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心愿
南宫熠抱着三皇子走过来,这一幕看在眼中,眸中闪过冷意。
“皇祖母,这宫女心思不少,留在身边怕是不妥。”
这是慈宁宫,更不春杏是皇祖母身边的大宫女,从前不觉得春杏如何,看起来还老实,也聪慧,在厨艺上也得了芳若的真传,可现在看来,这儿春杏是留不得了。
这样的人留在皇祖母身边就是个祸患。
姜明珠听得太子这话,眼中带着些笑意:“不错,年纪,倒是有识人之明。”
南宫熠听得这话有些意外:“皇祖母,您……”
姜明珠摸了摸太子的脑袋:“祖母既然这么做,自然是有祖母的用意,看着吧。”
南宫熠听得这话就放心了,是他瞎操心了,皇祖母的识人之明,又怎么会看不明白,这个春杏,怕不止这么简单
“太后,裴大人一直在慈宁宫外徘徊,不知是为的什么?”
“哦?”
姜明珠听得一愣,裴固是个直性子,有什么事情让他如此为难,在慈宁宫外徘徊。
“传他进来吧。”
裴固的脾气,能让他这样的必然不是朝政上的事情,想到这位一心为民扑在农事上的老大人,姜明珠心里还是十分敬重的,若不是什么违背原则的事情,帮上一帮也无妨。
裴固犹豫徘徊了许久,到底还是决定回去了,正要离开,就听得慈宁宫的宫人。
“裴大人,太后请您进去。”
“是。”
太后都派人来请了,裴固只能进去慈宁宫一趟了。
“裴大人,听你在哀家宫门口徘徊,所为何事?”
姜明珠向来不喜欢绕弯子,何况这些心情很一般,直截帘的问道
“这……”
裴固原本已经决定,这事儿还是不好麻烦太后,哪怕是为了老母亲,也没有劳动太后的道理,他自会想办法替老母亲撑脸面。
但是太后问起,他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才好。
“是有什么不好的?”
姜明珠看了一脸纠结的裴固一眼,她很少在裴固脸上看到这样的神色,起来这一年里,她和裴固打交道的次数还是很多的。
“裴大人,来你对哀家也算了解了,当知道哀家的脾气,有什么话只管,哀家若是帮得上的,帮裴大人一把也无妨,帮不上的,哀家就当没听过。”
姜明珠都这么了,裴固也不犹豫了。
“回禀太后,臣是为着家中老母亲七十寿辰,想请太后给个脸面,去喝一杯寿酒。”
姜明珠听得裴固这话,当真是有些意外的。
裴固这个人,平日里认真严谨,办事一丝不苟,作风十分的硬,也是个十分固执的人,实在想不到他也会提出这样的请求。
被姜明珠诧异的眼神看着,裴固脸有些微微的发红,带着几分窘迫:“臣本不该来,实在是家母十分的脸面,臣这些年不算长进,难免让家母在人前不那么抬得起头来,毕竟家母出身名门。这又是家母七十寿辰,臣希望能让家母顺心一回。”
裴固实在是个孝顺的,想要孝顺母亲,让母亲圆一回心愿,但又觉得这样的事情不该做,更难以启齿,故而左右为难。
姜明珠听得这话笑了:“裴大人孝顺老母亲是极好的事情,至于裴老夫人好脸面,这也是人之常情,裴大人不用这样为难,哀家乐意去府上讨一杯寿酒喝。”
本来裴固差事办得好,不管是姜明珠还是南宫擎,都想要奖赏裴固,既然裴固有这样的请求,这么点事, 姜明珠岂有不答应的道理。
裴固听得这话,当即跪下给姜明珠磕了个头:“多谢太后,臣实在感激不尽。”
姜明珠亲自将裴固扶起来:“裴卿无需如此,来你这一年来实在是劳苦功高,既然是你母亲过寿辰,这几日你只管忙着府上的事情,手头上的事情暂且放一放。”
裴固听闻却不肯:“太后能答应臣,臣已经十分感激,府上的事情自有内人在操持,不能因着个饶事情耽误了正事。”
裴固这脾气,姜明珠也就不再劝了,虽现在各处都不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必然是个丰收年,但也不能松懈了,裴固有这个态度是好事。
“既如此,裴卿便回去转告家母,到了那一日,哀家一定亲临,为她准备一份寿礼。”
到时候少不得再加恩于裴老夫人。
裴固十分感激的退下,姜明珠让人请了南宫擎过来。
“裴固这一年来劳苦功劳,皇帝既然有意加恩,不如就趁着这次机会,给裴老夫人诰封,让她在寿辰上长长脸,倒是比什么上次都让裴固感激。”
南宫擎闻言点头:“母后这主意好,有了母后参加寿宴,在寿辰上封赏,这样的脸面,整个京城也没几人能樱”
“裴固的差事办的不错,有这样的奖赏也应当,看着这情况,今年必然是个丰收年。”
到这个,姜明珠心情不错,南宫擎脸上更是带出了笑意。
“到功劳,母后您的功劳才是最大的,若不是母后您能够弄来这一批高产的种子,并且培育出来,便是裴大人在能耐也不可能做到,朕最该谢的是母后您。”
“咱们母子无需这样的客套话,都是为了大祁的百姓。”
“来母后您的寿辰也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要到了,母后您可有什么心愿?”
虽然过去南宫擎也为太后庆祝过寿辰,但过去他都是按着过去的例子让人准备,并没有多少心意,但今年不一样,南宫擎总是想要为太后做些什么。
“哀家的心愿……”
姜明珠什么也不缺,但看皇帝这么有兴致,想要提些什么,到一半却有些出神。
到心愿她不是没有,但往往旁人所求最简单的,却是她不能得的。
“皇帝,这个问题倒是难倒了哀家,不如让哀家好好想想,回头再告诉皇帝你的。”
南宫擎看出一些什么,只笑着点头:“那儿子就等着母后了。”
南宫擎最近很乐意陪着姜明珠,又在姜明珠这儿用过午膳才回了乾清宫。
“皇祖母,这宫女心思不少,留在身边怕是不妥。”
这是慈宁宫,更不春杏是皇祖母身边的大宫女,从前不觉得春杏如何,看起来还老实,也聪慧,在厨艺上也得了芳若的真传,可现在看来,这儿春杏是留不得了。
这样的人留在皇祖母身边就是个祸患。
姜明珠听得太子这话,眼中带着些笑意:“不错,年纪,倒是有识人之明。”
南宫熠听得这话有些意外:“皇祖母,您……”
姜明珠摸了摸太子的脑袋:“祖母既然这么做,自然是有祖母的用意,看着吧。”
南宫熠听得这话就放心了,是他瞎操心了,皇祖母的识人之明,又怎么会看不明白,这个春杏,怕不止这么简单
“太后,裴大人一直在慈宁宫外徘徊,不知是为的什么?”
“哦?”
姜明珠听得一愣,裴固是个直性子,有什么事情让他如此为难,在慈宁宫外徘徊。
“传他进来吧。”
裴固的脾气,能让他这样的必然不是朝政上的事情,想到这位一心为民扑在农事上的老大人,姜明珠心里还是十分敬重的,若不是什么违背原则的事情,帮上一帮也无妨。
裴固犹豫徘徊了许久,到底还是决定回去了,正要离开,就听得慈宁宫的宫人。
“裴大人,太后请您进去。”
“是。”
太后都派人来请了,裴固只能进去慈宁宫一趟了。
“裴大人,听你在哀家宫门口徘徊,所为何事?”
姜明珠向来不喜欢绕弯子,何况这些心情很一般,直截帘的问道
“这……”
裴固原本已经决定,这事儿还是不好麻烦太后,哪怕是为了老母亲,也没有劳动太后的道理,他自会想办法替老母亲撑脸面。
但是太后问起,他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才好。
“是有什么不好的?”
姜明珠看了一脸纠结的裴固一眼,她很少在裴固脸上看到这样的神色,起来这一年里,她和裴固打交道的次数还是很多的。
“裴大人,来你对哀家也算了解了,当知道哀家的脾气,有什么话只管,哀家若是帮得上的,帮裴大人一把也无妨,帮不上的,哀家就当没听过。”
姜明珠都这么了,裴固也不犹豫了。
“回禀太后,臣是为着家中老母亲七十寿辰,想请太后给个脸面,去喝一杯寿酒。”
姜明珠听得裴固这话,当真是有些意外的。
裴固这个人,平日里认真严谨,办事一丝不苟,作风十分的硬,也是个十分固执的人,实在想不到他也会提出这样的请求。
被姜明珠诧异的眼神看着,裴固脸有些微微的发红,带着几分窘迫:“臣本不该来,实在是家母十分的脸面,臣这些年不算长进,难免让家母在人前不那么抬得起头来,毕竟家母出身名门。这又是家母七十寿辰,臣希望能让家母顺心一回。”
裴固实在是个孝顺的,想要孝顺母亲,让母亲圆一回心愿,但又觉得这样的事情不该做,更难以启齿,故而左右为难。
姜明珠听得这话笑了:“裴大人孝顺老母亲是极好的事情,至于裴老夫人好脸面,这也是人之常情,裴大人不用这样为难,哀家乐意去府上讨一杯寿酒喝。”
本来裴固差事办得好,不管是姜明珠还是南宫擎,都想要奖赏裴固,既然裴固有这样的请求,这么点事, 姜明珠岂有不答应的道理。
裴固听得这话,当即跪下给姜明珠磕了个头:“多谢太后,臣实在感激不尽。”
姜明珠亲自将裴固扶起来:“裴卿无需如此,来你这一年来实在是劳苦功高,既然是你母亲过寿辰,这几日你只管忙着府上的事情,手头上的事情暂且放一放。”
裴固听闻却不肯:“太后能答应臣,臣已经十分感激,府上的事情自有内人在操持,不能因着个饶事情耽误了正事。”
裴固这脾气,姜明珠也就不再劝了,虽现在各处都不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必然是个丰收年,但也不能松懈了,裴固有这个态度是好事。
“既如此,裴卿便回去转告家母,到了那一日,哀家一定亲临,为她准备一份寿礼。”
到时候少不得再加恩于裴老夫人。
裴固十分感激的退下,姜明珠让人请了南宫擎过来。
“裴固这一年来劳苦功劳,皇帝既然有意加恩,不如就趁着这次机会,给裴老夫人诰封,让她在寿辰上长长脸,倒是比什么上次都让裴固感激。”
南宫擎闻言点头:“母后这主意好,有了母后参加寿宴,在寿辰上封赏,这样的脸面,整个京城也没几人能樱”
“裴固的差事办的不错,有这样的奖赏也应当,看着这情况,今年必然是个丰收年。”
到这个,姜明珠心情不错,南宫擎脸上更是带出了笑意。
“到功劳,母后您的功劳才是最大的,若不是母后您能够弄来这一批高产的种子,并且培育出来,便是裴大人在能耐也不可能做到,朕最该谢的是母后您。”
“咱们母子无需这样的客套话,都是为了大祁的百姓。”
“来母后您的寿辰也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要到了,母后您可有什么心愿?”
虽然过去南宫擎也为太后庆祝过寿辰,但过去他都是按着过去的例子让人准备,并没有多少心意,但今年不一样,南宫擎总是想要为太后做些什么。
“哀家的心愿……”
姜明珠什么也不缺,但看皇帝这么有兴致,想要提些什么,到一半却有些出神。
到心愿她不是没有,但往往旁人所求最简单的,却是她不能得的。
“皇帝,这个问题倒是难倒了哀家,不如让哀家好好想想,回头再告诉皇帝你的。”
南宫擎看出一些什么,只笑着点头:“那儿子就等着母后了。”
南宫擎最近很乐意陪着姜明珠,又在姜明珠这儿用过午膳才回了乾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