怀疑,导致一场无谓的冲突。
正因如此,他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调整速度,保持一定的距离,确保在洪旭的溃兵群中看起来并不引人注目。太快的撤退不仅可能暴露身份,甚至会让洪旭觉得他们的逃跑举动是刻意引导,反而使得局势更加复杂。
溃兵如洪水般涌动,洪旭和他麾下的精锐部队已经被困在了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至于那十几个毫不知情的地方民兵,他们已经被前方激烈的战斗震撼到了极点,根本没有时间或精力去思考事情的真相。只知道跟着眼前的两位“头领”逃命,脑海一片空白,其他的什么也不顾及。
对于这些没有战斗经验的民兵来说,这样的混乱局面无疑是最可怕的,他们只能在吴耀和部将的带领下,尽力跟上队伍,勉强保命。
洪旭此时正与他的亲卫队一起,在被包围的局面下全力突围,身旁的战马飞驰,尘土飞扬。他们一路朝着战斗初期进攻的方向逃去,洪旭深知,若是能够带着他的部队进入那片地形狭窄的区域,一旦能堵住入口,洪军的兵马再有勇猛,也难以突破这道防线。
而且,在那片狭窄地带,敌军的骑兵无法迅速集结,洪旭便能有足够的时间恢复秩序并稳住阵脚。
但洪旭低估了溃兵的反扑之力。原本以为战局有利于己方的他,正处于战场前线亲自指挥时,眼看洪军的兵力已开始溃散,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他做出了错误的决定——直接下场与溃兵们一同冲杀,而不是指挥全局稳固防线。
洪旭身边的骑兵亲卫和家丁们,见状也纷纷挥刀斩杀前面挡路的溃兵,马蹄声震耳欲聋,战马迅速从尸体上碾过,踩得泥土飞扬。
溃兵们在慌乱中争先恐后,有些甚至跌倒在地,根本没有能力爬起来。倒下的溃兵被后方的战马践踏,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声,现场一片混乱。
然而,战场上的混乱不仅仅体现在溃兵之间,甚至连洪军的骑兵也被拖入了这场混战。洪旭明明骑在战马上,眼看着溃败的部队拖慢了整体进攻的步伐,他也有些心急。
在最初的几轮冲锋中,战局本应已经有了一定的转机,但此时,马队频频受到阻碍。地面上横七竖八的尸体严重影响了骑兵的奔袭速度,甚至有几匹马在奔跑过程中突然踩空,失去平衡,连同骑兵一同摔倒,冲向了旁边的溃败人群,随即又被成群结队的溃兵碾压过去。
洪旭看到这一幕,心中涌起一阵慌乱,他赶紧催促着亲卫加快步伐,但已经无力回天。回头望去,原本是帮助他撤退的亲卫们如今也在为自己的生死拼命。几名骑兵手忙脚乱地挥刀砍杀挡路的溃兵,但这些溃兵根本不理会眼前的骑兵,他们的眼中只有逃生。
洪旭再一次挥刀,劈向了身侧一个向他扑来的溃兵,一股鲜血飞溅到他的脸上,溅满了他的面甲,但他根本顾不得擦拭,刀锋一转,又直指另一个溃兵。
“若是那支超过千人的溃兵涌来,今日恐怕真要命丧此地。”洪旭心中急切而焦灼,他知道,局势已经无法再由他单纯的战术调度来逆转了。
前两年在剿灭乱军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过溃兵在绝望中的爆发力——那些兵员经过长时间的拼杀和背叛,失去了纪律,却依旧能在混乱中掀起一波波滔天巨浪,甚至一度将最精锐的部队拖入绝境。
他想起了那些当年和自己并肩作战的老兵,现在眼见他们身后有越来越多的溃兵加入,心中不禁涌上一股无力感。在这片混乱的河谷地中,他的退路已经被切断了。
战场上,洪旭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迫感,他那一度自信满满的胸膛,现在仿佛被什么沉重的东西压得透不过气来。
洪旭开始懊悔当初招募地方武装来充实军队的决定,那个时候他本以为,这些地方武装能为自己的军队增添一份力量,尤其是在数量上的弥补。然而,这些地方武装虽然数量庞大,但缺乏训练,士气涣散,根本无法与精锐的明军对抗。
洪旭深知自己麾下的这两千余本部兵力无论如何也不会落到如此困境,但如今的情况却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他那一支经过岁月磨砺的老兵队伍,竟然也被那些连基本军事素养都没有的溃兵拖得彻底崩溃。
他不禁懊恼不已,心中满是悔意。如果他当初能少些贪心,少些冒险,现在也许局面早已不同。他明白,明军的强悍并非仅仅体现在兵力上,更多的是那股战斗至死的决心。面对这样的敌人,若不亲自参与战斗,指望自己的兵员能够从容应对,显然是天真而愚蠢的。
而现在的局面已经让他没有退路,洪旭不断挥刀砍杀那些涌上来的溃兵,然而,他的亲卫队也在疯狂的反扑中节节败退。
眼看着自己十九名骑兵中的四个已经被摔倒,其余三人已被溃兵刺死,剩下的十二个骑兵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围攻。洪旭心急如焚,但又无计可施。
眼前的明军如潮水般涌来,他的战马被推挤得几乎无法前进,四周的混乱让他的视线和行动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周围的地面被踩得四处飞溅,尸体横陈,鲜血四溢。
洪旭看着身旁的骑兵们被推得失去阵形,战马的嘶鸣声与溃兵的咆哮声交织成一片,他感到一阵强烈的无力感,在这片死寂的河谷地中,他似乎彻底失去了掌控局面的能力。
眼看着溃兵愈加疯狂,洪旭感到自己每一次挥刀都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长时间未曾亲自出征使得他有些力不从心,手臂已经隐隐感到麻木,刀刃的锋利度也开始逐渐下降。
就在这时,身旁传来一声凄厉的惨叫。洪旭猛地回头,只见一个亲卫被长矛刺穿了面门,鲜血喷溅而出,那个亲卫的身体被溃兵们拖下了战马,接着,一群毫无秩序的溃兵便扑上去,争抢那匹战马。
洪旭看着这一幕,心中一阵刺痛,然而更为可怕的是,眼前的混乱使得他根本无法有丝毫的反应,直到听见刀剑交击的声音,才意识到战场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接着,洪旭的目光扫过周围,惊骇地看到了一道异常凶猛的身影。
吴耀骑马冲杀而来,身后还带着一位满脸血污的军官,那人眼神凶狠,气势如虹。洪旭愣了一下,目光锁定了那位身后跟着的军官,心中升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恐惧。
吴耀和梁超两人仿佛已经完全不受前方溃兵的影响,他们以一种极为巧妙的角度避开了人潮的正面冲击,迅速从侧面杀入了洪旭的战圈。看到这一幕,洪旭的心跳不禁加速,他已经有些无法平再淡定。
随着吴耀的亲卫队紧随其后,洪旭愈发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压力。他本能地想要后撤,但即使是如此,他身边那几名幸存的亲卫也早已被溃兵的疯狂人潮所困,连退路都被切断。
洪旭一度试图强行突破,但却始终无法拨开重重障碍,眼前的乱战让他几乎失去了方向。然而,随着吴耀和梁超带着他们的队伍靠近,洪旭的内心深处的恐惧却愈加扩张,他已经无法再理智地思考,只是本能地握紧手中的刀。
梁超和吴耀骑马迅速逼近洪旭,眼见他们并没有发动攻击,而是试图冲出包围圈,这一动作让洪旭一时间有些错愕。
他们的目标显然不是直接与自己为敌,而是想趁乱脱离。他们两人被挡住之后,竟然主动放弃了原先的位置,改而保护起了洪旭的侧面,像是替换了原本在他身边的亲卫,出人意料地成为了他的新防线。
洪旭心头一震,原本的焦虑与急躁瞬间得到了缓解。眼前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他放下了心中的一丝防备,毕竟,若是吴耀和梁超真心想要对付他,绝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
此时,他缓缓扭头,看着已经陷入混乱的溃兵群和涌动的战局,沉默片刻后,他决定冷静应对。
“冲不出去了吗?”洪旭心中暗道,眼前的局势确实没有任何出奇制胜的办法。
他原本企图通过猛烈突围来打破包围,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溃败人潮,显然已经不可能做到。此刻,他完全被困在了人流和兵马的夹缝之中。
“既然如此,索性随大流,暂且保存实力。”他很快做出了决断。
洪旭没有再做无谓的挣扎,而是指挥着麾下亲卫开始顺着人群的方向缓慢而有序地移动,避免了与人群发生正面冲突。这一决定,不仅令他自己从几乎崩溃的边缘抽离出来,也为他接下来的行动争取了一丝喘息之机。
紧随其后,梁超和吴耀也紧紧跟上,他们的速度不快不慢,似乎在有意地与洪旭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随时能从旁协助,却又不至于引起怀疑。
与此同时,李霄林与郑鸿逵已成功击溃了洪军的主力,站在高处俯瞰着已经溃散的战场,眼前一片尸横遍野。虽然洪军的军力已经大幅瓦解,但战斗的胜利并未让李霄林有太多的庆祝,他的目光始终凝聚在远方。
李霄林深知,这场战斗仅仅是一个开始,洪旭虽败,却依然拥有足够的实力重新集结。为了不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李霄林当机立断,指示赵正东率领一支部队清理战场,继续稳步推进,力求在洪旭还未恢复元气之前,打击敌人最薄弱的环节。
“继续挺进华安,不能让洪旭有任何恢复的机会。”李霄林目光如炬,冷静地说道,他已经开始思考下一步的战略。
“是。”部将回应道,声音中带着一丝低沉的决然。他随后便转身向军营的方向走去,郑鸿逵紧随其后,两人并肩而行,步伐沉稳而坚定。
当两人抵达华安城时,时间已经接近傍晚。城中一片寂静,空旷的街道上只有几名疲惫不堪的士兵在游走,正在收拾残局。
而在他们到达之前,洪旭已经匆匆撤退,带走了城中最后的几匹战马和一些剩余的物资,消失在了夜色的掩护下。城中剩下的,除了断壁残垣,便是那一堆堆散落的尸骨。
(本章完)
在郑鸿逵的指挥下,大明野战军犹如一柄利剑,直插敌阵,迅速在洪军的溃兵中制造出更大的混乱。
大明野战军士兵的杀气腾腾,犹如疾风暴雨一般席卷而过。溃兵的队伍已经开始被郑军迅速吞噬,原本气吞万里的洪旭军一时间已经没有了丝毫抵抗力。洪旭军的士兵们要么慌乱地四散逃窜,要么在战斗中被一一击倒。
然而,纵使局势已经倾向郑鸿逵一方,洪军的反击仍未彻底消失。即使溃败已经成定局,但他们依然将撤退的行动保持得极为谨慎,力求在混乱中寻找一线生机。
与此同时,在洪军的后方,吴耀和梁超带着二十余名精锐部队,从一旁迅速冲了出来。身边的锦衣卫下属也紧紧跟随,其间有些地方民兵被迅速卷入其中,冲突愈加激烈。
“向前!别停下!”吴耀大声喊道,手中的长枪指向前方。
不过,兵员的慌乱和战斗力的差距,早已让局势失控,部分地方民兵或是被洪军的追兵压制,或是逃散在战场的各个角落,再也无法恢复秩序。
吴耀一边指挥,一边观察四周的动静。
“准备撤退,快!”梁超也在此时喊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迫。
郑鸿逵的追击犹如潮水般席卷而来,洪军的士兵们在这股巨大的压力下,正一一被迫后撤。吴耀和他的队伍在逃命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匹没有主人、失去了方向的战马。
吴耀迅速骑上那匹马,指挥着手下不到二十人的队伍朝着洪旭的方向疾驰而去。他们并未直接冲向洪旭,而是保持与洪旭的溃兵群平行,避免被对方误认为是敌人,或被裹挟其中。
这一路的行程充满了险象环生,吴耀与那位同行的部将知道,若是他们能够成功与洪旭的部队并肩行进,或许能暂时掩盖自己潜在的敌意。但他们也深知,若是做得过于明显,可能会被洪旭怀疑,导致一场无谓的冲突。
正因如此,他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调整速度,保持一定的距离,确保在洪旭的溃兵群中看起来并不引人注目。太快的撤退不仅可能暴露身份,甚至会让洪旭觉得他们的逃跑举动是刻意引导,反而使得局势更加复杂。
溃兵如洪水般涌动,洪旭和他麾下的精锐部队已经被困在了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至于那十几个毫不知情的地方民兵,他们已经被前方激烈的战斗震撼到了极点,根本没有时间或精力去思考事情的真相。只知道跟着眼前的两位“头领”逃命,脑海一片空白,其他的什么也不顾及。
对于这些没有战斗经验的民兵来说,这样的混乱局面无疑是最可怕的,他们只能在吴耀和部将的带领下,尽力跟上队伍,勉强保命。
洪旭此时正与他的亲卫队一起,在被包围的局面下全力突围,身旁的战马飞驰,尘土飞扬。他们一路朝着战斗初期进攻的方向逃去,洪旭深知,若是能够带着他的部队进入那片地形狭窄的区域,一旦能堵住入口,洪军的兵马再有勇猛,也难以突破这道防线。
而且,在那片狭窄地带,敌军的骑兵无法迅速集结,洪旭便能有足够的时间恢复秩序并稳住阵脚。
但洪旭低估了溃兵的反扑之力。原本以为战局有利于己方的他,正处于战场前线亲自指挥时,眼看洪军的兵力已开始溃散,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他做出了错误的决定——直接下场与溃兵们一同冲杀,而不是指挥全局稳固防线。
洪旭身边的骑兵亲卫和家丁们,见状也纷纷挥刀斩杀前面挡路的溃兵,马蹄声震耳欲聋,战马迅速从尸体上碾过,踩得泥土飞扬。
溃兵们在慌乱中争先恐后,有些甚至跌倒在地,根本没有能力爬起来。倒下的溃兵被后方的战马践踏,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声,现场一片混乱。
然而,战场上的混乱不仅仅体现在溃兵之间,甚至连洪军的骑兵也被拖入了这场混战。洪旭明明骑在战马上,眼看着溃败的部队拖慢了整体进攻的步伐,他也有些心急。
在最初的几轮冲锋中,战局本应已经有了一定的转机,但此时,马队频频受到阻碍。地面上横七竖八的尸体严重影响了骑兵的奔袭速度,甚至有几匹马在奔跑过程中突然踩空,失去平衡,连同骑兵一同摔倒,冲向了旁边的溃败人群,随即又被成群结队的溃兵碾压过去。
洪旭看到这一幕,心中涌起一阵慌乱,他赶紧催促着亲卫加快步伐,但已经无力回天。回头望去,原本是帮助他撤退的亲卫们如今也在为自己的生死拼命。几名骑兵手忙脚乱地挥刀砍杀挡路的溃兵,但这些溃兵根本不理会眼前的骑兵,他们的眼中只有逃生。
洪旭再一次挥刀,劈向了身侧一个向他扑来的溃兵,一股鲜血飞溅到他的脸上,溅满了他的面甲,但他根本顾不得擦拭,刀锋一转,又直指另一个溃兵。
“若是那支超过千人的溃兵涌来,今日恐怕真要命丧此地。”洪旭心中急切而焦灼,他知道,局势已经无法再由他单纯的战术调度来逆转了。
前两年在剿灭乱军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过溃兵在绝望中的爆发力——那些兵员经过长时间的拼杀和背叛,失去了纪律,却依旧能在混乱中掀起一波波滔天巨浪,甚至一度将最精锐的部队拖入绝境。
他想起了那些当年和自己并肩作战的老兵,现在眼见他们身后有越来越多的溃兵加入,心中不禁涌上一股无力感。在这片混乱的河谷地中,他的退路已经被切断了。
战场上,洪旭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迫感,他那一度自信满满的胸膛,现在仿佛被什么沉重的东西压得透不过气来。
洪旭开始懊悔当初招募地方武装来充实军队的决定,那个时候他本以为,这些地方武装能为自己的军队增添一份力量,尤其是在数量上的弥补。然而,这些地方武装虽然数量庞大,但缺乏训练,士气涣散,根本无法与精锐的明军对抗。
洪旭深知自己麾下的这两千余本部兵力无论如何也不会落到如此困境,但如今的情况却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他那一支经过岁月磨砺的老兵队伍,竟然也被那些连基本军事素养都没有的溃兵拖得彻底崩溃。
他不禁懊恼不已,心中满是悔意。如果他当初能少些贪心,少些冒险,现在也许局面早已不同。他明白,明军的强悍并非仅仅体现在兵力上,更多的是那股战斗至死的决心。面对这样的敌人,若不亲自参与战斗,指望自己的兵员能够从容应对,显然是天真而愚蠢的。
而现在的局面已经让他没有退路,洪旭不断挥刀砍杀那些涌上来的溃兵,然而,他的亲卫队也在疯狂的反扑中节节败退。
眼看着自己十九名骑兵中的四个已经被摔倒,其余三人已被溃兵刺死,剩下的十二个骑兵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围攻。洪旭心急如焚,但又无计可施。
眼前的明军如潮水般涌来,他的战马被推挤得几乎无法前进,四周的混乱让他的视线和行动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周围的地面被踩得四处飞溅,尸体横陈,鲜血四溢。
洪旭看着身旁的骑兵们被推得失去阵形,战马的嘶鸣声与溃兵的咆哮声交织成一片,他感到一阵强烈的无力感,在这片死寂的河谷地中,他似乎彻底失去了掌控局面的能力。
眼看着溃兵愈加疯狂,洪旭感到自己每一次挥刀都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长时间未曾亲自出征使得他有些力不从心,手臂已经隐隐感到麻木,刀刃的锋利度也开始逐渐下降。
就在这时,身旁传来一声凄厉的惨叫。洪旭猛地回头,只见一个亲卫被长矛刺穿了面门,鲜血喷溅而出,那个亲卫的身体被溃兵们拖下了战马,接着,一群毫无秩序的溃兵便扑上去,争抢那匹战马。
洪旭看着这一幕,心中一阵刺痛,然而更为可怕的是,眼前的混乱使得他根本无法有丝毫的反应,直到听见刀剑交击的声音,才意识到战场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接着,洪旭的目光扫过周围,惊骇地看到了一道异常凶猛的身影。
吴耀骑马冲杀而来,身后还带着一位满脸血污的军官,那人眼神凶狠,气势如虹。洪旭愣了一下,目光锁定了那位身后跟着的军官,心中升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恐惧。
吴耀和梁超两人仿佛已经完全不受前方溃兵的影响,他们以一种极为巧妙的角度避开了人潮的正面冲击,迅速从侧面杀入了洪旭的战圈。看到这一幕,洪旭的心跳不禁加速,他已经有些无法平再淡定。
随着吴耀的亲卫队紧随其后,洪旭愈发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压力。他本能地想要后撤,但即使是如此,他身边那几名幸存的亲卫也早已被溃兵的疯狂人潮所困,连退路都被切断。
洪旭一度试图强行突破,但却始终无法拨开重重障碍,眼前的乱战让他几乎失去了方向。然而,随着吴耀和梁超带着他们的队伍靠近,洪旭的内心深处的恐惧却愈加扩张,他已经无法再理智地思考,只是本能地握紧手中的刀。
梁超和吴耀骑马迅速逼近洪旭,眼见他们并没有发动攻击,而是试图冲出包围圈,这一动作让洪旭一时间有些错愕。
他们的目标显然不是直接与自己为敌,而是想趁乱脱离。他们两人被挡住之后,竟然主动放弃了原先的位置,改而保护起了洪旭的侧面,像是替换了原本在他身边的亲卫,出人意料地成为了他的新防线。
洪旭心头一震,原本的焦虑与急躁瞬间得到了缓解。眼前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他放下了心中的一丝防备,毕竟,若是吴耀和梁超真心想要对付他,绝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
此时,他缓缓扭头,看着已经陷入混乱的溃兵群和涌动的战局,沉默片刻后,他决定冷静应对。
“冲不出去了吗?”洪旭心中暗道,眼前的局势确实没有任何出奇制胜的办法。
他原本企图通过猛烈突围来打破包围,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溃败人潮,显然已经不可能做到。此刻,他完全被困在了人流和兵马的夹缝之中。
“既然如此,索性随大流,暂且保存实力。”他很快做出了决断。
洪旭没有再做无谓的挣扎,而是指挥着麾下亲卫开始顺着人群的方向缓慢而有序地移动,避免了与人群发生正面冲突。这一决定,不仅令他自己从几乎崩溃的边缘抽离出来,也为他接下来的行动争取了一丝喘息之机。
紧随其后,梁超和吴耀也紧紧跟上,他们的速度不快不慢,似乎在有意地与洪旭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随时能从旁协助,却又不至于引起怀疑。
与此同时,李霄林与郑鸿逵已成功击溃了洪军的主力,站在高处俯瞰着已经溃散的战场,眼前一片尸横遍野。虽然洪军的军力已经大幅瓦解,但战斗的胜利并未让李霄林有太多的庆祝,他的目光始终凝聚在远方。
李霄林深知,这场战斗仅仅是一个开始,洪旭虽败,却依然拥有足够的实力重新集结。为了不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李霄林当机立断,指示赵正东率领一支部队清理战场,继续稳步推进,力求在洪旭还未恢复元气之前,打击敌人最薄弱的环节。
“继续挺进华安,不能让洪旭有任何恢复的机会。”李霄林目光如炬,冷静地说道,他已经开始思考下一步的战略。
“是。”部将回应道,声音中带着一丝低沉的决然。他随后便转身向军营的方向走去,郑鸿逵紧随其后,两人并肩而行,步伐沉稳而坚定。
当两人抵达华安城时,时间已经接近傍晚。城中一片寂静,空旷的街道上只有几名疲惫不堪的士兵在游走,正在收拾残局。
而在他们到达之前,洪旭已经匆匆撤退,带走了城中最后的几匹战马和一些剩余的物资,消失在了夜色的掩护下。城中剩下的,除了断壁残垣,便是那一堆堆散落的尸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