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精神点老登,可别丢分!【求月票】
第289章 精神点老登,可别丢分!【求月票】
如果按照严格意义上来划分,唐朝从武则天篡权开始,就已经亡国了。
就跟西汉王莽篡权以后,西汉灭亡了一样。
虽然最后还是续上了,但实际上并不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延续王朝。
这就好比明朝之后还有一个南明,但很多人只把崇祯皇帝记成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而没多少人把南明那些皇帝当回事。
可若论唐朝真正由盛到衰的转折点,那必定是安史之乱无疑。
而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反叛。
它直接让一个盛世灰飞烟灭。
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因为很多反叛,都是王朝末世发生的,像这种盛世发生反叛,导致国家发生天翻地覆改变的,仅此一例。
那么,安史之乱是怎么发生的呢?
其他的历史人物先不谈,就从大唐的军队改革便能看出,安史之乱是必然会发生的。
也有可能不叫安史之乱,叫什么张王之乱,牛羊之乱等等。
总之,从唐朝建立之初的军队改革,再到安史之乱发生前的军队改革,明显是有问题的。
而李承乾在听完李世民与众臣的新方案后,便更加确定,他们这个改革新方案,就是导致日后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却听李世民惊疑不定地看着李承乾,率先开口道:“太子这话是何意思?为何诅咒我大唐百余年亡国?”
“不是诅咒,而是事实,如果按照你们这个新方案改革军队,大唐不出百余年就会亡国!”李承乾平静地纠正李世民道。
李世民当时脸就黑了,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一步一步的走向李承乾,居高临下地道:“你如果对我们的新方案有意见,你可以提出来,但你说我大唐不出百余年亡国,若不给出个合理的解释,朕必定严惩你!”
“陛下觉得,孤会拿自己的国家开玩笑吗?还是说,陛下以为,孤会怕你的严惩吗?”
李承乾依旧平静地抬起头,与李世民互相对视,一点也不怂。
李世民见状,眼睛微微眯起,一股皇帝威势,骤然攀升。
看得在场的其他大臣,无不头皮发麻。
“陛下息怒!太子殿下息怒!有话好好说!”
眼见父子俩针尖对麦芒,房玄龄作为和事佬,再次站出来劝慰二人道:“就算这个新方案有问题,咱们还可以改嘛,又不是说一定要推行!”
说完这话,又连忙朝其余大臣递眼色。
只见其余大臣对视一眼,也跟着纷纷附和。
“是啊陛下!太子殿下可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我们不妨先听听嘛!”
“陛下息怒,太子殿下也是想为大唐好,才言辞骇人了一点.”
“太子殿下,这个新方案有什么问题,您不妨直说,既然我们都想为大唐好,那就敞开天窗说亮话.”
“是啊太子.”
听到众臣你一言我一语的劝谏,李世民的火气渐渐消了一些,然后深深看了眼李承乾,道:“你在怨朕没有让青雀去封地就封?”
“嗯?”
李承乾微微一愣,暗道你在说什么?这关小胖子什么事?
但很快他就反应了过来,不由有些哭笑不得。
原来李世民以为自己跟他作对,是因为李世民不仅放出了李泰,还拒绝了李泰去封地就封的请求。
虽然这件事,李承乾刚知道的时候,确实有些膈应。
但仔细一想,李泰被李世民宠爱了一辈子,不是没有原因的,哪可能那么容易就倒下。
除非李世民不再拥有皇帝的权力,否则李泰是不会真正有事的。
就连李恪,李承乾现在都动不了。
更何况他还有一个隐藏任务,那就是将李泰,李治赶去封地就封,如果李世民将李泰弄去封地了,他还怎么完成任务?
所以,想通了一切之后,李承乾对李世民释放李泰,拒绝李泰去封地就封,很快便释然了。
不过现在李世民提起这件事,以为自己跟他作对是因为李泰的缘故,纯粹是想多了。
却听李承乾有些无语地道:“是否让青雀去封地就封,那是陛下的事,与孤没有关系!”
“那你到底想做什么?”李世民眯眼道。
李承乾看了他一眼,旋即蹙眉道:“我想让大唐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
“什么是正确的路?”
“不好说,但肯定不是你们现在走的这条路。”
“这”
众臣听到父子俩的对话,不禁一片唏嘘。
只见李世民撇了撇嘴,然后二话不说的就转身走向皇帝宝座,边走边道:“朕听说,科学院准备开院了?就在这个月月末?”
“是的!”
李承乾点头道:“届时儿臣会邀请陛下和文武百官参加!”
“嗯,朕会去参加!现在说说吧,你有什么想法,关于军队改革的事,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说完这话,李世民便转身看向李承乾,平静而淡漠地道:“毕竟,你以后也会像父皇这样,拥有这个国家,不是么?朕的太子!”
“这”
李承乾心头一动,不由环顾众臣。
只见众臣对视一眼,当即朝他行礼:“请太子殿下明示!”
“好吧,若父皇让我参与军队的改革,我绝不会让藩镇割据这样的事发生!”
李承乾无奈的说道。
正如李世民的言下之意那样,这个国家迟早都是他的。
就算李世民打算用改革军队这件事来算计他,他也只能认了。
因为现在确实是改革军队的好时机,哪怕会因此得罪一些军方的人,但对大唐的未来,绝对是有好处的。
却听房玄龄满是疑惑地道:“太子说的藩镇割据,是什么意思?我们的新方案没有这个意思啊!”
“是啊太子,你是不是搞错了?我们怎么可能会让藩镇割据发生!”侯君集也皱眉质疑道:“隋朝的经验教训,我们还是非常清楚的!”
“不!你们不清楚!你们只是觉得你们清楚,其实你们根本不清楚!”
李承乾一个冷眼扫向了侯君集,对这个家伙没有任何好感。
只见他顿时一脸局促,不知道该怎么接口。
而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魏征,又突然开口道:“敢问太子殿下,您说的藩镇,莫非是在担心那些独立军事机构?”
“不错!”
李承乾直接承认道:“你们制定的新方案,有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弊端,那就是取消都督州之后,原地解散都督州的士兵,分配土地,让他们成为百姓。但你们没有想过,这种办法,只适用于现在,而不能适用未来。”
“因为现在是帝国刚刚建立的时候,我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根本不愁土地分配的问题,但随着帝国不断发展,人口会越来越多,土地兼并也会越来越严重,到时候,你们还以为土地够分吗?”
“而一旦土地不够分,现有的制度很快就会土崩瓦解。那么,在这时候,朝廷若想继续维持军队的运转,就必须得再次改革,既然府兵制失败了,那就转向募兵制。而募兵制再配合你们设置的独立军事机构,就会形成最终的藩镇。”
“国家靠藩镇的力量来抵御外敌,维持国家的稳定,但同样的,藩镇的权力会越来越大,一旦有藩镇勾结反叛,国家将会陷入大动荡,甚至灭国。”
“这”
众臣听到这话,满脸愕然。
就连李世民都愣在了原地,不知所措。
其实,唐初的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是非常美好的状态。
府兵平时在家乡进行农业生产,农闲的时候接受军事训练,轮番到京师担任戍卫。
遇到战事的时候,则应召作战,自备粮食和武器。
战争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一朝。
完全是‘兵农合一’的完美模式。
当时的贞观一朝,练兵的折冲府就有八百多个,其中大多数在京师附近,关内道有两百多府,连同河东,河南道,有五百多府,占据总兵力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这些折冲府平时归中央十二卫,以及东宫六率统领,这就形成了‘头重脚轻’的局面。
既避免了武将擅权的弊端,也利于朝廷控制四方。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
等到了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由于国家的安定,人口迅速增长,商品经济也同步发展,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贵族官僚,乡绅富豪,不断利用手中的权力,财力,兼并土地。
让‘计口授田’的国策,变得难以实施,导致均田农户越来越穷,逃户也越来越多。
当破产农户达到一定的规模,而纷纷成为‘佃户’的时候,均田制就失败了。
而随着均田制的失败,造成的最大影响便是兵源枯竭。
这些往日自备粮食和武器的府兵,既没有财力来购置军备,也失去了打仗的积极性。
所以,到了唐玄宗时期,才不得不转向募兵制。
什么是募兵制?
说白了就是,国家发装备,发军饷,招募士兵打仗。
这种制度,确实解决了兵源枯竭的问题,但也造成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财政压力。
以前打一场仗,国家可能费一千万就够了,现在打一场仗,少了一个亿,根本打不了。
因此,国家在某些不必要的地方,或者某些战争上,就会减少投入。
那么造成的后果就是,比如唐初设立的都护府,是专门拿来监管被唐朝打败的异族的,朝廷某年的军费若开支大,就可能减少这一部份开支。
而一旦减少这一部份开支,那些异族便会复兴。
再比如,朝廷想集中力量打一场仗,就会加大这场仗的军费开支,那其他的小仗呢?自然而然的就减少了。
可一旦减少了,大家都会想,我是拿军饷打仗的,才多少钱啊,值得我玩命儿?
所以,小仗战败的多,危机就不会断。
当然,也不是说募兵制不好。
其实在府兵制崩坏的末期,唐朝也出现了这种情况。
特别是在唐高宗后期,武则天时期,唐朝边境的危机,就没有断过。
经常出现什么‘燕代迫使匈奴之侵,巴蜀婴吐蕃之患。’‘秦之首尾,今不完矣,即所余者独三辅之间。’的状况。
到了唐玄宗时期,这种状况愈发严峻,才实行了募兵制。
虽然短时间内确实解决了边境危机,但也催生了节度使这样的存在。
节度使制的实行,让边防军队由原来的地方军,边防军,府兵相配合的办法,改为就地招募。
因而,将可以专兵。
逐渐演变成将帅的私人军队,其数量加起来比朝廷掌握的军队多几倍。
当时的唐帝国,总共才五十七万军队,而节度使手中就有四十九万军队,占全国军队的八成以上。
这是何等的恐怖?
简直恐怖如斯!
所以,节度使的出现,必然会导致国家大乱。
而李承乾,是绝对不会让这种不合理的制度诞生的。
哪怕李世民他们的新方案,只是节度使诞生的原因之一,李承乾也表示拒绝。
却听他再次开口道:“所以,我的意见是,要改革就尽量考虑周全的改革,哪怕任何制度到了后期都会变形,也要将制度的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尽可能的延续帝国的寿命。”
“嗯,太子说的有道理,是朕和诸位爱卿考虑不周。”
李世民反应过来似的,郑重点头道:“当初隋朝灭亡的时候,各路军阀互相征战,出现了大量的荒田,所以,朝廷才会对府兵授田。现在看来,授田只能保持一段时间,并不能一直延续下去,除非大唐的疆域一直拓展下去,总有不够分的一天。”
“而一旦土地不够分,府兵的武器,装备,粮食,就没有了可靠的来源。这便无法保证他们作战的积极性。”
“是啊,一旦士兵失去作战的积极性,想要打胜仗,几乎是不可能的!”房玄龄也随声附和的叹息道。
其余众臣则互相对视,沉默不语。
很明显,他们都被李承乾刚才那番话说动了,觉得之前的新方案,确实有问题。
“那么,依太子之见,朝廷要改革军队,该如何施行呢?或者说,太子有没有更好的方案?”
就在众臣默然不语的时候,魏征冷不防地问了一句。
李世民与众臣瞬间就来了精神,纷纷抬头看向李承乾。
心说对啊!
你说我们的方案有问题,那你倒是出个没问题的方案啊!
“呃,”
李承乾嘴角一抽,不由抬手扶额,心说这群老登,一个个尽想捡现成的!
不过,这倒是一个好机会!
只见李承乾眼珠子一转,而后端正身形道:“我确实有一个更好的方案,但要实施这个方案,必须得找个合适的人配合我,否则,即使这个方案再好,也无法实施!”
“哦?”
李世民眉毛一挑:“太子说的是何人?”
“李靖!”李承乾脱口而出道。
李世民脸色瞬间就沉了下去。
而其余众臣则面面相觑。
李靖啊!
那可是大唐最顶尖的统帅啊!
若他跟太子搞到一起,那后果.
可以说,简直无法想象。
似乎是看出了众臣的想法,也为了让李世民放下戒心,李承乾又道:“除了李靖将军,其他十二卫将军也可以,但我觉得,李靖将军最合适,一个是李靖将军刚打了胜仗,在军中的威望还在,二个是现在已经太平了,父皇也用不到李靖将军的长处了,既然用不到他的长处,又不能让他闲着,为何不让他做点别的事?比如弃武从文?”
“这”
李世民听到李承乾这番话,不禁心头大动,旋即忍不住追问道:“你的意思是,让李靖当文官?”
“对啊!”
李承乾笑着点头道:“不打仗的将军,又不用领兵,当个文官多合适,比如,兵部尚书,父皇觉得如何?”
“陛下!”
还没等李世民开口,一直沉默的萧瑀就站了出来,愤然进谏道:“李靖将军擅动兵马,形同谋反的事还没有审理,怎么能让他担任兵部尚书这样的高位!?”
“呃”
众臣闻言,一脸无语,但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驳萧瑀,又纷纷将目光落在了李世民父子身上。
只见李世民父子互相对视一眼,当即就达成了默契。
“好了,今天的商议就到这里吧,有什么事,等到朝会再说!”
李世民没有搭理萧瑀,直接就下达了逐客令。
“陛下.”
萧瑀张了张嘴,正打算再说两句,一旁的侯君集连忙拉住了他,笑呵呵地打趣道:“左仆射这么严格,不当太子少傅可惜了!”
“嗯?”
正所谓说者无心,听着有心,李世民本打算起身回宫的,听到侯君集这话,顿时定主了身形,好奇地问侯君集道:“潞国公,你这话什么意思?”
“啊这?陛下恕罪,臣只是跟左仆射开个玩笑.”侯君集连忙朝李世民行礼。
其余准备离去的大臣,包括李承乾在内,也纷纷看向了他们。
却听李世民沉声道:“什么玩笑不玩笑的,朕让你说原因,你为何觉得左仆射不当太子少傅可惜?”
“呃,这个.”
侯君集尴尬地咧了咧嘴,然后看了眼李承乾,躬身道:“回陛下,臣就是觉得,左仆射对别人的要求,这么严格,唯恐不够苛刻,而太子少傅,是规劝,管理太子行为的,若左仆射当太子少傅的话,再合适不过了”
“哈哈哈!”
李世民闻言,不禁仰头大笑,而后连连点头:“好好好,说的好!朕怎么没发现呢!”
“嗯,左仆射确实待人严苛,当太子少傅也合适。这样吧,那就免去萧瑀的左仆射之职,改任太子少傅吧!”
“不是陛下.”
“好了,就这么决定了,都下去吧!”
萧瑀:“.”
李承乾:“.”
精神点老登!可别丢分,下次弹劾死这侯贱人!
(本章完)
如果按照严格意义上来划分,唐朝从武则天篡权开始,就已经亡国了。
就跟西汉王莽篡权以后,西汉灭亡了一样。
虽然最后还是续上了,但实际上并不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延续王朝。
这就好比明朝之后还有一个南明,但很多人只把崇祯皇帝记成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而没多少人把南明那些皇帝当回事。
可若论唐朝真正由盛到衰的转折点,那必定是安史之乱无疑。
而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反叛。
它直接让一个盛世灰飞烟灭。
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因为很多反叛,都是王朝末世发生的,像这种盛世发生反叛,导致国家发生天翻地覆改变的,仅此一例。
那么,安史之乱是怎么发生的呢?
其他的历史人物先不谈,就从大唐的军队改革便能看出,安史之乱是必然会发生的。
也有可能不叫安史之乱,叫什么张王之乱,牛羊之乱等等。
总之,从唐朝建立之初的军队改革,再到安史之乱发生前的军队改革,明显是有问题的。
而李承乾在听完李世民与众臣的新方案后,便更加确定,他们这个改革新方案,就是导致日后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却听李世民惊疑不定地看着李承乾,率先开口道:“太子这话是何意思?为何诅咒我大唐百余年亡国?”
“不是诅咒,而是事实,如果按照你们这个新方案改革军队,大唐不出百余年就会亡国!”李承乾平静地纠正李世民道。
李世民当时脸就黑了,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一步一步的走向李承乾,居高临下地道:“你如果对我们的新方案有意见,你可以提出来,但你说我大唐不出百余年亡国,若不给出个合理的解释,朕必定严惩你!”
“陛下觉得,孤会拿自己的国家开玩笑吗?还是说,陛下以为,孤会怕你的严惩吗?”
李承乾依旧平静地抬起头,与李世民互相对视,一点也不怂。
李世民见状,眼睛微微眯起,一股皇帝威势,骤然攀升。
看得在场的其他大臣,无不头皮发麻。
“陛下息怒!太子殿下息怒!有话好好说!”
眼见父子俩针尖对麦芒,房玄龄作为和事佬,再次站出来劝慰二人道:“就算这个新方案有问题,咱们还可以改嘛,又不是说一定要推行!”
说完这话,又连忙朝其余大臣递眼色。
只见其余大臣对视一眼,也跟着纷纷附和。
“是啊陛下!太子殿下可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我们不妨先听听嘛!”
“陛下息怒,太子殿下也是想为大唐好,才言辞骇人了一点.”
“太子殿下,这个新方案有什么问题,您不妨直说,既然我们都想为大唐好,那就敞开天窗说亮话.”
“是啊太子.”
听到众臣你一言我一语的劝谏,李世民的火气渐渐消了一些,然后深深看了眼李承乾,道:“你在怨朕没有让青雀去封地就封?”
“嗯?”
李承乾微微一愣,暗道你在说什么?这关小胖子什么事?
但很快他就反应了过来,不由有些哭笑不得。
原来李世民以为自己跟他作对,是因为李世民不仅放出了李泰,还拒绝了李泰去封地就封的请求。
虽然这件事,李承乾刚知道的时候,确实有些膈应。
但仔细一想,李泰被李世民宠爱了一辈子,不是没有原因的,哪可能那么容易就倒下。
除非李世民不再拥有皇帝的权力,否则李泰是不会真正有事的。
就连李恪,李承乾现在都动不了。
更何况他还有一个隐藏任务,那就是将李泰,李治赶去封地就封,如果李世民将李泰弄去封地了,他还怎么完成任务?
所以,想通了一切之后,李承乾对李世民释放李泰,拒绝李泰去封地就封,很快便释然了。
不过现在李世民提起这件事,以为自己跟他作对是因为李泰的缘故,纯粹是想多了。
却听李承乾有些无语地道:“是否让青雀去封地就封,那是陛下的事,与孤没有关系!”
“那你到底想做什么?”李世民眯眼道。
李承乾看了他一眼,旋即蹙眉道:“我想让大唐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
“什么是正确的路?”
“不好说,但肯定不是你们现在走的这条路。”
“这”
众臣听到父子俩的对话,不禁一片唏嘘。
只见李世民撇了撇嘴,然后二话不说的就转身走向皇帝宝座,边走边道:“朕听说,科学院准备开院了?就在这个月月末?”
“是的!”
李承乾点头道:“届时儿臣会邀请陛下和文武百官参加!”
“嗯,朕会去参加!现在说说吧,你有什么想法,关于军队改革的事,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说完这话,李世民便转身看向李承乾,平静而淡漠地道:“毕竟,你以后也会像父皇这样,拥有这个国家,不是么?朕的太子!”
“这”
李承乾心头一动,不由环顾众臣。
只见众臣对视一眼,当即朝他行礼:“请太子殿下明示!”
“好吧,若父皇让我参与军队的改革,我绝不会让藩镇割据这样的事发生!”
李承乾无奈的说道。
正如李世民的言下之意那样,这个国家迟早都是他的。
就算李世民打算用改革军队这件事来算计他,他也只能认了。
因为现在确实是改革军队的好时机,哪怕会因此得罪一些军方的人,但对大唐的未来,绝对是有好处的。
却听房玄龄满是疑惑地道:“太子说的藩镇割据,是什么意思?我们的新方案没有这个意思啊!”
“是啊太子,你是不是搞错了?我们怎么可能会让藩镇割据发生!”侯君集也皱眉质疑道:“隋朝的经验教训,我们还是非常清楚的!”
“不!你们不清楚!你们只是觉得你们清楚,其实你们根本不清楚!”
李承乾一个冷眼扫向了侯君集,对这个家伙没有任何好感。
只见他顿时一脸局促,不知道该怎么接口。
而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魏征,又突然开口道:“敢问太子殿下,您说的藩镇,莫非是在担心那些独立军事机构?”
“不错!”
李承乾直接承认道:“你们制定的新方案,有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弊端,那就是取消都督州之后,原地解散都督州的士兵,分配土地,让他们成为百姓。但你们没有想过,这种办法,只适用于现在,而不能适用未来。”
“因为现在是帝国刚刚建立的时候,我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根本不愁土地分配的问题,但随着帝国不断发展,人口会越来越多,土地兼并也会越来越严重,到时候,你们还以为土地够分吗?”
“而一旦土地不够分,现有的制度很快就会土崩瓦解。那么,在这时候,朝廷若想继续维持军队的运转,就必须得再次改革,既然府兵制失败了,那就转向募兵制。而募兵制再配合你们设置的独立军事机构,就会形成最终的藩镇。”
“国家靠藩镇的力量来抵御外敌,维持国家的稳定,但同样的,藩镇的权力会越来越大,一旦有藩镇勾结反叛,国家将会陷入大动荡,甚至灭国。”
“这”
众臣听到这话,满脸愕然。
就连李世民都愣在了原地,不知所措。
其实,唐初的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是非常美好的状态。
府兵平时在家乡进行农业生产,农闲的时候接受军事训练,轮番到京师担任戍卫。
遇到战事的时候,则应召作战,自备粮食和武器。
战争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一朝。
完全是‘兵农合一’的完美模式。
当时的贞观一朝,练兵的折冲府就有八百多个,其中大多数在京师附近,关内道有两百多府,连同河东,河南道,有五百多府,占据总兵力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这些折冲府平时归中央十二卫,以及东宫六率统领,这就形成了‘头重脚轻’的局面。
既避免了武将擅权的弊端,也利于朝廷控制四方。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
等到了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由于国家的安定,人口迅速增长,商品经济也同步发展,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贵族官僚,乡绅富豪,不断利用手中的权力,财力,兼并土地。
让‘计口授田’的国策,变得难以实施,导致均田农户越来越穷,逃户也越来越多。
当破产农户达到一定的规模,而纷纷成为‘佃户’的时候,均田制就失败了。
而随着均田制的失败,造成的最大影响便是兵源枯竭。
这些往日自备粮食和武器的府兵,既没有财力来购置军备,也失去了打仗的积极性。
所以,到了唐玄宗时期,才不得不转向募兵制。
什么是募兵制?
说白了就是,国家发装备,发军饷,招募士兵打仗。
这种制度,确实解决了兵源枯竭的问题,但也造成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财政压力。
以前打一场仗,国家可能费一千万就够了,现在打一场仗,少了一个亿,根本打不了。
因此,国家在某些不必要的地方,或者某些战争上,就会减少投入。
那么造成的后果就是,比如唐初设立的都护府,是专门拿来监管被唐朝打败的异族的,朝廷某年的军费若开支大,就可能减少这一部份开支。
而一旦减少这一部份开支,那些异族便会复兴。
再比如,朝廷想集中力量打一场仗,就会加大这场仗的军费开支,那其他的小仗呢?自然而然的就减少了。
可一旦减少了,大家都会想,我是拿军饷打仗的,才多少钱啊,值得我玩命儿?
所以,小仗战败的多,危机就不会断。
当然,也不是说募兵制不好。
其实在府兵制崩坏的末期,唐朝也出现了这种情况。
特别是在唐高宗后期,武则天时期,唐朝边境的危机,就没有断过。
经常出现什么‘燕代迫使匈奴之侵,巴蜀婴吐蕃之患。’‘秦之首尾,今不完矣,即所余者独三辅之间。’的状况。
到了唐玄宗时期,这种状况愈发严峻,才实行了募兵制。
虽然短时间内确实解决了边境危机,但也催生了节度使这样的存在。
节度使制的实行,让边防军队由原来的地方军,边防军,府兵相配合的办法,改为就地招募。
因而,将可以专兵。
逐渐演变成将帅的私人军队,其数量加起来比朝廷掌握的军队多几倍。
当时的唐帝国,总共才五十七万军队,而节度使手中就有四十九万军队,占全国军队的八成以上。
这是何等的恐怖?
简直恐怖如斯!
所以,节度使的出现,必然会导致国家大乱。
而李承乾,是绝对不会让这种不合理的制度诞生的。
哪怕李世民他们的新方案,只是节度使诞生的原因之一,李承乾也表示拒绝。
却听他再次开口道:“所以,我的意见是,要改革就尽量考虑周全的改革,哪怕任何制度到了后期都会变形,也要将制度的危害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尽可能的延续帝国的寿命。”
“嗯,太子说的有道理,是朕和诸位爱卿考虑不周。”
李世民反应过来似的,郑重点头道:“当初隋朝灭亡的时候,各路军阀互相征战,出现了大量的荒田,所以,朝廷才会对府兵授田。现在看来,授田只能保持一段时间,并不能一直延续下去,除非大唐的疆域一直拓展下去,总有不够分的一天。”
“而一旦土地不够分,府兵的武器,装备,粮食,就没有了可靠的来源。这便无法保证他们作战的积极性。”
“是啊,一旦士兵失去作战的积极性,想要打胜仗,几乎是不可能的!”房玄龄也随声附和的叹息道。
其余众臣则互相对视,沉默不语。
很明显,他们都被李承乾刚才那番话说动了,觉得之前的新方案,确实有问题。
“那么,依太子之见,朝廷要改革军队,该如何施行呢?或者说,太子有没有更好的方案?”
就在众臣默然不语的时候,魏征冷不防地问了一句。
李世民与众臣瞬间就来了精神,纷纷抬头看向李承乾。
心说对啊!
你说我们的方案有问题,那你倒是出个没问题的方案啊!
“呃,”
李承乾嘴角一抽,不由抬手扶额,心说这群老登,一个个尽想捡现成的!
不过,这倒是一个好机会!
只见李承乾眼珠子一转,而后端正身形道:“我确实有一个更好的方案,但要实施这个方案,必须得找个合适的人配合我,否则,即使这个方案再好,也无法实施!”
“哦?”
李世民眉毛一挑:“太子说的是何人?”
“李靖!”李承乾脱口而出道。
李世民脸色瞬间就沉了下去。
而其余众臣则面面相觑。
李靖啊!
那可是大唐最顶尖的统帅啊!
若他跟太子搞到一起,那后果.
可以说,简直无法想象。
似乎是看出了众臣的想法,也为了让李世民放下戒心,李承乾又道:“除了李靖将军,其他十二卫将军也可以,但我觉得,李靖将军最合适,一个是李靖将军刚打了胜仗,在军中的威望还在,二个是现在已经太平了,父皇也用不到李靖将军的长处了,既然用不到他的长处,又不能让他闲着,为何不让他做点别的事?比如弃武从文?”
“这”
李世民听到李承乾这番话,不禁心头大动,旋即忍不住追问道:“你的意思是,让李靖当文官?”
“对啊!”
李承乾笑着点头道:“不打仗的将军,又不用领兵,当个文官多合适,比如,兵部尚书,父皇觉得如何?”
“陛下!”
还没等李世民开口,一直沉默的萧瑀就站了出来,愤然进谏道:“李靖将军擅动兵马,形同谋反的事还没有审理,怎么能让他担任兵部尚书这样的高位!?”
“呃”
众臣闻言,一脸无语,但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驳萧瑀,又纷纷将目光落在了李世民父子身上。
只见李世民父子互相对视一眼,当即就达成了默契。
“好了,今天的商议就到这里吧,有什么事,等到朝会再说!”
李世民没有搭理萧瑀,直接就下达了逐客令。
“陛下.”
萧瑀张了张嘴,正打算再说两句,一旁的侯君集连忙拉住了他,笑呵呵地打趣道:“左仆射这么严格,不当太子少傅可惜了!”
“嗯?”
正所谓说者无心,听着有心,李世民本打算起身回宫的,听到侯君集这话,顿时定主了身形,好奇地问侯君集道:“潞国公,你这话什么意思?”
“啊这?陛下恕罪,臣只是跟左仆射开个玩笑.”侯君集连忙朝李世民行礼。
其余准备离去的大臣,包括李承乾在内,也纷纷看向了他们。
却听李世民沉声道:“什么玩笑不玩笑的,朕让你说原因,你为何觉得左仆射不当太子少傅可惜?”
“呃,这个.”
侯君集尴尬地咧了咧嘴,然后看了眼李承乾,躬身道:“回陛下,臣就是觉得,左仆射对别人的要求,这么严格,唯恐不够苛刻,而太子少傅,是规劝,管理太子行为的,若左仆射当太子少傅的话,再合适不过了”
“哈哈哈!”
李世民闻言,不禁仰头大笑,而后连连点头:“好好好,说的好!朕怎么没发现呢!”
“嗯,左仆射确实待人严苛,当太子少傅也合适。这样吧,那就免去萧瑀的左仆射之职,改任太子少傅吧!”
“不是陛下.”
“好了,就这么决定了,都下去吧!”
萧瑀:“.”
李承乾:“.”
精神点老登!可别丢分,下次弹劾死这侯贱人!
(本章完)