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真诚才是必杀技!【求月票】
第287章 真诚才是必杀技!【求月票】
“来福,我怎么感觉长安城多了不少人呢?还是本来就这么多?”
前往皇宫觐见李世民的李承乾,坐在马车上,时不时的掀开窗帘,张望沿街的百姓,小声地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却听来福笑着道:“太子殿下感觉的没错,长安最近确实涌进了不少人,而这些人,也不是普通百姓,大多都是士子!”
“士子?”
李承乾愣了一下,又道;“不是还有两个月才考试吗?他们怎么都提前来了?另外,就算是长安的考试,也没有这么多人吧!不是有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之分吗?”
“呵呵,太子殿下说的不错,只有会试和殿试才会来长安!但这些士子,都是来参加会试和武举的!”
“不是吧,就算抛开参加武举的人,会试怎么可能有这么多人?”
却听来福又笑道:“这个奴婢就不清楚了,太子殿下可以问问马尚书。但奴婢听说了一件事,据新闻署的记者采访,因为明年的科举新规,往年那些落榜的,还有不屑参加科举的人,都跑了出来,光报名参加科举的人,就多达十万人!”
“十万?!”
李承乾是真的吃惊了,因为整个唐朝,总共才五十万人参加科举,这一年就有十万人报名参加,着实有些夸张。
他们这是奔着最后一次科举参考的吗?
李承乾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不禁有些好笑,但同时也对这次的科举考试,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期待。
“正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越大,就越容易出人才。希望我大唐未来也能有这样的盛世!”
李承乾暗自嘀咕了一句,旋即合上了窗帘。
遥想后世的高考,同样也是几十万人参加,最终只录取几千人。
比起现在,也不遑多让。
另一边,越王府。
李泰独坐在院中,一边喝茶,一边看书,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般,悠然自得。
尽管他现在身处的环境与他在宫中的时候,简直天差地别,但他好像一点也不在乎。
特别是李世民让他从宫里搬出来的这段时间,他连府门都没有迈出一步,就连想要拜访他的人,都被他拒之门外。
俨然一副要与世隔绝的样子。
“越王殿下,太子被陛下召进宫了!”
越王府司马苏勖,快步来到李泰面前,朝他禀报道:“据说太子在这之前,呈上了一份奏折!”
“嗯,知道了。”
李泰表情淡淡地应了一句,然后继续拿起手中的书,若无其事的看了起来。
这时,苏勖又忍不住开口道:“殿下,有句话,臣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泰闻言,愣了愣神,旋即笑看着苏勖道:“苏司马是本王现在唯一能信得过的人,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是,殿下。”
苏勖恭敬地行了个礼,才不吐不快的道:“不瞒殿下,依臣之见,陛下同意汉王去封地就封,而拒绝殿下的请求,实乃对殿下依旧圣眷未消,殿下不可自暴自弃,损失了这大好的机会!”
“苏司马说笑了,本王现在哪还有什么机会,没看到这越王府吗?连个像样的下人都没有,与软禁有何区别?”
李泰苦笑着摇了摇头,随即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看着越王府的庭院,又感慨道:“我听说,这越王府是房陵王杨勇旧居,真是世态炎凉啊,想不到我李泰竟沦落到了这等地步”
“殿下不可胡乱比较,您之境遇,与杨勇大不相同!”
还没等李泰的话说完,苏勖就正色打断了他,然后躬身道:“其实,臣想告诉殿下的是,陛下并未收回您建立文学馆的旨意!您依旧还有机会,只是现在不过是潜龙在渊罢了”
“嗯?”
李泰微微一诧,不由转身看向苏勖。
隔了好半晌,他才回过神来,脸色无比精彩地道:“苏司马的意思是”
“不瞒殿下,太子现在虽然如日中天,但不是说,殿下您一点机会都没有。更何况,您也不是汉王,太子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对您痛下杀手的!”
“嗯,这倒也是。”
李泰颇为认可的点了点头。
因为在苏勖说这话之前,长孙皇后就说过类似的话,让他不要害怕李承乾,只要好好辅佐李承乾就行了。
但他李泰,怎么可能好好辅佐李承乾?
所以,他当初只听进去了长孙皇后前半段话,后半段话直接无视了。
却听苏勖又道:“陛下厌恶兄弟阋墙,不光是针对殿下,同样也针对太子。无论太子如何猖狂,这个底线他都不能触碰!”
“是以,臣觉得,只要殿下在这个底线之内,好好运作,必定大有可为!”
“哦?”
李泰眼睛一亮,顿时来了兴趣一般,放下书籍,给苏勖倒了一杯茶水,笑着递上去道:“还请苏学士赐教!”
他知道,苏勖的官职虽然不比曾经的王珪,但苏勖的底子,要比王珪干净得多。
一个是苏勖乃弘文馆十八学士,二个是苏勖乃南昌公主的夫君,官拜驸马都尉。
别的且不说,光这两个身份,就足以让李泰信任他。
却听苏勖又笑着道:“殿下不用跟臣客气,只要能为殿下出力,臣必当竭尽所能!”
“呵呵,好,苏学士您请坐!”
“谢殿下。”
说笑着,两人一同找了个位置坐下,很快便切入正题。
只见苏勖端正身形道:“其实,依臣之见,殿下若想再次获得陛下的重视,就不能以自之短,比太子之长,当扬长避短!”
“哦?那依苏学士之见,本王该如何扬长避短?”李泰好奇的追问道。
苏勖又接口道:“想必殿下这些时日应该听说了,太子正在推行科举改革,而科举考核,从明年开始,将采用新学的教材,那么,也就是说,今年的科举必定大热!”
“你的意思是,让本王在今年的科举上动手脚?”
“不错!”
苏勖十分欣赏李泰的聪明,当真是一点就透。
却听他继续道:“如果今年的科举,有一半以上的进士都出自殿下的文学馆,或者,今年的武状元,文状元,同时出自殿下的文学馆。那么,陛下将如何看待殿下的文学馆呢?”
“这”
李泰听到这话,瞳孔猛地一缩,不禁满脸诧异。
这时,又听苏勖意味深长地道:“其实,在来越王府之前,臣就通过弘文馆的人脉,探听了今年报名科举考试的士子,发现今年士子的质量,当属贞观之最,无论是家世,还是能力,都不是历届能比的!”
“所以,殿下您想想,如果将这群士子招募到越王府的文学馆,将来,会是怎样的一番局面?”
“可我听说,李承乾在江陵也培养了一些人,这些士子能比得过他们吗?”李泰忍不住反问道。
苏勖却是哑然一笑:“殿下怕是误会了什么吧?难道您以为光靠太子一个人的力量,能撑起整个朝廷?您以为江陵那些泥腿子,没有人脉,真能在朝廷上长久?”
“当官,可不是光靠实力的,还得靠人脉!”
“而这群士子,据臣所知,大多都是地方官吏的子嗣.”
“呼”
听到这话,李泰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地方官吏的子嗣若全都投靠了他,那他的影响力,可就不是现在能同日而语了。
“好好好!”
李泰兴奋地差点跳起来,连说了几个好字,然后满脸激动地握住苏勖的手,郑重道;“本王得苏学士,如得管仲也!”
“呵呵,越王殿下过奖了。”
苏勖谦虚的笑了笑,旋即拍了拍李泰的手,示意他冷静一点,又道:“接下来,才是殿下需要做的,首先,将文学馆彻底建立起来,广招人才。其次,开办报馆,名为《文学报》。专门以文学为主,发表文章,诗词歌赋,都可以,一定要扩大影响力。”
“最后,上奏陛下,恩准殿下举办文学活动的权力。”
“只要做好这三点,越王殿下的前途,绝对一片光明。”
“而这。”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意味深长地看向李泰:“正是太子的短处。”
“相比太子整日玩弄权术,让陛下时不时的担心他,防备他。还不如殿下这样,利用自己的长处,让陛下放松,且宽心。”
“毕竟,常在河边走,哪有不失鞋。太子总不可能每次都赢吧?”
“嗯,苏学士说的有道理!”
李泰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然后眯起眼睛道:“本王也不相信,他每次都能赢!”
“那殿下的意思是”
“就按你说的办,本王立刻就去写奏折,上呈我父皇!”
与此同时,皇宫,甘露殿。
李世民在等李承乾的这段时间,依旧没有闲着,而是与众臣谈论起了长安最近的变化。
自从李承乾推行科举改革以来,涌入长安的士子就越来越多。
甚至连长安的客栈,都快住满了。
于是,不少生活拮据的士子,干脆在城外搭起了帐篷,住在城外的树林里。
那场面,不可谓不壮观。
却听李世民感慨似的笑道:“若不是太子这么一改革,朕都不知道,我大唐竟有如此多的人才,那封德彝当初说什么,无人可用,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呵呵,是啊,太子这一次改革,确实让不少士子踊跃参加今年的科举,这可比往年多多了,礼部和吏部今年的压力也很大啊!”房玄龄笑着接口道。
“有压力是好事,如果人人都想轻松,这天下是治理不好的!”
李世民不以为意的笑了笑,忽又想起什么似的,环顾在场的众臣,道;“你们家中的子嗣,应该不会参加这次科举吧?”
“陛下说笑了,哪能不参加啊!我家长子,早就开始头悬梁,锥刺股了!”
萧瑀一脸苦涩的开口道:“毕竟太子的教令说得很明白,无论是谁,只要想入朝为官,逢进必考!”
“哦?是吗?”
李世民有些诧异的看着萧瑀道:“你这个左仆射也不例外?”
“哪能例外啊!”
还没等萧瑀接口,房玄龄就笑着摇头道:“就没人能例外。那些锦衣卫把所有士子的家底都摸得门清,谁打算靠人脉入仕,第一次是警告,第二次是直接取消科举资格,第三次嘛,除了陛下的圣旨,怕是这辈子与做官无望了。”
“呵呵,有点意思。”
李世民不由得笑了起来,忽地觉得这科举改革,好像还不错。
但是,他又有些担心,李承乾这样做,会不会有些过火,毕竟不是每个官员的子嗣都能够靠科举入仕的。
只见他若有所思地道:“莫非除了科举,你们的子嗣就没有其他办法入仕了?”
“有的陛下。”
长孙无忌笑着接口道:“其实除了科举,还有三种途径入仕,一种是编外小吏,就是没有入册的衙役,文书之类的,如果有立功表现,可以破格入仕。一种是从军,通过立军功获得官职。
还有一种是定招。就是各大府衙会定期招收一些特殊人才,比如在算学,书法等方面有突出能力的,可通过定招入仕。”
“这”
李世民愣了一下,心说那逆子还真会想办法!
看来他也不是横冲直撞的蛮干啊!
可别小看这三种途径,只要是朝廷大臣,都有机会为自己子嗣谋福利。
毕竟立功对他们来说,并不算很难的事,只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差即可。
而一旦入了仕,提拔速度绝非其他人能比的。
难怪朝中没多少大臣站出来跟那逆子作对
原来那逆子给他们偷偷开了一些小门啊!
“启禀陛下!太子觐见!”
就在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手段暗暗佩服的时候,殿外忽地传来一道禀报声。
他当即便端正身形,环顾众臣道:“诸位,等会儿看朕眼色行事!”
“呵呵.”
众臣相视一笑,旋即默然点头。
心说这对父子越来越有意思了。
很快,李承乾便得到了李世民的首肯,缓步迈入大殿。
“儿臣,参见父皇!”李承乾刚见到李世民,就朝他恭敬行了一礼。
但李世民却轻咳着提醒他:“咳,正式场合,太子应该称陛下!”
“?”
李承乾额头上缓缓冒出一个黑色小问号,心说不是吧,我刚来你就给我一个下马威?不是你叫我来的吗?搞什么啊老登!?
虽然心中十分的不爽,李承乾还是恭敬地再次行了个礼:“儿臣,参见陛下!”
“嗯,赐座。”
李世民一脸平静地点头示意,同时心中暗暗好笑。
而李承乾则满心郁闷,不知道这老登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很快,他就不动声色的坐到了李世民旁边。
却听李世民又平静道:“今日召太子来,是朕跟大臣们商议军队改革的事,大臣们一致认为,太子应该参加。所以,朕想问问太子,对军队改革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
“这”
李承乾迟疑了一下,旋即环顾众臣。
虽然他暂时还搞不清楚李世民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本着小心驶得万年船的心态,谨慎道:“回陛下,儿臣对军队改革的事,并没有什么意见。陛下应该知道,儿臣虽是东宫太子,但除了东宫六率,无权插手其他军事。”
“更何况。”
说到这里,顿了顿,再次环顾众臣,又接口道:“儿臣也不知道陛下与诸位大臣商议的内容,无法给出合适的意见,或建议。”
“呵!”
李世民笑了:“既如此,那就由太子少师给太子先讲讲吧!正好你们的身份也合适。”
“是,陛下。”
魏征倒没有什么藏着掖着,直接朝李承乾讲述了他们之前讨论的内容,听得李承乾眉头紧了又松,松了又紧,直到魏征将所有内容讲完,他才完全舒展开眉头,朝李世民道:“陛下的意思是,让儿臣插手军队改革的事?”
“不错,朕的确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看?”
李世民非常爽快的就承认了。
因为跟李承乾相处的这段时间,他基本已经掌握了李承乾的秉性,越是想要坑儿子,他就越是要坦诚。
毕竟,真诚才是必杀技。
而长孙皇后,正是掌握了这种能力,才每次都能让李承乾妥协。
他也想学长孙皇后那样,拿捏一次李承乾。
但李承乾直接就给他拒绝了:“儿臣以为不妥!”
哗!
众臣一片哗然。
就连李世民都有些错愕。
只见他脸色顿时沉了下去,道:“太子为何觉得不妥?”
李承乾想了想,旋即正色道;“首先,儿臣支持改革,但不支持陛下与众臣提出的改革方案。其次,军队改革不是闭门造车,当与军中将领多探讨,而不是上层拿主意,完全不顾下层的意见,毕竟军队改革,涉及的可是军方的利益。最后,名不正,言不顺,就算陛下要让儿臣插手改革之事,也要有个正式的流程,或者职位。而不是一句话就让儿臣插手改革之事。”
“这”
李世民与众臣闻言,瞬间愣在了原地。
这逆子
太子殿下
果然不好糊弄啊!
(本章完)
“来福,我怎么感觉长安城多了不少人呢?还是本来就这么多?”
前往皇宫觐见李世民的李承乾,坐在马车上,时不时的掀开窗帘,张望沿街的百姓,小声地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却听来福笑着道:“太子殿下感觉的没错,长安最近确实涌进了不少人,而这些人,也不是普通百姓,大多都是士子!”
“士子?”
李承乾愣了一下,又道;“不是还有两个月才考试吗?他们怎么都提前来了?另外,就算是长安的考试,也没有这么多人吧!不是有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之分吗?”
“呵呵,太子殿下说的不错,只有会试和殿试才会来长安!但这些士子,都是来参加会试和武举的!”
“不是吧,就算抛开参加武举的人,会试怎么可能有这么多人?”
却听来福又笑道:“这个奴婢就不清楚了,太子殿下可以问问马尚书。但奴婢听说了一件事,据新闻署的记者采访,因为明年的科举新规,往年那些落榜的,还有不屑参加科举的人,都跑了出来,光报名参加科举的人,就多达十万人!”
“十万?!”
李承乾是真的吃惊了,因为整个唐朝,总共才五十万人参加科举,这一年就有十万人报名参加,着实有些夸张。
他们这是奔着最后一次科举参考的吗?
李承乾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不禁有些好笑,但同时也对这次的科举考试,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期待。
“正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越大,就越容易出人才。希望我大唐未来也能有这样的盛世!”
李承乾暗自嘀咕了一句,旋即合上了窗帘。
遥想后世的高考,同样也是几十万人参加,最终只录取几千人。
比起现在,也不遑多让。
另一边,越王府。
李泰独坐在院中,一边喝茶,一边看书,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般,悠然自得。
尽管他现在身处的环境与他在宫中的时候,简直天差地别,但他好像一点也不在乎。
特别是李世民让他从宫里搬出来的这段时间,他连府门都没有迈出一步,就连想要拜访他的人,都被他拒之门外。
俨然一副要与世隔绝的样子。
“越王殿下,太子被陛下召进宫了!”
越王府司马苏勖,快步来到李泰面前,朝他禀报道:“据说太子在这之前,呈上了一份奏折!”
“嗯,知道了。”
李泰表情淡淡地应了一句,然后继续拿起手中的书,若无其事的看了起来。
这时,苏勖又忍不住开口道:“殿下,有句话,臣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泰闻言,愣了愣神,旋即笑看着苏勖道:“苏司马是本王现在唯一能信得过的人,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是,殿下。”
苏勖恭敬地行了个礼,才不吐不快的道:“不瞒殿下,依臣之见,陛下同意汉王去封地就封,而拒绝殿下的请求,实乃对殿下依旧圣眷未消,殿下不可自暴自弃,损失了这大好的机会!”
“苏司马说笑了,本王现在哪还有什么机会,没看到这越王府吗?连个像样的下人都没有,与软禁有何区别?”
李泰苦笑着摇了摇头,随即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看着越王府的庭院,又感慨道:“我听说,这越王府是房陵王杨勇旧居,真是世态炎凉啊,想不到我李泰竟沦落到了这等地步”
“殿下不可胡乱比较,您之境遇,与杨勇大不相同!”
还没等李泰的话说完,苏勖就正色打断了他,然后躬身道:“其实,臣想告诉殿下的是,陛下并未收回您建立文学馆的旨意!您依旧还有机会,只是现在不过是潜龙在渊罢了”
“嗯?”
李泰微微一诧,不由转身看向苏勖。
隔了好半晌,他才回过神来,脸色无比精彩地道:“苏司马的意思是”
“不瞒殿下,太子现在虽然如日中天,但不是说,殿下您一点机会都没有。更何况,您也不是汉王,太子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对您痛下杀手的!”
“嗯,这倒也是。”
李泰颇为认可的点了点头。
因为在苏勖说这话之前,长孙皇后就说过类似的话,让他不要害怕李承乾,只要好好辅佐李承乾就行了。
但他李泰,怎么可能好好辅佐李承乾?
所以,他当初只听进去了长孙皇后前半段话,后半段话直接无视了。
却听苏勖又道:“陛下厌恶兄弟阋墙,不光是针对殿下,同样也针对太子。无论太子如何猖狂,这个底线他都不能触碰!”
“是以,臣觉得,只要殿下在这个底线之内,好好运作,必定大有可为!”
“哦?”
李泰眼睛一亮,顿时来了兴趣一般,放下书籍,给苏勖倒了一杯茶水,笑着递上去道:“还请苏学士赐教!”
他知道,苏勖的官职虽然不比曾经的王珪,但苏勖的底子,要比王珪干净得多。
一个是苏勖乃弘文馆十八学士,二个是苏勖乃南昌公主的夫君,官拜驸马都尉。
别的且不说,光这两个身份,就足以让李泰信任他。
却听苏勖又笑着道:“殿下不用跟臣客气,只要能为殿下出力,臣必当竭尽所能!”
“呵呵,好,苏学士您请坐!”
“谢殿下。”
说笑着,两人一同找了个位置坐下,很快便切入正题。
只见苏勖端正身形道:“其实,依臣之见,殿下若想再次获得陛下的重视,就不能以自之短,比太子之长,当扬长避短!”
“哦?那依苏学士之见,本王该如何扬长避短?”李泰好奇的追问道。
苏勖又接口道:“想必殿下这些时日应该听说了,太子正在推行科举改革,而科举考核,从明年开始,将采用新学的教材,那么,也就是说,今年的科举必定大热!”
“你的意思是,让本王在今年的科举上动手脚?”
“不错!”
苏勖十分欣赏李泰的聪明,当真是一点就透。
却听他继续道:“如果今年的科举,有一半以上的进士都出自殿下的文学馆,或者,今年的武状元,文状元,同时出自殿下的文学馆。那么,陛下将如何看待殿下的文学馆呢?”
“这”
李泰听到这话,瞳孔猛地一缩,不禁满脸诧异。
这时,又听苏勖意味深长地道:“其实,在来越王府之前,臣就通过弘文馆的人脉,探听了今年报名科举考试的士子,发现今年士子的质量,当属贞观之最,无论是家世,还是能力,都不是历届能比的!”
“所以,殿下您想想,如果将这群士子招募到越王府的文学馆,将来,会是怎样的一番局面?”
“可我听说,李承乾在江陵也培养了一些人,这些士子能比得过他们吗?”李泰忍不住反问道。
苏勖却是哑然一笑:“殿下怕是误会了什么吧?难道您以为光靠太子一个人的力量,能撑起整个朝廷?您以为江陵那些泥腿子,没有人脉,真能在朝廷上长久?”
“当官,可不是光靠实力的,还得靠人脉!”
“而这群士子,据臣所知,大多都是地方官吏的子嗣.”
“呼”
听到这话,李泰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地方官吏的子嗣若全都投靠了他,那他的影响力,可就不是现在能同日而语了。
“好好好!”
李泰兴奋地差点跳起来,连说了几个好字,然后满脸激动地握住苏勖的手,郑重道;“本王得苏学士,如得管仲也!”
“呵呵,越王殿下过奖了。”
苏勖谦虚的笑了笑,旋即拍了拍李泰的手,示意他冷静一点,又道:“接下来,才是殿下需要做的,首先,将文学馆彻底建立起来,广招人才。其次,开办报馆,名为《文学报》。专门以文学为主,发表文章,诗词歌赋,都可以,一定要扩大影响力。”
“最后,上奏陛下,恩准殿下举办文学活动的权力。”
“只要做好这三点,越王殿下的前途,绝对一片光明。”
“而这。”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意味深长地看向李泰:“正是太子的短处。”
“相比太子整日玩弄权术,让陛下时不时的担心他,防备他。还不如殿下这样,利用自己的长处,让陛下放松,且宽心。”
“毕竟,常在河边走,哪有不失鞋。太子总不可能每次都赢吧?”
“嗯,苏学士说的有道理!”
李泰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然后眯起眼睛道:“本王也不相信,他每次都能赢!”
“那殿下的意思是”
“就按你说的办,本王立刻就去写奏折,上呈我父皇!”
与此同时,皇宫,甘露殿。
李世民在等李承乾的这段时间,依旧没有闲着,而是与众臣谈论起了长安最近的变化。
自从李承乾推行科举改革以来,涌入长安的士子就越来越多。
甚至连长安的客栈,都快住满了。
于是,不少生活拮据的士子,干脆在城外搭起了帐篷,住在城外的树林里。
那场面,不可谓不壮观。
却听李世民感慨似的笑道:“若不是太子这么一改革,朕都不知道,我大唐竟有如此多的人才,那封德彝当初说什么,无人可用,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呵呵,是啊,太子这一次改革,确实让不少士子踊跃参加今年的科举,这可比往年多多了,礼部和吏部今年的压力也很大啊!”房玄龄笑着接口道。
“有压力是好事,如果人人都想轻松,这天下是治理不好的!”
李世民不以为意的笑了笑,忽又想起什么似的,环顾在场的众臣,道;“你们家中的子嗣,应该不会参加这次科举吧?”
“陛下说笑了,哪能不参加啊!我家长子,早就开始头悬梁,锥刺股了!”
萧瑀一脸苦涩的开口道:“毕竟太子的教令说得很明白,无论是谁,只要想入朝为官,逢进必考!”
“哦?是吗?”
李世民有些诧异的看着萧瑀道:“你这个左仆射也不例外?”
“哪能例外啊!”
还没等萧瑀接口,房玄龄就笑着摇头道:“就没人能例外。那些锦衣卫把所有士子的家底都摸得门清,谁打算靠人脉入仕,第一次是警告,第二次是直接取消科举资格,第三次嘛,除了陛下的圣旨,怕是这辈子与做官无望了。”
“呵呵,有点意思。”
李世民不由得笑了起来,忽地觉得这科举改革,好像还不错。
但是,他又有些担心,李承乾这样做,会不会有些过火,毕竟不是每个官员的子嗣都能够靠科举入仕的。
只见他若有所思地道:“莫非除了科举,你们的子嗣就没有其他办法入仕了?”
“有的陛下。”
长孙无忌笑着接口道:“其实除了科举,还有三种途径入仕,一种是编外小吏,就是没有入册的衙役,文书之类的,如果有立功表现,可以破格入仕。一种是从军,通过立军功获得官职。
还有一种是定招。就是各大府衙会定期招收一些特殊人才,比如在算学,书法等方面有突出能力的,可通过定招入仕。”
“这”
李世民愣了一下,心说那逆子还真会想办法!
看来他也不是横冲直撞的蛮干啊!
可别小看这三种途径,只要是朝廷大臣,都有机会为自己子嗣谋福利。
毕竟立功对他们来说,并不算很难的事,只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差即可。
而一旦入了仕,提拔速度绝非其他人能比的。
难怪朝中没多少大臣站出来跟那逆子作对
原来那逆子给他们偷偷开了一些小门啊!
“启禀陛下!太子觐见!”
就在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手段暗暗佩服的时候,殿外忽地传来一道禀报声。
他当即便端正身形,环顾众臣道:“诸位,等会儿看朕眼色行事!”
“呵呵.”
众臣相视一笑,旋即默然点头。
心说这对父子越来越有意思了。
很快,李承乾便得到了李世民的首肯,缓步迈入大殿。
“儿臣,参见父皇!”李承乾刚见到李世民,就朝他恭敬行了一礼。
但李世民却轻咳着提醒他:“咳,正式场合,太子应该称陛下!”
“?”
李承乾额头上缓缓冒出一个黑色小问号,心说不是吧,我刚来你就给我一个下马威?不是你叫我来的吗?搞什么啊老登!?
虽然心中十分的不爽,李承乾还是恭敬地再次行了个礼:“儿臣,参见陛下!”
“嗯,赐座。”
李世民一脸平静地点头示意,同时心中暗暗好笑。
而李承乾则满心郁闷,不知道这老登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很快,他就不动声色的坐到了李世民旁边。
却听李世民又平静道:“今日召太子来,是朕跟大臣们商议军队改革的事,大臣们一致认为,太子应该参加。所以,朕想问问太子,对军队改革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
“这”
李承乾迟疑了一下,旋即环顾众臣。
虽然他暂时还搞不清楚李世民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本着小心驶得万年船的心态,谨慎道:“回陛下,儿臣对军队改革的事,并没有什么意见。陛下应该知道,儿臣虽是东宫太子,但除了东宫六率,无权插手其他军事。”
“更何况。”
说到这里,顿了顿,再次环顾众臣,又接口道:“儿臣也不知道陛下与诸位大臣商议的内容,无法给出合适的意见,或建议。”
“呵!”
李世民笑了:“既如此,那就由太子少师给太子先讲讲吧!正好你们的身份也合适。”
“是,陛下。”
魏征倒没有什么藏着掖着,直接朝李承乾讲述了他们之前讨论的内容,听得李承乾眉头紧了又松,松了又紧,直到魏征将所有内容讲完,他才完全舒展开眉头,朝李世民道:“陛下的意思是,让儿臣插手军队改革的事?”
“不错,朕的确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看?”
李世民非常爽快的就承认了。
因为跟李承乾相处的这段时间,他基本已经掌握了李承乾的秉性,越是想要坑儿子,他就越是要坦诚。
毕竟,真诚才是必杀技。
而长孙皇后,正是掌握了这种能力,才每次都能让李承乾妥协。
他也想学长孙皇后那样,拿捏一次李承乾。
但李承乾直接就给他拒绝了:“儿臣以为不妥!”
哗!
众臣一片哗然。
就连李世民都有些错愕。
只见他脸色顿时沉了下去,道:“太子为何觉得不妥?”
李承乾想了想,旋即正色道;“首先,儿臣支持改革,但不支持陛下与众臣提出的改革方案。其次,军队改革不是闭门造车,当与军中将领多探讨,而不是上层拿主意,完全不顾下层的意见,毕竟军队改革,涉及的可是军方的利益。最后,名不正,言不顺,就算陛下要让儿臣插手改革之事,也要有个正式的流程,或者职位。而不是一句话就让儿臣插手改革之事。”
“这”
李世民与众臣闻言,瞬间愣在了原地。
这逆子
太子殿下
果然不好糊弄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